摘要:天文学家最近在距离地球92亿光年的深空中,发现了一个能颠覆人类宇宙认知的大家伙,一个直径13亿光年的环状星系集合体,他们给它起名叫“大环”。
天文学家最近在距离地球92亿光年的深空中,发现了一个能颠覆人类宇宙认知的大家伙,一个直径13亿光年的环状星系集合体,他们给它起名叫“大环”。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大环”和之前发现的“巨型弧”结构离得特别近,就像在宇宙里凑成了个前所未见的超大型结构群。
发现这个“大环”的是兰开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克西亚・洛佩兹,她在牧夫座方向观测到了这个壮观的结构。
光看尺寸就能吓一跳,这个“大环”周长约40亿光年,如果用肉眼看,得15个满月拼在一起才能把它完全盖住。
而且它还不是孤军奋战,洛佩兹之前发现的“巨型弧”就在它旁边,两者只相距12度,在同一个天空区域里“结伴出现”。
本来咱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建立在“宇宙学原理”上的,简单说就是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在哪个位置看,统计特性都差不多。
这个原理可是现代宇宙学的“顶梁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用到宇宙学上、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的建立,都离不开它。
但“大环”和“巨型弧”的出现,直接给这个“顶梁柱”来了一击。
按照现有理论算,宇宙里结构的最大尺寸不该超过12亿光年,可“巨型弧”跨度有33亿光年,几乎是理论极限的三倍,“大环”也远超预期。
费米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斯特宾斯早在2008年就说过,要是违反了宇宙学原理,好多天文学理论都得重新琢磨,现在看来,他这话还真不是杞人忧天。
天文学家是怎么发现这些大家伙的呢?他们靠的是观测类星体的背光。
当遥远类星体的光穿过星系群时,里面的镁元素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在光谱上留下独特的“指纹”。
研究人员分析这些“指纹”,就能画出大尺度结构的三维分布图,“大环”和“巨型弧”就是这么被“揪出来”的。
这种观测方法还挺巧妙的,就像通过影子来还原物体的样子,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宇宙里的巨型结构。
面对“大环”和“巨型弧”带来的理论困境,科学家们开始琢磨各种可能的解释,重子声学振荡(BAO)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候选。
本来想,这个理论或许能解开谜团,因为它说的是早期宇宙里声波传播留下的“化石”印记。
在宇宙诞生后的前38万年,光子、质子和电子凑在一起形成等离子体,声波在里面传播。
后来宇宙冷却形成中性氢原子,这些声波痕迹就被“冻结”在物质分布里了,理论上会影响现在星系的分布。
但后来发现,“大环”和BAO理论对不上,BAO理论预期的是球壳状特征,可“大环”不仅尺寸太大,形状还更接近螺旋,明显不符合。
如此看来,BAO理论怕是没法完全解释这个宇宙巨型结构的存在。
还有些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机制,比如宇宙弦理论。
他们觉得早期宇宙可能存在像“晶界”一样的拓扑缺陷,也就是一维的能量密度异常区域,这些区域可能在宇宙演化时起到“种子”的作用,促成了超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假说,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能证实,现在科学界对这些巨型结构的解释还没达成一致,各种说法都有。
但这种“众说纷纭”的状态也挺好,毕竟科学进步往往就是从解决这些“反常”现象开始的。
为了搞清楚“大环”和“巨型弧”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国际天文学界已经行动起来了。
多个独立观测项目正在推进,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大型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都加入了观测队伍,它们会从不同波段收集数据,交叉验证这些结构的细节。
更让人期待的是,即将投入使用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它的分辨率和探测能力更强,说不定能揭开这些结构内部星系分布、物质密度的秘密,给科学家们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而且各国天文机构还在合作,搭建全球观测网络,共享数据、一起分析,这样能更快推进研究。
在理论方面,不少科学家也开始反思现有的宇宙学模型了。
有些人觉得“宇宙均匀性”的假设可能太简单了,说不定宇宙在某些尺度上本来就不是均匀的,这就需要对现有理论框架进行大的调整。
还有些研究小组在探索修改引力理论,或者寻找能在现有框架内解释这些超大结构的机制。
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之前很多宇宙学的重大突破,都是从发现“观测异常”开始的。
比如20世纪初,水星近日点进动异常让广义相对论得以建立,星系旋转曲线异常引出了暗物质的概念,超新星观测发现宇宙加速膨胀,又让科学家们提出了暗能量。
说不定这次“大环”和“巨型弧”的发现,也会开启一场新的宇宙学革命。
洛佩兹说“这些结构肯定在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但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谜团没解开,但能观测到这么壮观的宇宙结构,本身就很了不起了。
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总有一天我们能搞明白这些宇宙“大家伙”背后的秘密,到时候对宇宙的认知说不定会迎来一次大的飞跃。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