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弃美豆转向南美兄弟,美国农民慌了,懂王如何接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6:00 1

摘要:美国中西部大豆迎来丰收,但农民们却高兴不起来。美国大豆协会负责人提到,今年中国这个主要买家还没有下单采购。

美国中西部大豆迎来丰收,但农民们却高兴不起来。美国大豆协会负责人提到,今年中国这个主要买家还没有下单采购。

大豆本身并不稀有,但美国很难找到能替代中国的新买家。这种情况不仅显示出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也反映出美国农业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

当最大的买家不再采购,美国的大豆该销往何处?

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的60%。这些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制作饲料,支撑着国内的食品和养殖业。

目前中国大豆的自给率不足17%,完全靠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确实有困难。但关键在于,中国并非只能从美国购买大豆。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7465万吨大豆,占进口总量的71%,另外也从阿根廷进口了410万吨。今年上半年,中国进一步将订单转向南美国家。巴西和阿根廷也相应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需求。

因此,中国不购买美国大豆,并非缺乏供应来源,而是拥有了更稳定、可靠的替代选择。

2

反观美国豆农,没了中国这个“超级买家”,可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要知道,中国每年吃掉了美国近一半的出口大豆!去年这部分订单,就价值高达128亿美元。

这么大一个窟窿,去哪里填补?

例如,日本承诺三年内增购40%的大豆,但即便全部实现,年增量也仅为120万吨,远无法填补中国每年2000多万吨的进口量。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市场的采购规模更小。欧洲市场已趋饱和,增长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正积极扩大大豆种植,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竞争。对美国豆农而言,找到能替代中国规模的买家几乎不可能,这使他们的处境十分困难。

3

按理说,既然大豆卖不动,那美国豆农可以改种其他作物啊,比如玉米、小麦、棉花什么的。反正美国地广人稀,农作物种类丰富,总有出路吧?

可惜,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是美国农业搞得太专业、太大规模,反而把自己给“锁死”了。

咱们可别把美国农民想象成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

他们的农场,简直就是一座座高科技农业工厂。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全部高度机械化。这确实让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成本低、效率高,具备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但这种高度专业化、工业化的模式,也把农场主们牢牢地绑在了特定的农作物上。

你想象一下,一台专门为大豆设计的收割机,可能价值25万美元;一台用于大豆播种的气吸式播种机,也要30万美元。这些都是针对特定作物“量身定制”的精密设备,一旦农场主决定改种玉米或小麦,这些动辄几十万美元的“钢铁巨兽”就直接变成了一堆废铁,瞬间报废。

谁能承受得起如此巨大的资产损失?

即便有些设备可以改造,代价也高昂得让人肉疼。比如大豆烘干塔,虽然理论上可以改成烘干其他作物,但一次改造就要花掉6万美元。

而且,万一以后政策变了,又想种回大豆,还得再花一笔钱改回来。这一进一出,就可能掏空一个中小农场的流动资金。

更头疼的是销售渠道。

美国农场通常规模巨大,销售量惊人。他们早已建立了成熟的大豆销售网络和客户关系。一旦改种其他作物,就意味着要从零开始,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销售渠道。

这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漫长时间,才能找到稳定且有利可图的客户。这几年,农场主吃啥喝啥?

此外,玩转农产品期货套保,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农产品有不同的期货市场规则、价格波动规律。农场主如果改种作物,还得重新学习一套复杂的期货套保知识,每户的学习成本就高达1.2万美元。

所以,对美国豆农来说,改种其他作物,短期内意味着天文数字般的设备报废和改造费用;中期来看,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销售渠道重建;长期来看,还有重新学习和转型失败的巨大风险。

面对这些“死循环”,大多数农场主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选择“硬着头皮”继续种大豆,期待奇迹发生。

4

如今,眼看大豆收获在即,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却岿然不动,不下一单。这下,美国豆农可真是被逼到了绝境。

中西部农业州的部分农民驾驶拖拉机前往州政府表达不满,甚至打出反对关税政策的标语。这些原本支持特朗普的农民,如今对其贸易政策感到失望。

连平时和特朗普不对付的民主党媒体,也趁机煽风点火,画漫画把懂王的关税比作偷偷啃食美国农民大豆的地下害虫。

为防范美国大豆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

一是实施DNA原产地认证技术,准确识别大豆产地,防止虚假申报。

二是建立区块链溯源平台,全程记录大豆从种植到运输的各环节信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现透明可追溯。

这两项措施有效阻止了美国大豆通过第三方转运或冒充产地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4

美国大豆快丰收了,但仓库快装不下了。北达科他州要新建仓库存放700万蒲式耳大豆,而中美谈判只剩不到两个月。

政府说的600亿美元补贴要等到2026年,远水救不了近火。中国作为最大买家有选择权,美国农民却很难改变种植模式。

如果谈判没有结果,大豆可能烂在仓库里,这会影响美国农业州的政治选择。这场博弈的结果,有待我们继续观察。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