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以前要真金白银买的长视频会员,现在点外卖、办信用卡甚至充话费都能白送。
最近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以前要真金白银买的长视频会员,现在点外卖、办信用卡甚至充话费都能白送。
有人调侃:这玩意儿快和加油站送的玻璃水一个待遇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会员咋就从“香饽饽”混成了“搭头”,这里头到底有啥玄机?
如今想追个剧听个歌,根本不用专门开会员,比如淘宝88VIP送优酷芒果会员,美团高级会员搭腾讯视频,就连办银行信用卡都能领到影音权益。
更别说中国移动这些运营商,办套餐时顺手塞你几个会员更是家常便饭。
闲鱼上倒卖会员的生意红火,正好说明大家手里“多出来”的会员权益根本用不完。
有网友算过账:只要肯花心思“薅羊毛”,一年看剧听歌的成本能压到几十块钱,比官方原价买省下大半。
别看会员官方标价二三十块一个月,但平台真正赚到手的没那么多。
根据公开财报,爱奇艺2023年四季度的单会员月收入才15.98元,比25元的连续包月价低了近10块钱。
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的会员实际收入也远低于标价,前者差4块多,后者还不到7块钱。
这差价说白了就是各种促销打折、联合会员“摊薄”了收入,比如腾讯视频曾推出11种联合会员,买一送三都是常规操作。
平台心里也明白:与其让人去闲鱼买二手,不如自己先拆开卖。
为啥会员非得当赠品才卖得动?有个现象挺有意思:有人舍不得花15元开会员,却愿意给主播刷几千块礼物。
微信读书靠免费模式攒了2亿用户,红果短剧用“免费+广告”干趴了付费短剧APP,都说明国内用户更认“免费福利”。
长视频平台早年亏得厉害,后来学聪明了:既然C端用户抠搜,不如把会员打包卖给企业当营销工具。
比如美团用腾讯视频会员拉新,阿里用文娱权益促活,这招叫“肉烂在自家锅里”,总比把钱砸给短视频平台买流量强。
现在有点实力的互联网公司,手里都攥着几个文娱平台,腾讯系有视频、音乐、小说、漫画,阿里系持股网易云还有优酷,会员权益在自家体系里来回流转,成了引流利器。
最典型的像腾讯元宝打卡送腾讯视频会员,既给新业务拉用户,又帮老业务冲会员数,一箭双雕。
这套玩法国外早有先例:美国运通信用卡送机场贵宾厅会员卡,本质上也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眼下电商、外卖、旅游这些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谁家都想留用户,影音会员成本低、吸引力大,自然是理想的“钩子”。
但长期当赠品也有隐患:爱奇艺今年二季度由盈转亏,说明光靠促销难保内容质量。
不过普通用户倒能捞着实惠:反正会员获取渠道只会越来越多,看剧听歌的开销大概率越来越低。
只是得习惯一件事,以后开会员可能更像买菜搭根香菜,而不是单独买斤肉了。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