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陈亮教授团队一项基于中国380万成年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甘油三酯(TG)水平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中国人群(特别是男性)中呈现独特模式,与西方白种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柳叶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陈亮教授团队一项基于中国380万成年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甘油三酯(TG)水平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中国人群(特别是男性)中呈现独特模式,与西方白种人群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题为《重新定义甘油三酯与中国人群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关联:一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颠覆性发现:中国人甘油三酯风险阈值远低于国际指南推荐值
中国人群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亚型死亡率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关联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项目(ChinaHEART)的378.9万例35-75岁成年人数据(中位随访4.6年),发现中国男性在传统认为正常的低至中等甘油三酯水平区间(
男性风险骤增:呈现典型的“低水平陡增-高水平平台”曲线。在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后,不吸烟且体重正常的健康男性中,甘油三酯每升高30mg/dL,缺血性卒中(IS)死亡风险仍增加8-12%。吸烟者风险进一步放大,合并高甘油三酯时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骤升51%(HR=1.51)。
女性U型曲线:呈现U型关联,极低和极高甘油三酯均增加风险,但显著风险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群体。
种族对比:白种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量主要集中在甘油三酯>200mg/dL区间,且以冠心病(IHD)为主导;而中国男性在较低甘油三酯区间即以缺血性卒中风险为突出特征。
中国人群与白种人群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关联性的比较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遗传背景与代谢特征的深层区别。研究揭示东亚人群对甘油三酯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更为敏感,可能与脂蛋白代谢酶活性差异及肠道菌群组成有关。
代谢与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对中国男女性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交互作用
临床启示:重新定义中国人正常甘油三酯水平
吸烟状态对中国男女性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亚型死亡率的交互作用
研究提示现行国际甘油三酯管理标准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人群的风险。基于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三项重要建议:
1.中国人甘油三酯管理阈值应下调:建议将男性干预起点从现行150mg/dL提前至100-120mg/dL,尤其关注看似健康的非肥胖、非高血压人群。
2.精准分层策略:对不吸烟、正常体重的低风险表型男性加强甘油三酯监测,因其实际风险可能被低估;糖尿病患者(尤其女性)需强化联合干预。
3.生活方式协同:吸烟与高甘油三酯对心血管疾病存在协同杀伤效应,戒烟可使叠加风险降低30-40%。
这项研究颠覆了甘油三酯只需控制到150mg/dL以下就安全的传统认知,强烈提示我们需要建立基于种族的差异化血脂管理指南。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作为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甘油三酯与死亡率关联研究,ChinaHEART项目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严格排除急性疾病患者及近期服药者,通过标准化检测获取基线甘油三酯数据(中位值:男性116mg/dL,女性121mg/dL)。研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解析非线性关联,并与UK Biobank数据进行跨种族对比验证。研究特别关注了被既往研究忽视的中间风险人群(那些没有高血压或肥胖但甘油三酯轻度升高的个体),正是这类人群构成了中国庞大的亚临床风险库。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wpc/article/PIIS2666-6065(25)00228-7/fulltext
来源:健康快乐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