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9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麋鹿保护研讨会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宣布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会议共邀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与麋鹿保护青年研究者一
11月19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麋鹿保护研讨会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宣布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会议共邀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与麋鹿保护青年研究者一起交流麋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探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会议期间,对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进行了揭牌,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制作的《麋鹿四季》自然电影进行了公开发布。
麋鹿保护 世界样板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成立,旨在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旗舰物种——麋鹿保护研究水平,统筹推进全国麋鹿等鹿类动物种群科学保护管理。
1985年,北京市在南海子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次实施了中英两国麋鹿重点引进项目,制定并实施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战略,开展了繁育保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迁地建群、栖息地恢复、野外放归、遗传多样性评估等科技攻关,为麋鹿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全国麋鹿总数量达到1.4万余只;有26个省(市、区)等共建立麋鹿迁地保护点94处;在江苏大丰、盐城、湖北石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内蒙古大青山等6地成功实施野化放归建立起稳定的野外种群,种群数量达5000余只。麋鹿从20世纪初野外灭绝到如今的野外种群的不断壮大,麋鹿的成功保护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样板示范。
国家平台 共建共享
2023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设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麋鹿繁育、科研、救护、宣传等工作,推动建设麋鹿种群监测平台、开放共享科研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生态保护教育平台、麋鹿遗传资源基因库等,不断提升麋鹿等鹿类动物科学保护水平,成为麋鹿等鹿类动物国内外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的世界级平台。
高端智库 领航创新
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鹿类动物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研究员担任,委员们来自国内外鹿类动物科研方面的优秀研究人员和管理者,是麋鹿等鹿类动物科研创新的高端智库。
学术委员会就《麋鹿保护行动方案(2024-2035)》进行了审议,以打造一流的团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成果、一流的监测体系、一流的科研体系、一流的自然教育体系为建设目标,理清了麋鹿保护和研究思路,规划了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发展蓝图。
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本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动物学会、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麋鹿保护机构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就麋鹿种群建设、麋鹿栖息地监测、麋鹿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鹿类动物研究进行了研究成果交流。
三项建设 再谱新篇
面向未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会同全国各保护区等一道,按照麋鹿及栖息地生态系统建设、麋鹿基因库建设、麋鹿种子群建设的部署,重点开展完善麋鹿野外保护网络、强化种质资源管理、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深化自然资源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以前沿技术能力引领麋鹿保护研究,持续开展麋鹿保护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创造一批可落地、可应用转化的科研成果,为麋鹿种群保护的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建设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提升麋鹿等鹿类动物保护科技保障能力水平。深入开展麋鹿等鹿类动物保护科学普及工作,传播中国麋鹿等野生动物保护好故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摄 影丨何建勇
来源:科学学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