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判断今年10月8日的寒露早晚,有两个核心标尺:从农历日期看,以九月初一为界,今年寒露在九月初六,属于“早寒露”;
寒露的“早”与“晚”,历来是农人的心头事,那句“不怕寒露迟,就怕寒露早”的农谚,更是代代相传的生产指南。
判断今年10月8日的寒露早晚,有两个核心标尺:从农历日期看,以九月初一为界,今年寒露在九月初六,属于“早寒露”;
从当日交节时刻看,今年寒露,在凌晨2点59分43秒,处于一日中,12点前的时段,同样符合“早寒露”的定义。
古人对早寒露的忌惮,源于其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影响。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节气,早寒露将这种变化节奏,进一步加快 。
在东北和西北,早到的寒意,会直接将这些地区推入冬季,此时棉花,正处于采摘期,突然降温,会使棉桃开裂不畅,增加采摘难度与损失;而山楂、大葱等作物,若未及时采收,霜冻会破坏其口感与品相。
华北地区的秋管压力,同样不小。“九月寒露天渐寒,整理土地莫消闲”,秋收后翻地,本是为了冻死地表虫卵、涵养地力。
但早寒露带来的持续低温,会使土壤冻结过早,翻地效果大打折扣,来年病虫害风险随之上升 。
对长江沿岸而言,早寒露使最高气温,提前跌破30℃,虽利于单季晚稻成熟,但也需赶在降温前完成收割,否则稻谷易受潮霉变。
从气候预示角度看,早寒露的影响,远不止于秋季。抖音上流传的农谚“寒露在月头,三九雪堵门”,就点出早寒露与寒冬的关联?
今年寒露在农历九月上旬,按此说法,冬季可能出现早雪或严寒。不过另一说法“早寒露暖烘烘”与之相悖。
这正体现了,农谚的地域性差异:北方更易因早寒,露出现早雪,南方则可能因,冷空气过早耗尽,而迎来暖冬。
现代气象学,则给出了更客观的解释:寒露早晚本质,是太阳到达黄经195度的时间差异,今年的早寒露,是公历与农历转换的自然结果,与冬季冷暖无绝对关联。
如今农户,可通过气象APP,精准获取降温预警,提前安排采收与播种;
城市居民,则可依据“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老话,及时添衣护足,防范秋燥与寒凉 。
可见,无论是早寒露,还是晚寒露,读懂自然信号、做好应对准备,才是传承农谚智慧的核心。
来源:小朋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