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体检单上各项指标全正常,可就是浑身发沉、提不起劲;感冒发烧时,先想起的不是吃药,而是姥姥那句“煮碗姜茶捂严实”——明明说不出“科学道理”,可照做时就是莫名心安;去医院看病,详细说了哪里疼、疼多久,却没好意思提“最近总失眠、压力大”,偏偏这点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体检单上各项指标全正常,可就是浑身发沉、提不起劲;感冒发烧时,先想起的不是吃药,而是姥姥那句“煮碗姜茶捂严实”——明明说不出“科学道理”,可照做时就是莫名心安;去医院看病,详细说了哪里疼、疼多久,却没好意思提“最近总失眠、压力大”,偏偏这点没说出口的心事,才是难受的根源。
这些说不透的感受,藏着个特别实在的道理:人活着,精神状态才是最顶用的“健康密码”。
在前不久举行的「当医学遇见“非理性”——“医学文化史”系列新书分享会暨跨学科对话」中,医学、文化届的专家学者也讨论了这一话题。
“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几千年来,医学从来不只是手术刀、化验单那套“硬功夫”。那些安慰的话、信得过的念想、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也是帮我们扛过疼、熬过难的关键。
那些“不科学”的疗愈力,到底多重要?从古希腊人靠医神托梦治病,到我们现在上火了就喝凉茶;从过去欧洲流行的放血疗法,到现在年轻人抢着买的医院“疗愈周边”——医学从来不只“科学理性”这一面,那些我们以为的“非理性”经验,藏着人类对身体和生命最朴素的探索。
“医学文化史”系列图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张大庆、苏静静担任译丛主编。活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石川,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心血管主任医师丁荣晶等嘉宾展开跨学科对话,著名主持人张越担任活动主持。
“医学文化史”系列新书分享会暨学科对话活动现场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人文社虽然以文学经典出版著称,且七十余年来成果丰硕,但近年正拓宽领域,文化编辑室、社科出版中心等部门打破文学边界,推出多部受欢迎的非文学图书。
她强调,出版“医学文化史”系列并不突兀,因为人文社的根本是关注人文与文化,关注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她认为医学发展与人认识自身、社会的过程一致,与文学的初衷相通,无论书名叫什么,人文社始终希望为社会和人类进步提供优秀出版物和独特视角。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
该系列版权于2021年引进,由著名医学史家、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中心荣誉教授罗杰・库特牵头,汇聚全球55位文化历史学家耗时8年编写而成,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大庆、苏静静担任译丛主编并组建翻译团队,9位译者用了5年时间完成翻译和出版。目前已出版古代卷、中世纪卷、文艺复兴卷、启蒙时代卷、帝国时代卷,现代卷将于10月面世。
这套跨越学科边界的大作,全景展现了医学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为当代读者理解健康与疾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和文化维度。
本场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中国健促会健康与人文分会、北京伍连德基金会、培文教育集团、斯多格书乡共同协办。以下为活动内容精编。
“医学文化史”系列
总主编:(英)罗杰·库特
译丛主编:张大庆 苏静静
张越:
说到医学,我们通常会想到化验单、手术刀、听诊器等,觉得它专业、科学且理性。但翻开这套“医学文化史”系列译丛,回溯医学的历史会发现,从古希腊医神的梦境疗法,到中世纪对麻风病的精神解读;从文艺复兴时期对抗瘟疫的宝石护身符,到启蒙运动中基于“动物磁力”说的麦斯麦术,“非理性”经验从未真正离开过医学的舞台。
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长河拉回当下的诊室与生活,会发现医学的故事既藏在厚重的史料里,也写在日常诊疗的细节中。
今天,我们就和几位重磅嘉宾一起,聊聊医学史中的“非理性”经验,解开这段跨越千年的复杂纠葛,探寻其中的关联与思考。这属于医学人文范畴,而理解历史上的医学人文,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疾病和医疗。
医学门类多,文化定义广泛,要兼顾医学和文化问题来写书颇具挑战性。“医学文化史”系列的作者罗杰·库特率领团队选取了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个主题,每一卷都围绕这些主题展开,通过多点透视而非线性叙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医学和文化,规避了构建宏大完整体系的难度,却涵盖了众多与医疗、卫生、健康、疾病相关的核心议题,值得一读。这套书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医学发展始终与文化演进紧密交织,通过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实践,帮助读者认识到现代医学观念的历史相对性,从而更理性地看待当代医学的成就与局限。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
张越:
从医学史看,该怎么理解梦境治疗等“非理性”经验的价值呢?
比如这套书的古代卷写到,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开头说:“通过梦境,我得到了援助,特别是防止吐血和头晕。”还有罗马演说家阿里斯蒂德在自传体杂文集《神圣故事》中记载,他在梦中得到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给出的医疗处方,结果真的痊愈了。
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操作,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吗?
张大庆:
古希腊在希波克拉底之前有阿斯克勒庇俄斯医神信仰,病人去医神庙求治,祭司会给予药物、安慰和仪式,且多在晚上进行,增加神秘感。精神和心理治疗对疾病很重要,祭司的安慰和仪式本身就具有精神疗愈的作用,加上药物、饮食调整和对疾病的解释,能让人宽慰,缓解疾病,无论科学与否,在当时都被认为合理。实际上,多数常见病、多发病有自限性,在心理安慰和简单药物的辅助下往往能够自愈。
张越:
所以大部分常见病能自愈。我去非洲草原小村庄,那里没有医院,村民生病靠巫师。巫师说发烧用某棵树的树皮煮水喝下,跑步后睡觉;拉肚子用另一棵树的树皮,同样方法处理。这和古希腊的情况类似,巫师因受尊敬给人信心,加上发汗、睡觉,症状可能缓解。这并非全是迷信,而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治疗办法。
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能用蛇血起死回生,蛇蜕皮象征新生,世卫组织的logo就是一根盘着蛇的棍,很多国家的医院也用这个标志而非红十字。
世界卫生组织logo
李敬泽主席是文学家,从您的角度看这套医学书,有什么乐趣?
李敬泽:
这套书叫“医学文化史”,不完全是医学书,整套书看完就会发现,医学这件事从来就是文化,它永远涉及的是人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自我想象,人对身体病痛与世界的关系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有了理性和实证科学,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身体也并非完全交给医学和理性,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理性的,涉及我们的想象、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我最近咳嗽,朋友说是立秋后秋气上来了,让我按方法调理,我照做了。这很难说清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经验还是科学。实际上,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关于身体和疾病,依然有一部分归理性,还有一部分归非理性,不能一听“非理性”就觉得不对,它可能是人的自然反应。古希腊人在当时做出的是他那个环境下最恰当的反应,现在我们也是如此。
这套书能让人长知识,看古希腊人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病方法很有趣,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本身就属于博物学、历史学、人类学,也让人明白人类其实一直如此,大病找大夫,小病可能听姥姥奶奶的,从而让我们更宽泛地理解人的疾病、身体及相关的心灵和文化。
“医学文化史”系列
“医学文化史”系列
张越:
我们总觉得现在懂科学,以前的人愚昧迷信,但五百年后人们看现在的我们,可能也觉得愚昧。比如我说上火,朋友反驳说身体里不可能有火,说不清火在哪个部位,但我们吃降火的东西好像有用,真难区分理性和非理性。
张大庆:
古希腊也讲火,认为火风土水风四元素构成热冷干湿四体液,和我们说的火意思相近。古代西方治疗有放血、通便、催吐三大法宝,类似中医伤寒症的攻下派,不过中医不放血,认为放血会丢失血气,西方放血是为了调整体液。
张越:
外国小说里常有人生病就放血的情节,我以前不明白,难道这对某些病真的管用?
张大庆:
放血主要是为了降温。19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重要疾病多是发热性疾病,如感冒感染,中国的《伤寒论》讲的伤寒就是发热性疾病,西方传染病也多发热。发热要降温,放血就能降温。华盛顿就是因放血而死,18世纪的治疗方法就是放血、通便、催吐反复进行,当时认为这是理性的,符合他们的理论,就像现在治疗癌症用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虽不完美但无奈为之。未来可能会有新突破,比如用免疫平衡方法改善肿瘤治疗。
张越:
我以为心梗、脑梗放血是为了让血液变稀,原来是为了降温,感觉欧洲的方法不如非洲的切树皮喝水跑步。不过放血现在还在用吗?
张大庆:
现在在某些情况下仍在用。南美发现的金鸡纳树皮是人类发现的特效降温药,带到欧洲后成了灵丹妙药。传教士医生去传教时,正是靠这种药让人们生起信仰,因为发烧时吃药有效,人们才会相信它能拯救灵魂。康熙就曾吃这种药退了疟疾的烧。
张越:
所以现在来和石川院长聊聊精神和心理治疗。这类治疗不像内外科有数据支撑,多靠暗示、安慰等,您怎么理解这些所谓非理性的治疗方法?
石川:
今天的对话与我们医院“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院训契合。的确如李敬泽老师所说,医学不是万能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写道:“医学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像高血压、糖尿病、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都不能治愈。2010年我作为心理专家去武汉疫情现场,发现医生最怕的是丧失希望,我告诉他们医者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肠,但不能以为自己是万能的,医学是在不断进步中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石川
我很赞同张大庆老师,现在是医患共同决策,尤其对慢病而言,病人在某些领域可能比医生更懂,因为他们会查阅大量资料,甚至了解罕见副作用。所以中国提出的“主动健康”至关重要,生命和健康要自己负责,医生只是最后一环,避免不该发生的死亡。
回到张越老师的问题,精神科一直在大医学边缘徘徊。希波克拉底时代提出多血质、黏液质、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质,其中黑胆汁与抑郁相关,当时也用放血等方法治疗。中世纪认为精神疾病是恶魔附体,用锁链、扎桃木桩子等残酷方法,美剧《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里,就是用桃木桩子扎在心脏上驱魔。后来有了电休克、胰岛素休克等治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暗示作用巨大。举个例子,我在哈佛大学学习时,有位研究进食障碍的副教授,他发现斐济以胖为美时进食障碍为零,好莱坞文化入侵5年后,进食障碍大幅提升。所以说,文化对精神疾病影响非常大。非洲有个部落,女人生孩子时,男人躺在床上喊疼,生完后女人下地劳动,男人坐月子,可见人们对于疾病的理解确实会受到文化影响。中国传统医学更讲究文化融合,如阴阳平和等,都有文化因素在里面。
张越:
历史上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有体液失衡、恶魔缠身等认知,现在认为与原生家庭等有关,未来可能还有新认知。
丁荣晶主任是心血管病专家,将心血管疾病治疗与八段锦、冥想等辅助治疗结合,效果很好,这类似古希腊的自然疗法,您怎么看?
丁荣晶:
我是心血管医生,也是双心医学(心脏+心理)医生和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管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我发现至少一半患者用常规药物和手术效果不好,15年前接触双心医学后,才知道原先的针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只涉及一半,另一半是心理医学相关治疗。很多心血管病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源于心理机制,用心血管药物和手术无效,需用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用抗抑郁治疗或转诊。门诊中至少三分之一患者是这种情况。
我做心脏康复的初衷,是因为在临床上发现心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救治成功后50%患者出现功能残疾,表现为劳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患者无法上班或提前病退,而治疗的目的是让他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加上运动处方等心脏康复治疗后,患者功能状态迅速改善,比如心梗患者出现心功能下降,在药物基础上加运动治疗,不仅能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力,甚至让心功能恢复正常,运动治疗是医学治疗的另一个维度。
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心血管主任医师丁荣晶
从医学史看,医学发展像人类DNA双螺旋不断上升,从古希腊的社会医学模式,到中世纪的心理医学模式,再到近现代的生物医学模式,现在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生物医学仍占优势,运动、营养、心理疗法等疗法作为辅助,其实它们是治疗的另一个维度。
我觉得非理性是理性的进阶,人体健康如中庸之道,中正平和才好,过度运动、只吃粗粮都不好。以中庸之道的理念去维护身体健康,很多情况下确实不需要药物治疗。
“医学文化史”系列
张越:
丁主任提供了不同角度。现在医院开始卖周边,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帆布袋受时髦青年喜爱,北京很多医院也有周边,有人买毛绒枸杞、“满血”盲盒辅助治疗,石院长觉得这对疗愈有什么好处?
网友制作的”宛平南路600号“表情包
石川:
张越老师对精神科的事很了解,其实宛平南路的月饼也很抢手。这是医学和文化的很好结合,一来能降低民众对精神疾病的耻感,让大家正视疾病;二来能提高科学素养和对疾病的知晓度,促进主动健康。
张越:
张大庆老师研究医学史,您觉得当代人感受到的身体症状是不是越来越复杂了?
张大庆: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发展,我们对人体微观层面的变化更了解,也更敏感了。健康体检能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如甲状腺结节,而仪器太精细了,现在几乎人人都有甲状腺结节,但这些病灶发展成肿瘤或疾病是概率问题,过度敏感和担忧会让人吃不好、睡不好,影响生理和心理状态。
以前西医的放血、通便、催吐和中医的“汗吐下”三法,实际是唤醒身体被压抑的机制,或叫应激状态,加拿大一位心理学家说这种应激状态能调动免疫力,促进康复。丁老师讲的心理辅助治疗也有类似作用。现在很多商业机构过多强调对于各种指标的把握,使得很多人是在不断担忧健康的状态下来追求健康,这就叫健康主义悖论。我们要正确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转变观念,这也是文化史所要发挥的作用。
活动现场
张越:
我们聊的是跨学科话题,疾病与历史、社会、文化、文学等都相关。比如《医学文化史:启蒙时代卷》第三章“疾病”中,对嫉妒这种情感如何病理化进行了画像式解读,还描绘了嫉妒患者的长相,如面色苍白、嘴唇发黑、脸颊消瘦、头发像蛇一般卷曲等,这种对疾病的文学描述,李主席觉得有什么作用?
李敬泽:
嫉妒有可能变成病,看看《甄嬛传》就知道了。这套书里的“疾病”这章例举了很多病人自诉,我们会发现,疾病的症状往往关乎人的自我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人敏感,有人迟钝。人能把自我感受用富有文学性的方式描述出来,这就进入了文学领域。症状不说出来不成其为症状,症状是被诉说出来的,所以善于描述的人,他的症状会显得更复杂严重,表达能力差的人,他的症状听起来就不那么复杂。
所以现代社会人的症状只会越来越复杂,因为人们更敏感,又有表达能力和对身体的高度关切和焦虑,结果疑病症患者越来越多。我觉得健康不仅是医学状态,也是信念和文化问题。当我们设定一个“绝对健康状态”时,就意味着把自己放到一个“绝对不健康”状态了。说到底,健康还是一个文化问题。
张越:
看病时,自诉症状详细的人是不是更受医生重视,医生会考虑患者的文化水平、性格等因素吗?
石川:
实际中确实如此。在我们的医学教育里,包括急诊时,特别闹的患者一般不用太担心,不吭声的反而要先关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人群对症状的表达不同,中国农村抑郁症患者多表达躯体不适,如头痛、肚子痛,而非情绪低落,因为他们觉得情绪低落是懦弱,这些人经抗抑郁治疗后都能恢复正常生活。
丁荣晶:
心血管科患者说胸口疼,一活动就加重,这是典型的心绞痛;说心慌胸闷同时胸疼位置不固定,则可能有神经精神因素参与。所以患者主诉症状需要细化甄别,建议大家能说的都说出来,有助诊断。
张越:
当大夫很难,除了专业能力,情商还得高,要判断症状的真假、急缓,照顾患者的情绪。听说石院长弄了AI心理大模型,是要让机器人看病吗?
石川:
DeepSeek出现后,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我们希望它能助力精神医学。两三年前上海“常宁事件”(因心理评估问自杀问题被家长投诉)后,我们就思考能否用隐性方式探测焦虑抑郁。我们做的模型通过语音、面目表情和自然语言识别抑郁症,希望通过移动端让民众自我筛查,实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及时诊疗。
2019年调查显示,我国焦虑障碍占人群的7.6%,情感障碍占7.4%,共15%的人有常见焦虑抑郁,但不到10%的人去看病,不到1%的人去精神专科,多数去其他科室,所以精神心理工作的第一线其实在其他科室,患者反复辗转后才到精神专科。
活动现场
张越:
最后问一下叙事医学,它让患者讲述故事,医生倾听,帮助治疗和判断,在医学院是一门学科,有的医生会做患者叙事医学病例,这对疗愈、诊断和治疗有什么价值?
丁荣晶:
从双心医学角度,我们看病时就有叙事医学的描述。门诊看病要问病情、心情、工作、家庭,这种问诊模式能勾勒患者疾病的多个维度,有助于识别双心疾病患者。叙事医学能呈现患者内在需求,是很好的心理治疗干预方法。
石川:
叙事医学在中国临床目前稍显奢侈。大医院医生医疗负担重,知名医生更甚,很难有时间让病人长时间叙事,通常只有特许门诊等才有条件。但了解病人看病的原因、对疾病的理解等很重要,这需要中国医疗体系,包括医保、商保、救助等多元融合,才能让大家享受更好的医疗。
张大庆:
叙事医学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蓉(Rita Charon)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更早可追溯到医学与文学的融合,美国有相关期刊讨论二者关系。20世纪60年代,医学教育中发现新一代医生很少能感受到他人的疼痛和痛苦,而过去医生多因自身或亲友患病而学医,有切身体会。于是提倡医学生读文学,理解他人的疼痛与痛苦,提升对他人感受的认知,这是叙事医学的起源,后来转向关注病人叙事,强调医患双方沟通。中国的叙事医学在韩启德先生等人的提倡下有了新发展,还有专门的叙事医学期刊。
李敬泽:
叙事医学在我国临床普遍实行很困难,医生诊疗负担重,没时间听患者讲人生。但患者间因共同病症相互抚慰、交流、倾诉很重要,现代社会患者往往被划入特定人群,常感孤独,需要这样的交流机制,在讲述中建立起人和人哪怕是同病相怜的关系。
石川:
接着李老师的话,我们为慢病、癌症和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家属联谊会或患者群,每月请他们分享故事。患者的亲身经历比医生的说教更有影响力,还能相互情感支持,保持希望对康复很重要。
丁荣晶:
叙事医学虽不适合大规模临床应用,但在问诊中加入相关内容有价值,能避免三分之一患者因未被了解心理状态而被误诊。
“医学文化史”系列
张越:
医生多了解患者有助于诊疗,患者理解医生也能减少医患矛盾。但国内大医院医生压力大,难以做到,这又涉及医疗资源不均衡等跨学科问题。
今天的对话印证了这套“医学文化史”译丛的跨学科性,它结合历史、社会、文化、文学等展现人类对身体和疾病的认知。时间有限,最后读一段《医学文化史:中世纪卷》第八章“心灵/大脑”中一首诗歌的前几句:
“心灵在脑中,悟性在前面。愤怒在胆囊,贪欲在肾脏。爱在心脏,呼吸在肺里,脾中有欢愉,心中有思想。身体有血,灵魂有希望。”
这和中医的“怒伤肝、喜伤心”等说法相似,西方医学也讲身心关联,可见人类对身体的探索从未停止。
“医学文化史”这套书记录了人类的探索轨迹,由55位顶尖学者耗时8年完成,展现医学与文化的共生。从古至今,从巫术到科学,医学始终正视局限,回应人类需求,目的是敬畏和关怀生命。关于如何与自己、与疾病相处,人类还有很多要探索,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医学史大家罗杰·库特领衔编撰,汇聚55位全球顶级文化历史学家 六卷本,240幅插图,八大主题贯通2500年医学文化演变 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生动有趣的医学文化百科全书
01
《医学文化史:古代卷》从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三角(病人、疾病、医生)”入手,依托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等医学名家的文本、文学和史学著作、纸莎草书、葬礼铭文、考古遗迹等史料,跨学科综述地中海世界的古代医学。
02
《医学文化史:中世纪卷》依托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发展、瘟疫大流行以及战争、宗教等背景,通过对城市法规、食谱、诉状、诗歌、奇迹叙事、护身符、陶器、骷髅、手稿、私人信件等史料的研究,跨学科综述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中世纪医学。
03
《医学文化史:文艺复兴卷》立足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对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文化的诸多讨论,通过书籍、插图、病人自述、日记等印刷文本,以及显微镜、医学院、解剖演示厅、出土文物等物质文化资料,跨学科综述欧洲近代早期医学。
04
《医学文化史:启蒙时代卷》从启蒙运动关于心/身、人/自然、理性/想象等概念的模糊性出发,探讨了环境与公共卫生、化学与饮食学、情绪与疾病、残疾与痛苦、心灵与大脑、超自然现象与怀疑主义、医学权威与神迹等话题,跨学科综述欧洲启蒙时代医学。
公号封面图来源:日剧《凪的新生活》剧照
欢迎转发、分享!账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