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尖在短视频平台的关注按钮上轻轻一点,记者成为鞍山市铁东区大孤山街道崔家屯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光辉的第26001个粉丝!这个不善言辞的80后村官变身拥有2.6万粉丝的“网红带货人”,他通过一部手机,用一条条沾满泥土气息的短视频,在网络与田间地头间架起桥梁,让滞销的
指尖在短视频平台的关注按钮上轻轻一点,记者成为鞍山市铁东区大孤山街道崔家屯村村委会副主任朱光辉的第26001个粉丝!这个不善言辞的80后村官变身拥有2.6万粉丝的“网红带货人”,他通过一部手机,用一条条沾满泥土气息的短视频,在网络与田间地头间架起桥梁,让滞销的南果梨走出大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从“救火员”到“当家人”
村民信任是最大底气
崔家屯村背靠山林,森林防火是每年的重中之重。2019年,村里却陷入了“无人护林”的困境——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力与精力难以承担防火重任。彼时,31岁的朱光辉正在外地经营小生意,得知村里的难处后,他毅然放弃了城里的营生,主动回村接下了森林防火员这份“烫手山芋”。
“山里的每一棵树都连着村民的生计,一点火星都不能有。”朱光辉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此后两年,他几乎每天都会背着防火工具穿梭在山林间,用脚步丈量每一片林地,用双眼排查每一处隐患。这份踏实,成了村民投票的理由。2021年村委会改选,朱光辉以高票当选副主任,从“临时救火员”正式变成了村民的“当家人”。上任后,他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关乎村民生活的“小事”:村东头宋秀梅大娘家的枣树伸到路上,枝丫尖刺划伤路人,他拿起镰刀就去修剪,剪完还来回走两圈确认安全;村民反映灌溉水管漏水,他顶着烈日排查管道,浑身湿透也非要找到漏水点才肯歇。这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却做得格外认真,“村民的事没有小事,解决好了,大家的心才齐。”
破圈!
“小黑主任”的短视频突围战
成为“当家人”后,朱光辉又遇到了新难题——村里的土特产卖不出去。崔家屯村种了几十年南果梨,养了不少笨鸡,种了大片蘑菇,可由于缺乏销路,村民们只能守着好东西“犯愁”。“年轻人都走了,老一辈不会用网络,好特产就困在山里了。”看着村民们期盼又无奈的眼神,朱光辉心里不是滋味,他开始琢磨:“能不能用短视频帮村里带货?”
可这个想法刚冒出来,就遇到了“拦路虎”——朱光辉天生不善言辞,面对镜头更是紧张得说不出话。“为了乡亲们,我豁出去了!”他咬着牙给自己打气,还拉上妻子王宁当“搭档”。没有MCN机构扶持,没有专业团队指导,夫妻俩就摸着石头过河: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便坐在餐桌前研究脚本,从“怎么介绍南果梨的甜度”到“如何让台词更接地气”,常常为一句话争论到深夜;休息日,田间地头、果园大棚就成了他们的拍摄现场,手机支架是最简陋的设备,村民的笑声是最真实的背景音。
皮肤黝黑、神似喜剧明星宋小宝的外形,成了朱光辉的“独特标签”。他索性将这份“接地气”发挥到极致:视频里,他穿着沾着泥土的外套,操着一口地道的鞍山话,时而蹲在梨树下咬一口果子,用“甜得能拉出丝儿”的直白描述打动网友;时而拿着笨鸡蛋,笑着说“咱这鸡天天在果园跑,下的蛋香得很”;偶尔还会跟村民开玩笑,被调侃“比宋小宝还逗”时,憨厚的笑容总能戳中网友的笑点。
2025年5月1日,第一条短视频正式上线。让朱光辉没想到的是,这条画面有些晃动、台词略显生涩的视频,竟收获了几万播放量。此后,他越拍越熟练,半年时间发布了64条作品,每条播放量都稳定在三四十万,点赞近万,粉丝也涨到了2.6万,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他“小黑主任”。评论区里,乌鲁木齐的网友留言“等南果梨熟了一定买”,上海的粉丝说“想去鞍山看看你,尝尝村里的梨”,还有人点赞“这样的村官接地气,为乡村振兴办实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认可,让朱光辉更加坚信:“只要真心为村民办事,流量就能变成‘助农力量’。”
带货助农!
让20万斤南果梨卖出“新身价”
今年南果梨采摘季,朱光辉的短视频真正成了“助农桥梁”。崔家屯村曾是南果梨种植大村,巅峰时年产100万斤,可随着年轻人流失、品牌意识薄弱,如今年产量只剩20万斤,即便如此,果子还是卖不上价。“今年我一定让南果梨走出大山!”朱光辉提前给村民们许下承诺。
采摘季一到,他的短视频就成了南果梨的“专属推广位”:镜头里,金黄的南果梨挂满枝头,阳光透过叶片洒在果子上,格外诱人;村民们背着竹筐采摘,脸上的笑容藏不住丰收的喜悦;朱光辉则拿着果子,对着镜头“现身说法”:“家人们看,咱这南果梨是老树种结的,皮薄肉嫩,咬一口全是汁水,错过再等一年!”
短视频的传播力远超预期。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有电商平台批量采购,有市民个人下单,还有企业直接联系朱光辉,想要包下几棵树的果子。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今年南果梨的价格创下了历年新高——品质好的果子比往年足足高了几毛钱;就算是品相稍差的次果,也被酒厂、罐头厂找上门批量收购,有的厂商还将次果加工成梨干,延伸了产业链。
“以前赶集坐一天,最多卖几十斤梨,现在不用出门,客户直接上门包树,太省心了!”村民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手里捧着卖梨的钱,激动地说:“多亏了光辉,咱这好果子终于能卖个好价钱了!”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朱光辉心里比谁都甜:“能让乡亲们多赚钱,再累也值!”
如今,崔家屯村的南果梨还在热销,朱光辉的短视频也在持续更新。他依旧每天穿梭在村里,一边处理日常工作,一边忙着回复网友留言、对接订单。“每条留言我都会看,里面有建议、有鼓励,这些都是我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他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村干部该做的事,却收获了太多认可。
从守护山林到短视频带货,从“小黑主任”到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朱光辉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埋头实干”的“老黄牛”精神,也要有“敢闯敢试”的新思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还有无数像朱光辉一样的基层干部,他们扎根乡土、创新实干,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行动,让乡村更有活力,让村民更有盼头,也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全媒体记者 李军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