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的退场,是时代的一种回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11:18 1

摘要:前几天,有人发现,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账号相继被封,理由众说纷纭。

文 / 吴钩随笔

一个声音突然沉寂了。

前几天,有人发现,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账号相继被封,理由众说纷纭。

没有官方通告,没有解释说明,仿佛是悄然地消失,就像一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忽然转了向。

这位以“说真话”著称的教育博主,从讲台到综艺,从长视频到短内容,一路走红,所到之处,金句频出。

有人说他犀利、接地气、戳中痛点;也有人说他焦虑、标签化、语气重。

但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在中国教育的语境里,他的存在,曾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声音。

“学历筛掉了不努力的孩子,房子筛掉了不努力的父母,资源筛掉了没背景的家庭。”

“读书,是底层人翻盘最干净的路。”

“你不拼命学,就只能在生活面前低头。”

这些话,被成千上万的父母一遍遍转发、引用,甚至印在了孩子的书桌前。

对他们来说,张雪峰说出了现实,说出了焦虑,说出了他们无数个夜晚的沉默与牵挂。

他们省吃俭用,倾尽所有,所求不过一句“孩子能过得比我好”。

张雪峰,用一种“快刀式”的语言,替这些人喊出了一种教育焦虑下的呐喊。

但孩子们听到的,可能不是力量,而是一种压迫。

这世间最常见的错位,叫“感同身受”。

一个中学生,无法理解35岁失业的恐慌;
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也想象不到父母如何为他的一套学区房背负贷款十年。

就像很多父母看不懂孩子的“躺平”一样,孩子们也不明白,大人口中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张雪峰的许多话,是中年人的“心声”,但不是年轻人的“耳语”。

高强度的应试过后,许多孩子早已身心俱疲。
他们并非不努力,只是被时代的赛道抽去了力气。

大学教材落后、课堂氛围松弛、实用技能缺位……
哪怕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选了所谓“前景好的专业”,也难抵现实的拷问。

学历,似乎已不再是那张通往体面生活的船票。

张雪峰的账号被封,外界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踩了线,有人说他太红了,有人说他贩卖焦虑,也有人说他“媚权”“媚俗”两手都抓……

但就算没有这些争议,他的退场,也几乎是注定的。

他说过:“网红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不火了,一个是没有了。”

其实,又何止网红?

明星、作家、官员、讲师……哪个行业,不是一边被推上高峰,一边站在退场的门口?

在信息的洪流中,被需要就是高光,失去意义就是寂静。

张雪峰的退场,不是一次突发事件,而是一种内容逻辑的必然结果。

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无数人咬牙坚持下去的唯一信仰。

可如今,信仰被现实拉扯、削弱、动摇。

一个三本毕业的学生,可能找不到工作;
一个一本的硕士,也可能成为“35岁焦虑”的焦点。
而一些名校生,却在短视频平台靠“叫卖段子”收入远超白领。

如果连“努力”都无法换来希望,那我们拿什么去激励下一代?

这是张雪峰退场之后,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盛极必衰,热闹过后终归安静。

张雪峰从小教室一路走到公众舞台,他的走红不是偶然,他的退场也不突然。

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既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心力的培养。
它不能只靠喊话、也不能只靠焦虑驱动,更不能全靠数据和流量推送。

这个时代太急了,连讲一个故事都要分三段、打字幕、加快播放倍速。
但教育不是快节奏,它从来都是慢功夫、慢热茶、慢养育。

张雪峰消失了,或许很快还会有下一个“他”出现。
但希望我们不再只听“谁说”,而去问“他说得有没有价值”。

张雪峰的退场,是一个热闹时代的回声。

他曾讲过太多“现实”,但终究输给了“现实本身”。

愿我们在讨论教育的路上,
少一些口号,多一些倾听;
少一些标签,多一些温柔。

毕竟——

父母有焦虑,孩子也有痛苦;
教育是双向的,不该只有一方在奔跑。

—吴钩随笔

2025年9月27日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