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正把欣赏一场精彩演出当作旅行重要目的。吸引他们的大多是时下热度颇高的沉浸式演出。这类演出突破传统演艺模式,一河一街皆成舞台,男女老少都入戏中。
原载于《经济日报》2025年9月27日第9版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正把欣赏一场精彩演出当作旅行重要目的。吸引他们的大多是时下热度颇高的沉浸式演出。这类演出突破传统演艺模式,一河一街皆成舞台,男女老少都入戏中。
在能看、好玩、有互动的体验中,人们从中得以探知一方水土的文化脉搏,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收获一段难忘的旅途记忆。
常德河街 潘敬林 摄
舞台无界
满载观众的游船即将驶离码头 张吉桢 代维 摄
夜幕降临,湖南省常德市的常德河街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动人乐曲声中,游客们依次登上游船,等待好戏开演。
“开船喽!”随着船老大一声吆喝,一条条游船拔锚启航,轻轻荡开水波,驶入了一段独属于常德的难忘记忆。
作家沈从文曾5次进出常德,这场名为《常德往事》的演出,就是以他的视角为导引,通过讲述几位常德人的爱恨纠葛,为观众展现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河街历史图景。
第一幕情境,游船行驶在河面上,一个声音从后方悠然传来,“从1921年第一次到常德,到河街,就知道它一定会刻在我的骨子里”。游客们循声望去,只见一条篷船缓缓驶来,船头上站着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他正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沈从文”。由此开始,演出人员陆续登场,河面上逐渐热闹起来。主演们个人的命运勾人心弦,船工、挑夫、舞女等角色的表演也让人挪不开眼。
热闹的演出现场重现了湘西大码头盛景 张吉桢 代维 摄
小船与木筏是舞台,阁楼与街巷是舞台,河岸码头也是舞台。这正是演出的一大特色,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也不设固定观众席,而是将演出搬到河流和街巷等实景中,观众也从旁观者变成剧中人。一场行进式的实景演出,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沉浸的观看体验。
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游览,更希望能深入了解、体验某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强大需求驱动下,沉浸式文旅演出遍地开花,各地拼创意、出奇招,铆足了劲在满足游客体验感、沉浸感上下功夫。
游客观看《常德往事》演出 张吉桢 代维 摄
“演出非常精彩,从水面到街巷再到室内多场景切换,让人总有新鲜感,演员表演和灯光舞美也充满观赏性。”从江苏到常德探亲的王晨,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看演出,没想到却收获了十足的惊喜。
乘船河上游、漫步老街巷、阁楼观演出……《常德往事》丰富的演出场景获得许多游客点赞。“河街街区狭窄而且长度较短,可利用的空间不足,为了尽可能拓展演出空间,我们把河道、街巷和室内空间都利用起来,打造一场多场景组合的演出。”负责项目运营的田皓文道出演出背后因地制宜、化劣势为优势的巧思。
项目团队在舞台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充分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等技术的精心配合,为游客提供一场视觉盛宴。”田皓文介绍,因为演出在夜间进行,所以对灯光的要求较高,他们在演出中运用了面光灯、氛围灯、投影仪来增强舞台效果,还使用了烟雾机、雪花机和水幕等设备在恰当的环节烘托氛围,让每一幕演出都有独特的视效。
文化为魂
如果说丰富多元的场景、赏心悦目的舞美是沉浸式文旅演出吸引游客的“貌”,那么充满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就是触动游客的“魂”。
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塑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打卡。从络绎不绝的人流中看到红色文化的市场潜力,陈叶决定做一场沉浸式演出,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湖南红色历史文化。
“许多年轻人对红色文化很感兴趣,为此我们想要做一场讲述红色经典的演出。”经过一番谋划,陈叶和团队决定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的经历为主线剧情,观众在剧中扮演一名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与百年前的爱国学子共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场名为《恰同学少年》的沉浸式演出,在推出后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95后’观众占比大约有80%。”陈叶说。
“红色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讲述方式,就比如年轻观众不喜欢说教,让他们扮演一个参与者,更能起到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陈叶认为,演出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但其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依旧是长沙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
沉浸式演出的魅力,既来自多元呈现方式,更来自此水此山此地所孕育的独特文化。演出模式和技巧可以借鉴,但一方水土的文化内核却搬不走、难复制,这也让其成为各地文旅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的重要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让一场场演出成为游客奔赴的风景。
常德位于沅江与澧水交汇处,自古就有舟楫之便,是四方货物的集散转运地,有特色鲜明的码头文化。在田皓文看来,展现好常德的码头文化是《常德往事》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其辨识度的重点。
为了领会把握常德码头文化的精髓,创作团队曾十几次到常德进行实地考察,并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最终搭建起整个故事架构。团队还创作了一首歌曲,将旧日富庶繁华的河街图景与粗犷洒脱的船工精神浓缩在歌词中:“常德有条大河街喔,街头街尾闪金银啰。风里睡呀浪里醒,一盏河灯呦勾人心。”这首歌在演出中多次奏响,根据剧情需要,或温柔婉转,或慷慨激昂,数次将演出的氛围推向高潮。
潘能辉正在雕刻 蔡文龙 摄
常德丝弦表演团队与观众合影互动 潘敬林 张顺 摄
“游客到常德来,一定是想看本地的特色,所以只有把常德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才能满足观众期待。”田皓文说,为了把常德具有代表性的码头文化呈现给观众,他们在讲述主线故事的同时,还将常德的习俗、美食、方言和非遗等元素融入其中,既确保了商业演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让演出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留客有道
大同小异的仿古小镇和清一色的美食街单调雷同,不仅让旅游乐趣打了折扣,更难以满足游客深度在地的旅行需求。集趣味性、在地性等多种优势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无疑给各地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在新疆喀什古城东门对面的剧场,《遇见喀什》沉浸式演出已成为喀什旅游的新名片。演出以“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与保护为主线,讲述了3个不同时空下的传奇故事。演出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音乐剧、武术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
“喀什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但以传统旅游业为主,《遇见喀什》则是文旅融合的创新产品,有效补充了古城的旅游业态。”新疆西域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威威对项目在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看好,“室内演出不受天气和时间制约,游客可以游完古城再看演出,也可以看完演出再逛古城,两者之间深度互补。”
让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地方文旅产业布局中发挥集聚人气、促消费的作用,是不少项目规划者的愿景。
谈起打造《常德往事》的初衷,田皓文说:“常德东南方向有热门旅游城市长沙,西边紧邻世界闻名的张家界,之前许多游客只把常德当作一个中转站。”留客难的窘境,让他们走上了求变之路,而打造一场能展示常德地域文化的沉浸式演出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招。
常德河街游人如织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希望通过这场沉浸式演出丰富常德的旅游业态,为常德聚集人气,让路过的游客能够在这里住一晚,到河街喝一杯擂茶、吃一碗米粉,感受一下常德人民的热情。”田皓文说。项目自今年5月1日正式运营以来,已经累计接待游客21000人次,每逢节假日,还会出现场场爆满的火热局面,颇有一种“无名之辈”从强者环伺的境遇中突围的意味。
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优质内容凭借口碑破圈,还能产生远超预期的影响力。
“今年以来,有很多学生团队自发来包场观看演出,甚至还有很多外国游客也来到我们剧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实证明,红色文化的受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关键在于把故事讲好,讲得深入人心。”陈叶说,《恰同学少年》自2023年5月启幕以来,已经累计演出1300多场,接待观众超过13万人次。
“我们正探索一条与观众进行文化共创的道路,比如将热心观众为演出绘制的图画设计成冰箱贴等。让观众参与其中,才能让这个红色IP走得更远。”陈叶说。
终审:熊夏明
来源:常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