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纸藏天地,一刀刻乾坤。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指尖翻飞流转,细碎纸屑飘落的瞬间,或灵动、或庄重、或鲜活的图案便跃然纸上——这便是皖南剪纸的魅力。
一纸藏天地,一刀刻乾坤。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剪纸艺人的指尖翻飞流转,细碎纸屑飘落的瞬间,或灵动、或庄重、或鲜活的图案便跃然纸上——这便是皖南剪纸的魅力。
本期“文化之城”,我们一同走进广德,探寻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剪纸”的千年脉络,以及其第八代传承人彭清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的传承故事。
指尖上的文化密码
皖南剪纸的渊源,可追溯至东晋时期。最初的剪纸技艺随徽商兴起逐渐散落民间,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吸收地域文化养分:它以楚文化的镂空透雕为根基,融入吴越文化中通草剪纸的细腻与刺绣的精巧,再经皖南秀丽山川的滋养、深厚人文的浸润,最终沉淀为“精巧、细密、纤柔、恬静”的独特艺术形态。
这门技艺的传承,与一个家族的故事紧密相连。北宋年间,居住在江州义门的陈氏一支迁居皖南,将剪纸技艺带入这片土地;自明代艺人陈有学始,陈氏剪纸技法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而彭清,正是这一家族传承的第八代传人。
正在创作中的彭清
1983年,彭清出生于这个艺术世家,爷爷奶奶的剪纸创作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别的孩子玩玩具,我就玩剪纸。”五岁那年,她第一次拿起剪刀,红纸在指尖变幻出简单纹样的瞬间,便与这门技艺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这份热爱,成了彭清技艺精进的底色。小学时,她一有空就沉浸在剪纸世界里,作品常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与老师;初中毕业时,她的剪纸技巧已初具章法;进入幼师阶段,她不仅频繁在校园内为师生表演剪纸,而且作品也开始见诸各类报刊——此时的她,已从“玩剪纸的孩子”成长为能驾驭技艺的传承者。
父亲陈曦(书画篆刻家)的引导,让彭清突破了“技艺本身”的局限。父亲不仅教她白描技法、夯实艺术功底,更带着她走出皖南,遍访国内剪纸名家。“原来非遗不是守着老手艺不动,而是要在交流中找到新方向。”这段经历让年轻的彭清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传承的核心,是“守”与“融”的平衡。
2003年,20岁的彭清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的她,已完成幼师学业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完全可以选择一份安稳的职业;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回到敬亭山脚下,创办了“皖南剪纸艺术馆”——这个决定,在当时引来不少质疑:“剪纸是老古董,值得这么投入吗?”
彭清用行动回应了质疑。艺术馆成了皖南剪纸的“活窗口”:馆内常年陈列她的代表作,让往来参观者直观感受剪纸之美;面对上门求教者,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法,从折纸到下刀、从题材构思到风格把控,耐心培育每一颗“传承的种子”。
她的作品,正是这门技艺的最佳注脚:《金陵十二钗》细腻勾勒古典美人的温婉,《鳄鱼的传说》灵动展现自然生灵的活力,《双塔》庄重传递建筑与历史的厚重——每一件作品,都将皖南剪纸的地域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9年对彭清意义非凡。年初,她成为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5月,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更令她振奋的是,2010年,“皖南剪纸”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官方认可,让她更加坚定了“让皖南剪纸活在当下”的信念。
生肖四季图
守艺人的传承之路
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分流了潜在受众;另一方面,剪纸技艺需长期打磨、短期内难见成效,许多年轻人因“门槛高、回报慢”而望而却步。
“传承的关键,是让年轻人先‘看见’剪纸,再‘爱上’剪纸。” 彭清敏锐地抓住了核心。2015年起,作为“皖南陈派剪纸传承人”,她主动走进宣城市第三小学,将剪纸课堂搬进校园。她不仅编写校本教材,从画稿设计理念到剪纸表现形式,一步步带孩子们入门,更注重启发创造力——带孩子们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再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剪纸题材。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从折叠红纸开始,慢慢掌握阴阳结合的剪纸技法,最终创作出层次分明、充满童趣的作品。“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彭清说,这些在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正是皖南剪纸未来的希望。
“手艺不能跟着老时光走,得追上现代人的日子。”除了培育新人,彭清更在“创新”上不断探索,让皖南剪纸贴近现代生活。
她的第一个创新突破,是题材破圈。2008年,她创作的《回娘家》打破了传统剪纸的题材局限:画面中,小媳妇不再骑驴,而是开着轿车;车顶的货篮里,一边装着传统的鸡与鸭,一边坐着圆脸蛋的胖娃娃——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元素的融合,让这幅作品充满烟火气,不仅斩获第三届全国农民书画展优秀奖,更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回娘家
此后,她的创新步伐愈发坚定。看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地,她创作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剪纸勾勒青山绕绿水的生态之美;关注民族文化交流,她剪出《云之所向》,让大象、傣家少女等元素跃然纸上,这幅作品在2025年荣获云南省第六届剪纸展金奖。如今,她的作品里既有《白蛇传说》《梁祝》等传统故事,也有“讲文明树新风”“廉政教育”等时代主题作品……这种传统技艺与当代语境的碰撞,让更多年轻人主动走进她的艺术馆。
面对“艺术追求”与“生存现实”的平衡,彭清还探索出“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坚持纯手工制作高端艺术品,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展览,保持皖南剪纸的艺术高度;另一方面,开发面向大众的定制化产品(如节日装饰、文创礼品),让剪纸从“艺术品”变成“生活品”,既拓宽了受众,也为传承注入了经济活力。
2020年,彭清将皖南剪纸艺术馆迁回了老家广德。如今的她,每天泡在工作室里,或是伏案创作新作品,或是为上门学习的人讲解技法。在她的剪刀下,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皆可成形……每一幅作品,都是她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也是对传承的坚守。
开车不喝酒
“传承不意味着人人都要成为大师,而是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彭清的学生早已遍布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有孩童、有上班族,也有退休老人。他们或许不会以剪纸为业,却通过这门技艺与传统文化建立了联结。而这,正是彭清心中“非遗传承”的真正意义:
让皖南剪纸不只活在博物馆里
更活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在纸与刀的碰撞中
续写千年技艺的新春秋
来源: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