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燕山与太行的褶皱里,长城像一条蛰伏的巨龙,将脊背深深嵌入华夏大地的肌理。青灰色的砖石在晨雾中泛着冷冽的光,那是岁月淬炼出的铠甲,每一块都镌刻着历史的密码。城墙上的箭垛如锯齿般排列,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烽火台像忠诚的卫士,孤独地伫
日月照九州征文
李存义
当岁月的风沙悄然掩埋过往,唯有长城,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天地之间,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豪情,成为永恒的象征。
——题记
在燕山与太行的褶皱里,长城像一条蛰伏的巨龙,将脊背深深嵌入华夏大地的肌理。青灰色的砖石在晨雾中泛着冷冽的光,那是岁月淬炼出的铠甲,每一块都镌刻着历史的密码。城墙上的箭垛如锯齿般排列,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烽火台像忠诚的卫士,孤独地伫立在山巅,它们的身躯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但那高耸的姿态依然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严。
沿着长城漫步,脚下的石阶已被无数的脚印磨得光滑如镜。这些石阶像是一本打开的史书,记载着戍边将士的汗水与热血,也见证着无数商旅的往来与交流。城墙的缝隙中生长着倔强的野草,它们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为这座古老的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在夕阳的余晖中,长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长城的诞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宏大叙事。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诸侯各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纷纷在边境修筑起高大的城墙。随着历史的演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这些分散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工程,动用了数百万的劳工,历时数十年才得以完成。在修建过程中,无数的生命被永远地埋在了长城之下,他们的血汗铸就了这座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边防,进一步扩建和修缮了长城。他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大量的烽火台和屯兵要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此后,历代王朝都对长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护和修建,使其不断完善和坚固。到了明代,长城的修建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大规模地修建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
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御的屏障。它像一条坚固的防线,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阻挡在中原大地之外,保护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高大城墙和复杂的防御工事让敌人望而却步,成为了中原王朝抵御外敌的重要保障。无数次的战争中,长城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变得异常艰难,为中原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军事防御,长城也是一条经济交流的纽带。在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重要的关隘和贸易城镇,如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这些地方成为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商人们在这里交换着丝绸、茶叶、马匹、皮毛等商品,使得长城沿线成为了一条繁荣的经济走廊。
同时,长城还是一条文化传播的桥梁。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汇聚在一起,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长城不仅见证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无论是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还是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都在长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它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见证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多次面临外敌的入侵和内部的动荡,但始终没有被打倒。长城所代表的那种坚韧、勇敢和团结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走向繁荣的强大动力。
长城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象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成祖修建明长城,历代王朝都将长城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手段。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它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此外,长城还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的时代,长城依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需要得到更加精心的保护和修缮。我们应该加强对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和弘扬长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让这一古老的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长城也可以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我们可以通过长城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在长城沿线,我们可以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热爱长城,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长城依然像一位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也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以长城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作者简介:
李存义,山西神池县人,山西教育学院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文学与艺术》,《丝路都市文化汇》签约作家,乳燕文学天地副总监;常在省级以上纸刊和微刊发表作品,常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电视情》在深圳创维举办的征文大赛获三等奖,《年糕年年香》《追忆郭伦在三山》《念青春》《山东省博物馆》《大美邯郸城》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测评为“特级专业艺术人才”;散文《生命》获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艺大赛二等奖,还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中国当代文艺家百杰”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文艺家走进邯郸“邯郸是要复兴的”主题笔会活动中,荣获“十大诗酒文艺魅力作家”光荣称号;2022年入“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