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家中,总有一些美丽的角落,一看到它,就会令人心情愉悦,忘掉烦恼。飘窗上的童话王国、鱼缸中的奇妙世界、书桌上形态万千的奇石,都在默默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风景。
编者的话
在家中,总有一些美丽的角落,一看到它,就会令人心情愉悦,忘掉烦恼。飘窗上的童话王国、鱼缸中的奇妙世界、书桌上形态万千的奇石,都在默默为孩子们的生活增添风景。
向着光生长
——读《我与地坛》有感
北京朝阳凯文学校高二(1)班 王怡天
合上《我与地坛》这本书时,窗外槐树的叶子正在暮色中被风吹得轻轻摇动。望着这棵充满生命力的大树,我不禁感慨:一个被命运困在轮椅上的人,却深切地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纹路。
地坛公园的四季在书页间流转,我看见了月光下银白色的祭坛,听见了秋风吹过松柏时发出的轻微响声。我猜测,那个摇着轮椅的身影,之所以能在荒园中开垦出思想的沃土,是因为在他身后有着无限的爱。史铁生写母亲躲在合欢树后张望的情节,让我的眼眶阵阵发热。那个不敢让儿子看见自己担忧的母亲,何尝不是天下母亲的缩影?当她悄悄跟在轮椅后面,踩着他的车辙印行走时,泥土里埋藏的是怎样深沉的爱啊!
书中对生死的探讨像是哲学课。“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话让深夜阅读的我突然坐直了身体。史铁生用十几年时间在地坛“上课”,将病痛与孤独视为同学。从他对于生死的理解中,我看到一个灵魂在苦难中淬炼出珍珠般的光泽。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他与那些“地坛常客”的相遇。长跑运动员、智力障碍的妹妹和她的哥哥、捕鸟的老人,这些普通人,在史铁生笔下都焕发出非凡的光彩。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张师傅,在菜市场卖菜、经常会送我一根葱的王婶等。原来,如果我们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关心他人的心,就会看到每个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
当读到“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时,我突然明白,这本书不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疾病与苦难,而是在讲述一个如何用残缺的身体盛放完整的灵魂的故事。
合上书,书中的文字仿佛仍在我血液中流淌。清晨,我特意去了家附近的街心公园,坐在长椅上仔细观察晨练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童和那些我平时并不留意的花花草草。朝阳把人和物的影子拉得很长,我静静地看着,感受着时光的脚步。在这个被短视频与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我们太需要《我与地坛》这样的文字来涤荡心灵,它教会我们像地坛里的古柏那样,永远向着光生长。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