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的深处,崇木凼村静卧于层峦叠嶂之中。这里古木参天,梯田环绕,保存着浓郁的瑶族风情和远离尘嚣的宁静。然而这个夏天,一场精神的“核聚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发生——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青春映像”三下乡团队作为2025年全国大学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的深处,崇木凼村静卧于层峦叠嶂之中。这里古木参天,梯田环绕,保存着浓郁的瑶族风情和远离尘嚣的宁静。然而这个夏天,一场精神的“核聚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发生——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青春映像”三下乡团队作为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之一,在这里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宣讲,给瑶乡村民们传递了家国情怀,撒播了科学强国的信念之光。
隔绝的山村与尘封的史诗
崇木凼,意为“崇拜树木的山坳”。长久以来,莽莽群山是它的天然屏障,也塑造了它相对封闭的生态。当“青春映像”团队来到瑶寨后,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孩子们,甚至许多中青年村民,对“两弹一星”——这个铸就共和国脊梁的伟大成就及其背后的精神丰碑——都知之甚少
“老师没讲过这个呀。”孩子们面对宣教组“老师”们的询问显得有些困惑。在走访中,当宣教组成员们拿出相关照片和宣传册时,大部分村民的反应是好奇地辨认,继而摇头。那段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国家记忆,那些以身许国、彪炳史册的民族脊梁,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似乎被千山万水阻隔,尚未抵达这片崇拜古木的土地。
这种现象并非源于漠视,而是地理阻隔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映照。它凸显了乡村振兴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精神的连接与价值的共享。乡村的振兴,绝不仅仅是道路的延伸、屋舍的翻新、产业的引入,更深层次的是心灵的唤醒、视野的开阔与民族共同记忆、核心价值的深度浸润。崇木凼的“信息鸿沟”,是亟待补全的精神图谱。
课堂里的“心灵核爆”:从文字图片到心灵震撼
面对认知的空白,“青春映像”团队迅速调整策略。作为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之一,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播到瑶乡大地,是成员们此行的核心使命之一。他们精心设计内容,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瑶寨焕发震撼人心的力量。
首先是追溯“巨响”之源。宣教组组员们从第一颗原子弹“596工程”讲起。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生动的文字叙述,勾勒出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共和国领袖的决断与科学家的担当。戈壁滩上的帐篷、简陋的计算尺、争分夺秒的日夜……孩子们屏息凝神,第一次知道,那朵象征国家力量的蘑菇云,竟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用无数人的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浇灌而成。
而后是仰望“星”空之魂——随后的宣讲中组员们将核心聚焦于“人”。王淦昌院士,这位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为研制原子弹毅然化名“王京”,放弃个人荣誉,隐姓埋名17载。“我愿以身许国!”他的誓言穿越时空,在安静的教室里回荡。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时刻,用血肉之躯保护了至关重要的热核导弹数据文件。当讲到郭永怀牺牲的细节,教室里一片寂静,许多孩子的眼眶红了,小手紧紧攥着衣角。这些元勋的故事,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为民族大义舍弃小我的崇高灵魂。
最后是“亲历”历史瞬间。课程尾声,队员们播放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原始纪录片片段。当倒计时归零,巨大的火球翻滚升腾,凝聚成那标志性的蘑菇云时,屏幕的光映在孩子们专注而震惊的脸上。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耳朵,有人张大了嘴巴,有人紧紧抓住了旁边同学的手。
那一刻,遥远的戈壁滩与崇木凼村在精神上产生了奇妙的连接。那声历史的巨响,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终于在崇木凼孩子们的心中轰然炸响,留下的是对国家力量的震撼和对科学家牺牲精神的深深敬意。
走村入户:精神星火的“链式反应”
课堂的震撼效应迅速溢出教室。“青春映像”的队员们深知,精神的火种需要播撒得更广。他们化身“两弹一星”精神的“信使”,带着宣传资料深入村寨,走进家家户户,让星火在更广阔的乡土蔓延。
在村民家的灶台旁,组员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围坐的阿公阿婆、叔伯婶娘讲述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故事。他们解释什么是原子弹、卫星,它们对国家独立和安全意味着什么,更着重讲述科学家们放弃优渥生活、离别家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奋斗甚至牺牲的感人事迹。
宣讲过程中,一位瑶族老人有些好奇:“这个‘原子弹’,相比我们的锄头,能多开垦多少荒地?”这朴素的问题,正是科技强国战略与最基层乡土生存智慧的一次直击心灵的碰撞。村民们似乎开始理解,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大国重器”,其终极目的,正是守护像他们这样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安宁与未来。
而孩子们成为了最坚实的拥护者。“我也要当科学家!”“要像郭爷爷一样勇敢!”这些童言稚语,是精神星火在下一代心中点燃的最真实回响。
七天的宣讲,短暂却深刻。它悄然在崇木凼村引发了精神图谱的补全与共振。“青春映像”团队将“两弹一星”精神——其内核是爱国奉献、自力更生、协同登攀——植入了这片曾经“绝缘”的土地。这不仅填补了村民对国家共同记忆的认知空白,更在精神层面架起了一座连接国家宏大叙事与个体乡土命运的桥梁。
村民们开始领悟,戈壁滩上科学家们的隐姓埋名、艰苦奋斗,与他们世代在贫瘠山地上辛勤耕耘、建设家园的坚韧付出,在本质上血脉相连——都是为了守护家园安宁、追求更美好未来的深沉奋斗。国家宏大叙事与个体乡土命运在此刻产生了强烈共鸣。
这次实践深刻印证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的磅礴力量,为崇木凼乃至万千乡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引擎。它激发爱国爱乡的统一情怀,成为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倡导自力更生与拥抱新知结合,指引内生动力的激活路径;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弘扬“大力协同”的理念,强化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戈壁滩的蘑菇云在古树的年轮里找到了回响,这精神的共振,正是乡村挣脱无形壁垒、积蓄力量、最终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中找到自信坐标并焕发光彩的关键动能。
当“青春映像”团队携带着崇木凼村孩子们眼中新生的星光与村民们门框上张贴的蘑菇云图片踏上归程,那七天的精神星火已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完成了它的“裂变”。黑板上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再仅是遥远元勋的注脚,更成为深嵌于振兴征途的精神坐标。戈壁滩的蘑菇云在古树的年轮里找到了回响,它无声宣告:乡村振兴的伟力,不仅在于屋舍道路的延伸,更在于精神海拔的抬升与心灵版图的拓展。
“两弹一星”穿越时空的星火,照亮的不仅是一个村庄认知的盲区,更是其一条挣脱无形壁垒、点燃内生动力、最终在民族精神的浩瀚星空中找到自身坐标并焕发自信光芒的觉醒之路。这从瑶山深处升腾的精神能量,正无声而坚定地,重塑着土地的未来。
文/桂承康 杨博文
图/桂承康 王晨语 谷子熠
文字编辑/武琦轩 朱新宇
审核/尚蕾
来源:长沙医学院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