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下旬,中国沈阳上空,一架外形未来感十足的战机低空掠过。敏锐的军事爱好者立即发现,与去年底首次曝光的原型机相比,这架被称为歼-50的战机机头那根显眼的空速管已不见踪影。
机头那根“针”消失了,起落架却加倍粗壮,中国的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正以超预期速度撕破天际。
九月下旬,中国沈阳上空,一架外形未来感十足的战机低空掠过。敏锐的军事爱好者立即发现,与去年底首次曝光的原型机相比,这架被称为歼-50的战机机头那根显眼的空速管已不见踪影。
如其清晰的照片所见,其前起落架的设计都采用了粗壮的双机轮的方案,尤其发动机的喷口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二维的矢量特征。其带来的无数细节的变化,无声却有力地昭示了中国的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发已经迈入了全新的阶段。
空速管消失的背后玄机
其对战斗机的空速管的彻底取消,标志着我国从根本上消除了飞机的空速管的束缚,对我国的战机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这根看似简单的“针”却将飞机的大气数据系统的各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捅”了个遍,尤其是对飞行速度、高度等的关键参数的测量都做到了极高的准确度。
通过对全压和静压的测量就可以通过伯努利的方程计算出其所对应的空速,尤其是当气流的速度越快时,其对应的全压和静压的差值就越大。但不巧,这一“神器”却成为了隐身战斗机的最大的致命弱点。但在高速的飞行过程中,由于空速管与空气的剧烈摩擦所产生的高温已达或超过700℃,就使得雷达的反射强度大大地增强了,再加上现在的先进的隐身涂料也难以完全弥补这一缺陷。
歼-50在短短九个月内就摘掉了这根“避雷针”,暗示其传感器系统已高度成熟。与歼-20首飞后三年才取消空速管、歼-35历经八年才迈过这一门槛相比,歼-50的研发进度堪称神速。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得益于了我们对分布式的大气数据传感器和一系列的激光雷达测速系统等尖端的技术的逐步的支撑和完善。与B-2轰炸机相似地,歼-50的机头也可能已布置了多组的嵌入式的传感器,通过对这些传感器的算法的融合,最终可对所飞行的空气环境的各项大气数据的精度都得到了大大地的提高。
双机轮与二维矢发的舰载基因
其采用的双前轮起落架也并非偶然,充分体现了歼-50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而舰载机的着舰则需要以更高的速度将其“撞”在舰上的甲板上,因此双轮的设计就更好地将这种冲击的能量分散了出来,从而大大提高了着舰的安全性。
与美国的F-35C舰载机相比,其几乎已经明了了歼-50的将以舰载的形式而出现在未来海战的天空中。其配备的先进的二维矢量的喷管的又一大特点就使得在航母上起降的操控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矢量喷管通过改变发动机推力方向,为战机提供额外的俯仰控制能力。在航母起降这种高难度操作中,哪怕多一分操控性都可能决定成败。歼-50起落架还采用自适应减震系统,在测试中载荷峰值较歼-15降低40%,显著延长了起落架寿命。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也已开始适配性改造,卫星图像显示其三号弹射器正在加宽,显然是为迎接新“伙伴”。歼-50的折叠机翼采用“Z”型三折机构,比歼-15的双折结构节省30%空间,让单艘航母的载机量有望提升至70-80架。
第六代战机的技术飞跃
其对歼-50的全面突破,更为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空军的又一重大飞天成就,也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机的飞越式跨越,开创了我国战机的第六代的崭新征程。借助其独特的兰姆达翼型的同时也将无垂尾的设计融合了进去,使得整体的外形造型更加的流畅。
基于对其精心的气动布局的设计,不仅能有效的降低了雷达的反射截面积,而且还能保持了优异的跨音速的机动性。采用对机翼的精心设计手段,将其前缘的后掠角巧夺地提到了65°,同时将其后缘的前掠也得以合理的调至12°,从而在隐身的要求与机动性的需求之间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点。
其最大的设计之处就是可变的翼尖,在高速的巡航状态下将其保持平直的状态就可大大降低了对飞机的阻力,在机动或起降的过程中就可将其下翻以增强飞机的操控性。其独特的“变形”能力使得歼-50能在多种飞行状态中都能保持极高的机动性,仿佛一只能随意调整翅膀形态的飞鸟般自然地翱翔在天空中。
在动力系统方面,歼-50可能配备两台WS-19改进型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达12.5吨。二元矢量喷管与蛇形进气道设计相结合,使推力损失率低于8%,远优于F-35的15%。
舰载航空兵的未来格局
伴随歼-50的正式入列,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将不再是单一的舰载机为主的作战格局,逐步将以歼-15、歼-31、歼-18、歼-50等多型舰载机为基础的多型多载的高低温高空的舰载机群的格局逐步实现。同时也将将大大提高了舰载机的出战率、出战效能、出战的杀伤力、出战的综合能力等等,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模式,具有很大的战略战术的打击能力。由其更出色的隐身性能使歼-50的生存能力大大地得到了提升,更强的传感器与先进的武器系统也为其打击的远近性、打击的可靠性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可谓一机多端的“天穹”大军控之才,它可将战机的作战信息同时接入56个空中、海上或地面的指挥节点,将战机的实时战场感知信息、作战数据、指令等通过一条无线电信道传递给指挥部,从而实现了战机的远程远控,具有了空中、海上或地面远程的作战能力。
采用其精湛的人工智能的战术辅助模块手段,可在0.3秒内对机群的威胁进行快速的全面的评估,对机群的武器的最优的分配,对机群的最优的规避机动的决策,从而使单机都能协调8-12架“忠诚的僚机”一起实施了饱和的攻打
歼-50的作战半径预计达1500-2200公里,配合空警-600预警机,可将航母战斗群的制空范围扩展至第二岛链。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将有能力在远洋建立持续存在的空中优势。
随着歼-36的问世,随后将与其形成“轻重搭配”,彻底打破了我空军的“一代一机”的局面,将中国的第六代空中作战体系逐步构建起来。其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的同时,对海上目标实施有效的打击,而歼-36则以猎杀敌方的预警机和高价值的卫星目标等为主。
全球六代机竞赛的新格局
在歼-50的迅猛推进背景下,其带来的全新的技术和战术的不断涌现,已悄然将全球的第六代战机的竞赛格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相较于尚处于PPT的美国的NGAD项目,我们的歼-50却已经初步进入了工程的试飞阶段,从而实现了从概念的诞生到实体的诞生的跨越。
美国NGAD项目因预算超支和技术路线争议而进展缓慢,甚至被暂时搁置。美国海军的相关项目F/A-XX也已推迟至2035年部署。而歼-50有望在2028年小批量服役,2030年前登上的福建舰。
相较之下,歼-50的运营成本也凸显了其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其较低的耗油量、更长的机组间的出勤时间等都为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机动部队的编组和作战方案,为后续的军事改革和装备的更新带来了更大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预计其单机的造价约为12亿美元,也仅为目前美国的NGAD预估造价的40%。但不论中国的半导体自主化程度已达95%+,美方却仍以台积电的28纳米制程的芯片为“依靠”,这就无疑带来了极大的供应链风险。
不仅在技术的层面上就已经明显的展现了两者的差距,更在工业的实力上就将这种差距体现的淋漓尽致了。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不断前进,其已实现了80%的自动化生产,更为明显的,就如今的歼-50将以每月的12架的月产量的惊人速度而问世,而美国的NGAD却在2030年才开始量产时,其月产能仅3架,可见其与我们相比,还真有着不小的差距。
随着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适应性改造不断推进,江南造船厂神秘的新分段暗示着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已进入实质建造阶段。未来,当歼-50的无垂尾身影出现在更大规模的飞行甲板上时,西太平洋的海空力量平衡将迎来决定性转变。
歼-50只是中国航空工业爆发的开始,而非终点。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规则——以技术跨越实现战略超越。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