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中国地理版图上,湖北如同一部打开的巨大地质史书——这里有太古宙岩层记录的地球童年,有第四纪冰川镌刻的冰期记忆,有喀斯特奇观雕琢的水石秘境,还有千年矿冶遗址诉说的人类文明与资源对话的史诗。群山是脊梁,江河是血脉,岩石是文字,它们共同撰写出亿万年间大地蜕变
在广袤的中国地理版图上,湖北如同一部打开的巨大地质史书——这里有太古宙岩层记录的地球童年,有第四纪冰川镌刻的冰期记忆,有喀斯特奇观雕琢的水石秘境,还有千年矿冶遗址诉说的人类文明与资源对话的史诗。群山是脊梁,江河是血脉,岩石是文字,它们共同撰写出亿万年间大地蜕变与生命延续的壮丽篇章。
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推出 “湖北省地质研学课程”。课程主打黄石、利川、十堰、黄冈、神农架五大主题线路,通过 “沉浸式体验 + 专业化讲解”,引导青少年于研学中读懂湖北地质演化史,感受荆楚大地的生态与文化魅力,推动湖北地质文旅资源从“资源型”向“教育型”转型升级。
这里是青铜文明的发源地,是“冶金走廊”的枢纽明珠,更是中国唯一以“矿冶”命名的城市。从商周铜矿遗址到亚洲最大露天采坑,从矿晶彩宝到现代地质科考,黄石以跨越千年的矿冶脉络,为少年打造一堂“触摸地球脉搏”的实践课堂。
◆ 课程对象:8岁以上儿童亲子家庭
◆ 课程目标:以“矿冶遗址+矿物资源”为核心,探索湖北工业地质与古代文明的关联
◆ 特色课程:
「千年矿冶溯源课」:走进春秋时期矿井遗址,学习古代采矿技术与工具原理
「露天采坑科考课」:前往“亚洲第一天坑”,使用专业工具采集矿石样本
「矿物标本制作课」:在黄石矿博园学习矿物分类知识,完成个人专属矿物标本集
「地心溶洞探秘课」:深入枫林地心大峡谷,观察钟乳石、石笋生长形态
利川:喀斯特地貌地质研学课程
这里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浓缩样本,是清江穿城而过的地质秘境,更是古生物化石的“天然宝库”。从腾龙洞的吞江奇观到毛坝地质文化镇的三叶虫印记,从地下暗河的地质演变到化石修复的科学实践,利川以“地上地下联动、古今地质交融”的特色,为少年打开解读“岩层密码”与“古生物印记”的立体课堂。
◆ 课程对象:在校大学生
◆ 课程目标:以“溶洞 + 暗河 + 古生物化石” 为核心,解密喀斯特地质的演化密码
◆ 特色课程:
「腾龙洞地质观察课」:徒步腾龙洞岩溶洞穴系统,绘制溶洞内部结构示意图
「清江流域地质调查课」:跟随地质专家,前往利川古河床,亲身领略清江改道历史,了解地壳运动与岩层的故事,掌握基础地质调查方法。
「化石挖掘修复实践课」:前往毛坝地质文化镇亲手挖掘古生物化石,学习化石辨识与采集规范,进入土家非遗坊化石修复工作室,学习化石修复技术
十堰:水- 岩 - 古生物地质研学课程
这里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是白垩纪恐龙乐园,更是武当变质岩秘境。从丹江口大坝的“水岩共生”到青龙山的恐龙蛋集群,从武当山的板块碰撞痕迹到汉江流域的地质变迁,十堰以“水-岩-古生物”的三维视角,让少年在追溯地质时光中读懂地球演化的壮阔史诗。
◆ 课程对象:中小学生
◆ 课程目标:以“水源地+恐龙蛋化石+变质岩”为核心,探索地质与生态、古生物的关联
◆ 特色课程:
「丹江口水源地地质课」:登顶丹江口大坝,分析地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
「武当山变质岩研究课」:在紫霄宫周边采集变质岩样本,绘制变质过程示意图
「青龙山恐龙地质课」:探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保护区,了解化石埋藏与环境演变
「地质故事创意课」:以“十堰地质演化”为主题,设计PBL明信片
黄冈:大别山-龟峰山构造地质研学课程
位于大别造山带核心区,这里既是探索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天然实验室”,也是认识花岗岩地貌的“户外课堂”。课程依托黄冈丰富的地质资源,面向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打造融合“实地观察—知识学习—科普实践”的一日研学。通过“游客”与“设计师”双角色转换的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地质科普产品的构建逻辑,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
◆ 课程对象:在校大学生
◆ 课程目标:以“造山带+古老岩石”为核心,探索地球深部地质运动的痕迹
◆ 特色课程:
「大别山地质启蒙课」:系统了解大别山地质演化史,建立基础地质认知
「地质科普理论与实践课」:通过专家讲座,探讨地质科普意义与方法,深化对大别山地质特征的理解
「野外地质露头识别课」:实地考察典型地质现象,学习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体验地质研学现场
「地质科普步道设计课」:观察景区步道与解说系统,小组合作设计地质主题科普路线
这里是“华中屋脊”,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宝库,更是生态与地质交融的秘境。从木鱼镇的冰川遗迹-冰蚀谷到高山草甸的地质剖面,从金丝猴栖息地的生态关联到原始森林的地质孕育,神农架以“生态+地质”的双重视角,让少年在探索自然秘境中理解地质环境与生物生存的共生之道。
◆ 课程对象:社会公众
◆ 课程目标:以“冰川遗迹+高山生态”为核心,探索地质环境与生物协同演化关系
◆ 特色课程:
「冰川遗迹科考课」:在官门山观察冰碛砾岩与擦痕,学习冰川运动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金丝猴栖息地地质课」:分析保护区内地质地貌对生物栖息的影响
「高山草甸采样课」:开展土壤与岩石采样,掌握野外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
「地质生态保护课」:参与冰川遗迹区生态修复模拟实践,学习地质遗迹保护的基本原则
徐世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和图书馆原馆长,教授。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科技报最美基层科普带头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专家团成员,全国科普研学指导专家,多次被评为科技部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先进个人。
胡远清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担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地文组专家,湖北省自然保护地专家库专家。长期致力于地质科学研究、自然资源管理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工作,在区域地质调查、自然保护地规划及科普推广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陈小龙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调查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和参与了10余个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7 篇,科普专著 1 本。获湖北省地质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 1 次。
余明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主持和参与10余处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创建,担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技术负责及全省专家委员会地文组专家。
陈帅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化石研究中心副主任,地矿勘查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湖北省多个县市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及地质科研项目,并成功申报创建2处国家级地质文化村。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科技论文二等奖2项,厅局级优秀论文奖1项。
王伟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地矿勘查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多项省基金和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类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身份发表论文5 篇,其中 SCI 1 篇,核心 2 篇,参与专著 1 本。
黄昕
原东方卫视环境新闻部记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环境教育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教育专家,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国家级物种科考项目,采写的环境主题系列报道《长江之恋》获得中国新闻奖,制作的环保纪录片《水下你未见的中国》获多个纪录片奖。
▶福利一:官门山地质沉浸式之旅
◆ 核心体验: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家讲解官门山地质科普馆、地貌馆,系统解读神农架亿年地质演化脉络;
2.专业导游带队游览官门山六大核心景点;
3.中国科协自然教育专家揭秘标本馆内珍稀动植物。
◆ 报名信息:
▶福利二:神农顶地质深度研学之旅
◆ 核心体验: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专家聚焦神农营、神农谷、瞭望塔、板壁岩四大地质地标,现场解析冰川遗迹、岩层褶皱等独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2.专业导游讲解神农架人文历史故事;
3.中国科协自然教育专家沿途讲解动植物分布与地质环境的适配性,普及生态保护知识。
◆ 报名信息:
▶福利三:神农架地质与生态科普讲座
◆ 核心体验:特邀地质与生态领域双专家,围绕“神农架地质演化史"“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的共生关系"两大主题展开讲座,结合高清图文、地质纪录片素材直观呈现;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针对性解答亲子家庭关于地质形成、生物保护的疑问。最后可自由选择参与夜间户外昆虫观察实践活动,感受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学习昆虫知识。
◆ 报名信息:
来源:湖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