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遇见钱学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2:02 1

摘要:“我是数字人钱学森,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你们身边。70年后的今天,当科学精神永续传承。这份跨越重洋的归途,让我明白,国家的尊严,始于每个同胞心有所安的体面生活……”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厅中,钱学森先生的全息投影清晰生动,话音铿锵,掷地有声。先生仿佛从

“我是数字人钱学森,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你们身边。70年后的今天,当科学精神永续传承。这份跨越重洋的归途,让我明白,国家的尊严,始于每个同胞心有所安的体面生活……”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厅中,钱学森先生的全息投影清晰生动,话音铿锵,掷地有声。先生仿佛从未远去,音容依旧,精神长存。

2025年,时值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亦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近70周年的关键历史节点。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揭幕的“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如同一部立体的史诗,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

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关于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的深刻对话。展览背后,是策展团队历时数月的精心打磨与思想碰撞。我们专访了策展团队核心成员,试图揭开这场精神盛宴的创作脉络,探寻那柄跨越时空的“国之重剑”如何在展厅中被再度铸就。

缘起与立意

展览的缘起,本身就蕴含着一层“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在回顾策展初衷时指出,团队最初的想法并未局限于航天领域。“我们走过一个深化的过程,”吕成冬说,“起初,自然想到的是钱学森冲破阻挠、毅然归国的宏大叙事。继而,视野扩展至他对整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卓越贡献。但经过反复研讨,我们最终决定‘收窄’焦点,深度聚焦于他最为核心、最具标志性的贡献——中国航天事业。”

这一“收窄”并非视野的局限,而是主题的升华。何以“为国铸剑”?吕成冬为我们深入解读了这四个字的千钧之力:“‘剑’,首先直指航天利器,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力量,其名称亦与‘火箭’谐音,巧妙贴切。更深一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是君子之器,象征着责任、风骨与担当。钱学森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佩剑’的君子,他将毕生所学化为利剑,献于祖国。

而展览的尾声部分‘化剑为犁’,则源自他晚年将航天系统工程思想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这又暗合了中华民族从‘铸剑’御敌到‘化犁’耕耘、追求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由此,“为国铸剑”从一个展览标题,升华为贯穿钱学森人生轨迹与精神世界的核心意象

框架与叙事

据策展人翁圣宬介绍,在清晰的顶层设计下,展览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框架。各部分并非简单的线性罗列,而是形成一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想脉络。展览开篇,将观众带入新中国初建的时代现场,重点呈现了标志中国航天事业从蓝图起笔的珍贵规划文件。随后,展览核心部分集中展现了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三大关键实践,勾勒出一部生动的航天创业史。

一是铸造“倚天长剑”的历程。展览重点讲述了洲际导弹从规划到诞生的艰难历程。面对弹头再入大气层的世界级难题,钱学森统筹全国数十家单位联合攻关,最终成功实现了全程飞行试验,为国家铸就了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也为后续系列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构建“有矛必有盾”的防御体系。展览通过历史档案,展现了钱学森作为战略科学家,对构建攻防兼备国防体系的深邃思考。其领导的相关反导工程预研,虽未全面落地,却为后世积累了关键技术经验。

三是“化剑为犁”的思想升华。展览后半部分着重呈现了钱学森如何将航天实践升华为系统工程理论,并前瞻性地提出“灵境”等概念。这部分展品生动诠释了一位科学巨匠从铸造国之重器到服务国计民生的学术跨越,完成了从“铸剑”到“化犁”的叙事闭环。

背后的故事

一个成功的展览,远不只是文物与图文的排列组合,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吕成冬副馆长深有感触地说:“策展的成功,依赖于团队的高度协作与跨单位的无缝合作。这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更是组织管理、资源协调的系统工程。”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为展览提供了专业的展陈平台和全方位的保障。早在2025年7月2日,博物馆便组织召开了展览专家咨询会,对大纲和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博物馆提供了专业的展厅场地,并确保了温度、湿度、光照、安防等文物保护所必需的条件,为珍贵展品的顺利展出保驾护航。

展览的顺利启幕也同样得益于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王程秘书长表示:“我们致力于促进航天精神的传播,这次合作正是将学术机构的深厚研究、博物馆的专业展陈与基金会的行业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

在展览的表达方式上,团队力求创新。除了珍贵的实物、文献、历史图片,还引入了虚拟现实(VR)等技术,让观众可以“走进”当年的发射指挥中心,感受历史的震撼瞬间。但技术始终是手段,吕成冬强调,“展览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科学家精神的有效传播,我们注重通过学术研究、视觉设计和空间氛围的整体营造,让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何衡量一个展览的成功?策展团队认为,人物类展览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参观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对个体观众的深层影响。可能是一句箴言打动了一位青年,可能是一件文物激发了一个孩子的科学梦想,这种瞬间的启迪,正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也是对当下“流量焦虑”的一种超越。

从教育层面看,本次展览旨在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思维与家国情怀的培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年轻一代建立清晰的认知,让科学精神成为照亮个人成长的内在力量。

“为国铸剑”展览,如同一座精神的熔炉,将个人学术生涯、国家航天伟业与民族复兴梦想熔于一炉。它不仅展示了如何铸造一柄保卫家国的“硬剑”,更揭示了如何锤炼一种开拓创新的“软实力”。

展望未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继续深入挖掘科学家的精神世界。而本次展览的最大成功,在于它生动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问题——让剑的锋镝,化为犁的沃土,让精神的种子,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展览虽会落幕,但“铸剑”的故事与精神,将汇入时代的洪流,生生不息。

访谈视频集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