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上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9973.HK)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历经21年漫漫上市路,奇瑞终于顺利“敲钟”。上市当日,奇瑞汽车收盘股价为31.92港元,总市值达到1840.9亿港元,与吉利汽车(市值1866.9亿港元)相当。
奇瑞圆梦了。
9月25日上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9973.HK)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历经21年漫漫上市路,奇瑞终于顺利“敲钟”。上市当日,奇瑞汽车收盘股价为31.92港元,总市值达到1840.9亿港元,与吉利汽车(市值1866.9亿港元)相当。
在这个欢庆时刻,“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头发白了”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这一话题此前曾两度登上热搜。
这份来自公众的关切,是对一位汽车行业老兵别样的致敬。就像当年梅西终于捧起世界杯,屏幕前多少人热泪盈眶。因为我们愿意相信,那些历经磨难却从未放弃的“好人”,理应获得命运最好的加冕。
抛却“头发白了”带来的些许感伤,尹同跃与奇瑞的蜕变,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扎根芜湖的“小草房”企业,到跻身世界500强的行业巨头;从略显木讷的理工技术男,到游刃于聚光灯下的“彩虹屁”高手。尹同跃与奇瑞共同谱写了一曲变革的乐章。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奇瑞成了更强大开放的奇瑞,尹同跃也成了更从容的尹同跃,但那份“想把中国汽车做好”的少年心气,始终藏在骨子里。
更从容的尹同跃:依旧少年心气
回溯至28年前,年轻的尹同跃顶着一头茂密黑发,而安徽芜湖的汽车产业还几乎一穷二白。
时任芜湖市领导的詹夏来,决心发展汽车产业以振兴经济。项目被定为“951工程”(安徽省“九五”期间头号工程),项目因政策限制,始终秘密推进,对外只称“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
项目有了,但最缺的是人才。1996年,詹夏来到一汽考察,遇到了时任一汽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的尹同跃——一位已是厂里“十大杰出青年”的安徽老乡。这次相遇,为芜湖的汽车梦找到了具体的掌舵人。
尹同跃是不折不扣的“理工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当时为“安徽工学院”)汽车专业。1980年高考,他将汽车设计作为第一志愿,只因“当时汽车是高科技,很稀少”。
詹夏来找到他时,尹同跃已在一汽站稳脚跟,前途光明,且在东北成家立业。面对詹夏来“回芜湖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轿车”的邀约,尹同跃虽被愿景打动,却难下决心。毕竟,从一座功勋卓著的大型国企,跳到一个连厂房都没有的“秘密项目”,需要极大的勇气。
后来,尹同跃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被骗来的”。所谓的“小草房”精神,并非虚指——最初的办公室,就是芜湖城北一个废弃砖瓦厂里的几间草房,交通不便,四周荒芜,连桌椅都需用包装板自己搭建。但或许正是这种艰苦,激发出他破釜沉舟的决绝。
1998年,因外方发动机调配技术人员消极怠工,尹同跃果断决定终止合作,将所有人“请走”,自己亲身上阵。面对詹夏来的担忧,尹同跃立下军令状:“干不成,就跳长江!”这句狠话,成为了奇瑞创业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注脚。
500多个日夜奋战后,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同年,“风云”轿车下线,迈出了造车的第一步。
然而,创业维艰,奇瑞如所有民营车企一样,一路坎坷:因“准生证”问题一度挂靠上汽;首款车型“风云”和后来的爆款QQ,也都曾因知识产权问题对薄公堂......
回想那份让外方工程师“滚蛋”的凌厉,更多是生存压力下不得不露出的锋芒。
而如今的尹同跃,早已无需那般尖锐。他更多以乐呵呵的形象出现,在发布会上妙语连珠,积极拥抱直播与新媒体。面对是否要做个人IP的提问,他幽默自嘲:“我是个糟老头子,大家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特别听话的糟老头子。”
他亦成为“高情商”的合作伙伴,毫不吝啬对华为的赞美:“听华为的没错”、“华为彻底颠覆了我这个老汽车人的认知”。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调侃:“有分歧的时候听华为的,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奇瑞的。”既表达了认可,又保持了风度。
这种转变的背后,一是企业地位的巨变:奇瑞从一家不起眼的地方企业,成长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500强,实力本身赢得了更多尊重,掌门人自然更显从容。二是市场环境的变迁:当前车市已步入深水区,合作与开放远胜于单打独斗与封闭。
然而,在圆润的处事方式之下,那份立下“军令状”时的少年心气——对事业的执着、对技术的较真、对梦想的孤勇,从未离去。它只是被岁月打磨得更加温润,藏在了更为智慧练达的言谈中。
2023年,当奇瑞在新能源赛道上全力加速,尹同跃再次罕见地展现出那股熟悉的狠劲:“新能源行业排名上奇瑞不再客气了。”他特意强调,这份“不客气”首先是对自己——一如当年那句“干不成,跳长江”的军令状,底色从未改变。
更开放的奇瑞:从芜湖到全球
9月25日上午,尹同跃与芜湖市委书记宁波共同敲响上市钟声。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使原定于香港的敲钟仪式回归芜湖。这仿佛成为奇瑞发展路径的隐喻:从芜湖出发,走向世界,却始终扎根源头。
尹同跃在致辞中开篇即强调“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恰是对这一路历程的深刻呼应。
二十余年沧海桑田,奇瑞已从当年购买二手发动机产线的“小草房”,成长为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的国际化企业。其间,多品牌战略历经沉浮,新能源布局虽坎坷却终成气候,国际化业务也从懵懂探索蜕变为中国品牌出口的“王牌”。
回顾以往,技术始终是奇瑞的根底。早年尹同跃带队攻坚发动机的执着,为这家企业注入了“理工男”基因。如今,这一基因已扩展为覆盖混动、纯电、氢能的全域能源布局,智能驾驶系统也逐步实现多场景覆盖,构建起综合技术护城河。
品牌战略也随之走向清晰。2009年前后,奇瑞曾推行多品牌扩张,却因资源分散而受挫。2013年,尹同跃果断收缩,回归“一个奇瑞”。那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品牌向上不能依赖口号,必须依靠产品与技术实力作为支撑。
如今,奇瑞已形成层次分明的品牌架构:星途承担高端化使命;与华为合作的智界,聚焦智能电动赛道;iCAR面向年轻用户,以“风格越野”的个性化定位打开局面;捷途持续深耕“旅行+”细分领域,并向硬核越野拓展;开瑞则专注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稳步增长。
与多年前相比,奇瑞已拥有扎实的体系能力,不再为生存问题过度焦虑,能够更从容推动多品牌战略。
而在至关重要的新能源赛道上,尹同跃曾坦言,奇瑞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1999年奇瑞便启动技术布局,于2010年推出其首款纯电动车奇瑞QQ3EV,但后续因路线选择谨慎与资源分散,未能把握住市场爆发初期的机遇。
2022年“瑶光2025”战略启动后,企业全面提速,鲲鹏混动系统热效率达到领先水平,纯电平台陆续落地。2024年,奇瑞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超230%,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
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品牌格局的成熟,为奇瑞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奇瑞的出海始于2001年一个偶然事件:叙利亚客商萨米尔在车展上看中风云轿车,促成首批10辆车出口。从此,奇瑞从机遇性出口转向系统性布局,至今已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22年,2024年海外销量达114.46万辆。
上市现场,尹同跃表示:“今天是奇瑞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也是我们迎接更大使命的新起点。”
钟声回荡,仿佛贯穿奇瑞二十余年的创业历程。回望来路,再望向尹同跃那满头白发时,或许已不必感怀——头发虽已花白,却依然茂密,正如他穿越岁月却未曾消减的少年心气。
来源:车壹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