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据统计,我国导致D
导语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据统计,我国导致DILI的药物种类主要有:中药、草药和膳食补充剂类(26.81%),抗结核药物类(21.99%),抗肿瘤药物或免疫调节剂(8.34%),其他抗感染药物(6.08%),精神药品(4.90%)。DILI通常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DILI主要是排他性的诊断,及时发现并治疗对其预后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DIL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
DILI的危险因素
不同人群亚群对DILI的易感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环境、潜在疾病状态及遗传因素。药物化学性质的活泼程度、日剂量大小、疗程长短、给药方式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
表1 DILI的危险因素
注:ABC. ATP-binding-cassette,ATP 结合盒;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OATP. organic anion transport polypeptide,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CT. 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
DILI的分型
根据发病机制,DILI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和间接型。三者的临床特点、典型药物见下表。
表2 DILI不同分型的临床特点
注:DI‐AIH,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ICI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基于肝损伤生化异常模式的临床分型和R值:R值计算通常是基于首次可获得的异常肝脏生化检查结果,可大致反映肝损伤时的生化异常模式。根据R值,急性DILI可分为:(1)肝细胞损伤型:R≥5;(2)胆汁淤积型:R≤2;(3)混合型:2
表3 3种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比较
DILI的临床表现
DILI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各种急、慢性肝病类似。部分患者可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急性起病的肝细胞损伤型患者,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则可出现黄疸,如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表现。胆汁淤积明显者可出现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慢性DILI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AIH样DILI、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等。特殊表型患者,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肝外症状。
DILI的治疗
DILI的治疗目标包括:促进肝损伤尽早恢复;防止肝损伤的重症化或慢性化,避免急性肝衰竭或慢性DILI甚至肝硬化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最终降低由此导致的全因或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减少DILI事件对原发疾病治疗的影响。
DILI治疗基本原则为及时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停用可疑药物:
(1)血清ALT或AST>8×ULN;
(2)ALT或AST>5×ULN,持续2周;
(3)ALT或AST>3×ULN,且TBil>2×ULN或INR>1.5;
(4)ALT或AST>3×ULN,伴逐渐加重的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粒细胞增多(>5%)。
治疗药物
绝大多数急性DILI患者在及时停药后肝损伤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重症化或慢性化进展,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案。除给予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外,应结合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合理选择治疗药物,以下为DILI治疗中涉及的常用药物。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NAC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固有型 DILI的唯一解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用于由免疫介导的伴有超敏和自身免疫特征的DILI,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毒性的治疗。不建议将其作为DILI的常规治疗手段。
➤肝损伤治疗药物:异甘草酸镁和双环醇可用于治疗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损伤型或混合型DILI患者。ALT/AST 升高的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型 DILI 患者,合理选择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等其他甘草酸类、水飞蓟素类、多烯磷脂酰胆碱、谷胱甘肽、护肝片和五灵胶囊(丸)等药物治疗。不推荐2种或以上降低 ALT 为主的药物联合应用。ALP升高的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可选择熊去氧胆酸或S-腺苷蛋氨酸治疗。
➤其他:目前肝移植是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门冬氨酸鸟氨酸可能有助于重症或肝衰竭患者的高血氨治疗。人工肝可提高无移植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等.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8):813-830.
[2] 贾继东,任红,等.王宝恩肝脏病学(第2版)[M].科学出版社,2022:555-598.
[3] 马世武,刘成海,刘晓琰,等.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J].胃肠病学,2023,28(07):397-431.
[4] 刘茹佳,辛小娟.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制、危险因素、监测以及再用药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04):968-973.
[5] 朱蓉蓉,谢治强,马瑞萍.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23,21(10):535-53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