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A新预警:双重拉尼娜将来袭,我国极寒、冷冬真的要来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7:09 1

摘要: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相继发布气候预警,一个名为“双重拉尼娜”的专业术语悄然成为气候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它意味着太平洋气候模式可能连续两年出现异常“冷相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气候波动。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相继发布气候预警,一个名为“双重拉尼娜”的专业术语悄然成为气候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它意味着太平洋气候模式可能连续两年出现异常“冷相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气候波动。

那么,我们今年是否会迎来一个冷冬甚至极寒天气?拉尼娜的出现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冬天?在当下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个信号又意味着什么?

所谓拉尼娜,是指赤道东部太平洋地区信风增强,将表层暖水向西推动,导致东部深层冷水上涌,从而使中东赤道带海表温度下降的气候现象。其结果往往是太平洋东部变冷、西部变暖,造成西太平洋气压偏低、降水增多,而中东太平洋则气压偏高、降水减少。

而所谓的“双重拉尼娜”,并非是说同一年中出现两次拉尼娜,而是指连续两年的冬季持续发生拉尼娜。在过去2024--2025年冬季已出现一次弱拉尼娜,眼下2025--2026年的冬季如果再次发生,即构成“双重拉尼娜年”。

目前,世界两大权威气象机构——NOAA和WMO均已发布明确预警。NOAA在9月11日最新评估中指出,今年10至12月发生拉尼娜的概率高达71%;WMO也于9月初表示,拉尼娜从9月开始发展的概率约为60%。

预报得出高概率的依据来自多项科学观测。最直接的指标是海表温度:在关键监测区尼诺3.4区(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水温已持续低于往年平均值,且超过拉尼娜阈值(-0.5°C),冷却趋势仍在加强。

更关键的证据隐藏在海洋深处。浮标和卫星监测显示,大洋次表层有一大片异常冷水团正在赤道太平洋积聚并向东输送,这为表层海水提供了持续的冷源,有利于拉尼娜状态的维持。

当然,拉尼娜的形成还需大气响应。目前,随着太平洋赤道偏东信风持续偏强,推动暖水西移,正在促使东太平洋的冷水上翻。

同时,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也呈现与拉尼娜一致的变化:西太平洋对流加强,中东太平洋气流下沉。这种“海洋-大气”耦合信号的出现,表明整个气候系统已进入协同状态,是拉尼娜发生的关键指标。

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事件确实会我国出现偏冷冬季的概率。自1950年以来,在拉尼娜年份里,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几率大约在70%左右。如果是双拉尼娜年,这个概率会进一步增加。如2010-2011年冬季我国的大范围寒潮。

拉尼娜虽使西太平洋变暖,但我国临近的东海、南海并非主要暖区,真正显著增温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近赤道区域。如印尼,菲律宾等国。

与之相反,拉尼娜改变的大气环流格局,通常会强化东亚冬季风。这就像给冷空气南下打开了一扇更畅通的大门,导致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强度也相对更强,从而增加了冬天“更冷”的可能性。

当然,冬季最终是冷是暖,其实还是一场多因素“气候博弈”的结果,拉尼娜只是一环。首先是全球变暖是最大的背景变量。拉尼娜的降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这个大的暖背景所抵消或掩盖。

其结果可能就是,冬季的平均气温并不会异常偏低,甚至可能接近常年或略偏高,但天气的剧烈震荡会加剧,可能会表现为突然的强降温和阶段性极端寒潮与相对温暖时段的交替出现。

其次是北极涡旋和欧亚大陆的积雪等因素。如果北极涡旋不稳定、发生破裂,就会导致冷空气倾泻而下,直接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冷暖。欧亚积雪的范围和多寡,也会通过影响地表反射太阳光的能力等方式,反馈给大气环流,从而左右冷空气的路径和强度。

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有时其影响甚至比遥远的拉尼娜更为直接和关键。

不过,拉尼娜的影响远不止于温度,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气候反应

在拉尼娜背景下,通常有利于台风生成的大气环境条件会得以维持甚至加强,这可能使明年台风季结束得比往常更晚,并且后期台风的强度也有可能增强。比如2012年夏季,台风“海葵”和“苏拉”接连肆虐,就曾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大范围受灾。

与此同时,我国的降水分布格局也容易因此出现异常。拉尼娜年往往更容易出现“北涝南旱”或者降水分布极度不均的情况。

另外,更需警惕的是“旱涝急转”,某个地区前期可能饱受干旱之苦,后期却又遭遇突发性强降雨,这种剧烈的转变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都是严峻的考验。

说回眼下,目前冬季还未正式到来,科学家所给出的71%的发生概率,仍是基于复杂气候模型和观测数据所得出的科学预测。它说明拉尼娜出现的可能性很高,但并非确定无疑。未来几个月,建议大家多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我们不应轻信或传播网络上那些夸大其辞、制造恐慌的“极寒”谣言,但也要未雨绸缪。对每个家庭和个人来说,在冬季来临前,及时检查取暖设备,了解必要的防寒知识,并适当准备御寒物资,是一种既稳妥又积极的做法。

结尾

因此,综合来看,拉尼娜的出现确实会增加出现冷冬的概率,但最终这个冬天是“持续严寒”还是“冷暖交替”,还要看其他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科学预测告诉我们的是发生概率,而不是绝对的结局——它提醒我们“有较大可能”,但并非“必定发生”。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于整个冬天是“冷”还是“暖”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不如更加关注它所暗示的气候风险:尤其需要警惕阶段性极端低温和可能伴随的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才是更加务实的选择。

来源:森罗万象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