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怎样建到群众心坎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7:18 1

摘要:滨州市滨城区利民社区文化书院里,孩子们在“青苗课堂”阅读绘本,青年人在“青年夜校”学习新技能,老年群体则在“银龄学堂”交流心得。同样,在青岛市即墨区古城社区,非遗工坊内居民们沉浸于泥塑、剪纸等手工艺创作,公益柳腔课堂传来悠扬唱腔。这些身边的热闹场景,是山东多地

滨州市滨城区利民社区文化书院里,孩子们在“青苗课堂”阅读绘本,青年人在“青年夜校”学习新技能,老年群体则在“银龄学堂”交流心得。同样,在青岛市即墨区古城社区,非遗工坊内居民们沉浸于泥塑、剪纸等手工艺创作,公益柳腔课堂传来悠扬唱腔。这些身边的热闹场景,是山东多地打造社区文化书院,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真实写照。

建设城乡文化综合体,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回应群众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务实之举。

其一,政策有部署。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强调“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文化综合体建设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

其二,群众有期待。如今,群众不再满足于“有活动”,更希望“活动好”。比如,退休老人想学书法篆刻,年轻人盼着技能培训,新就业群体也需要有温度的社交空间。单一陈旧的活动内容已难满足多元需求,大家期待的是“参与其中、有所收获、还想再来”的文化体验。

其三,阵地有潜力。目前,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所、站)已实现全覆盖,从市到村层层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但部分场所还存在“建而不用”“内容单调”等问题,亟须盘活现有资源,让这些空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城乡文化综合体建设,正是以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打造集资源汇聚、需求对接、文化共享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沉下来、用得好、可持续。

何为优质文化资源?这既包括文化馆、美术馆、文艺院团的专业资源,也包含高校、企业、非遗传承人、乡村能手等特色力量;活动形式也不限于传统演出展览,还可以有数字阅读、沉浸体验、技能培训等新样式。

阵地有了,优质文化资源也有了,接下来,怎样让文化综合体真正扎根在群众身边、服务到心坎上?关键在“提升”而非“重建”,核心是“整合”而非“叠加”。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整合空间,让阵地活用起来。充分利用好实践站、城乡书房、社区中心等现有场所,通过功能复合、错时使用,打造“1+N”文化服务矩阵。比如,把理论宣讲室变成文化沙龙,把文体活动室升级成非遗工坊,让每一处空间都物尽其用。

二是培育队伍,让服务专业起来。组建“专业+本土+志愿”的服务队伍:邀请高校、院团、非遗机构的专家下沉指导;挖掘身边的文化达人、乡村能手、手工匠人;鼓励教师、医生、律师等有专长的志愿者加入,实现服务的常态化与高品质化。

三是创新内容,让文化热起来。既要“送文化”,也要“种文化”。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调研收集群众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同时鼓励群众自主创作,办起百姓剧场、社区诗社、手工市集,让居民从观众变成主角。更重要的是,让文化融入生活场景,在社区办邻里文化节,在乡村开田间课堂,使文化服务与养老、托幼、就业等民生需求结合,真正体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见生活”。

四是数字赋能,让服务高效起来。开发“文化云平台”小程序,整合资源查询、活动预告、报名参与等功能,实现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团队接单的精准服务。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把精彩活动同步到线上,方便留守老人、外出务工人员远程参与。还可以建立文化积分制度,用参与次数或作品兑换图书或文创产品,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文化综合体建设,一端体现着党委、政府的文化担当,一端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从“村村有阵地”到“站站有魅力”,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壁垒,让“上面的好资源”和“下面的真需求”对接匹配。实践证明,只有找准群众需求的痛点,打通资源输送的堵点,文化服务才能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当城乡文化综合体真正成为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去了就不想走”的文化家园,我们离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就更近了一步。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