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的惠民县孙武街道阎家堤口农贸大市场,摊主老李的手机响起清脆的提示音——“昨日二维码收款526元,已自动转入余额宝”。这位卖了三十年蔬菜的老汉咧嘴一笑,不再像三年前那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银行存现金。不远处,猪肉铺的王姐正向老顾客推荐:“微信支付满二十
清晨六点的惠民县孙武街道阎家堤口农贸大市场,摊主老李的手机响起清脆的提示音——“昨日二维码收款526元,已自动转入余额宝”。这位卖了三十年蔬菜的老汉咧嘴一笑,不再像三年前那样,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银行存现金。不远处,猪肉铺的王姐正向老顾客推荐:“微信支付满二十减两块,这周有农行补贴哩!”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恰是金融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注脚。
金融教育常被误解为“高深学问”,似乎只与股票K线图、基金净值相关。实则不然,当卖菜大妈学会使用移动支付,当退休老人识破“高息理财”骗局,当大学生理性使用消费贷款——这些才是金融教育最朴实的价值体现。金融知识不应是少数人的专享品,而应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必备技能。
金融教育需要“下沉”到市井街巷。在惠民县近年来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不是高大上的论坛讲座,而是银行员工在街边小巷设立的“小摊”,用当地方言讲解如何防范电信诈骗;是信用社工作人员深入乡村,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手机银行;是学校开展的“小小银行家”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模拟游戏理解储蓄的意义。这些接地气的形式,打破了金融知识传播的壁垒。
我国正在推动金融教育的系统化建设,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知识真正“活”起来。金融教育不是灌输抽象概念,而是培养一种思维习惯——在扫码支付时多想一步资金安全,在申请贷款时理性评估还款能力,在投资理财时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需要将金融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金融教育的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上。在数字化支付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要关注那些不熟悉智能设备的老人,那些金融知识匮乏的农村居民。惠民县开展的“适老化”金融服务,银行网点保留人工窗口,为老年人提供大字版操作指南等举措,体现了金融教育的包容性与人文关怀。
金融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复杂,提高全民金融素养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就能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从菜市场到便利店,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商圈,金融教育正在以各种形式融入百姓生活。它不应是金融宣传周期间的一阵风,而应成为贯穿日常的持续过程。当我们都能以理性态度对待金融消费,以谨慎意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教育才算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让金融知识照进现实,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