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抢号都难”的领域,早年却不被行业看好,直到2022年后,种植牙集采压缩成人口腔利润,叠加成人口腔陷入红海竞争,儿童的口腔需求又浮出水面,成了各类机构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这个“抢号都难”的领域,早年却不被行业看好,直到2022年后,种植牙集采压缩成人口腔利润,叠加成人口腔陷入红海竞争,儿童的口腔需求又浮出水面,成了各类机构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一到暑期,大批家长们就带着孩子挤进牙科诊室。
“孩子蛀牙怕影响恒牙”“恒牙长歪了,趁暑假赶紧矫正”……颜值经济下,家长对孩子口腔问题的焦虑感直线上升,不少医院的儿童口腔科号甚至要提前一周“蹲点”抢。
这个“抢号都难”的领域,早年却不被行业看好:客单价低、孩子难配合,不少机构宁愿深耕成人口腔;2016后,因极橙齿科、正方形口腔等儿童口腔品牌接连拿到融资热闹过一阵,却很快归于沉寂;直到2022年后,种植牙集采压缩成人口腔利润,叠加成人口腔陷入红海竞争,儿童的口腔需求又浮出水面,成了机构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只是,这一次的火热能持续多久?民营机构又该如何踩中风口?
从“冷门”到“爆火”:儿童口腔正“热”起来
现在家长圈里聊健康,儿童口腔早不是“小问题。近几年,它已经成了儿童健康消费里最有潜力的领域。
全国0-14岁人口数量达到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7.95%。儿童乳牙龋齿率高达80%,恒牙龋齿率超40%,且75%的儿童需正畸服务。但治疗率极低,5岁儿童龋齿充填治疗率仅4.1%,12岁儿童为16.5%,远低于美国80%的就诊率,市场存在10倍以上增长空间。
在这样的需求缺口下,国家层面的重视为市场注入动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25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到2030年12岁儿童患龋率小于25%,倒逼预防与治疗需求释放。
尤其随着90后、00后家长成为育儿主力,对儿童口腔健康护理的认知和投入意愿大幅提升。深圳的一位宝妈就在女儿两岁时发现,“大牙有蛀牙倾向,及时治完后,现在每三个月就带娃查一次牙,最近又发现两颗大牙有问题,马上补好了。”这种 “早发现、早处理” 的意识,在年轻家长里越来越普遍。
据市场调研,超85%的家长将口腔健康纳入常规育儿管理,主动关注涂氟、窝沟封闭、早期正畸等服务,愿意为孩子口腔健康支付更高溢价。数据显示,年轻家庭年均投入儿童口腔健康超5000元,直接推动市场扩容。
据行业预测,2025 年我国儿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8%。更长远来看,未来15年内涵盖儿童口腔护理、预防、治疗的中国儿童口腔大健康市场空间有望超过5000亿元。
2022 年,种植牙集采压缩了成人口腔利润空间,叠加成人口腔市场竞争进入红海阶段,部分口腔品牌开始主动或被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个早年因客单价低、儿童情绪难把控、就诊配合度差,被行业视为 “不太值得做” 的赛道,逐渐成为资本与品牌布局的重点方向,热度持续攀升。
目前,市场上不仅有深耕垂直领域的专业儿牙机构,以极橙儿童齿科、青苗儿童口腔、三叶儿童口腔、紫丁香口腔、蓝刺猬口腔、多乐口腔等为代表。它们聚焦儿童口腔细分领域,主打服务的精细化与专业化,从空间设计、诊疗流程到医生培训均围绕儿童心理与口腔需求定制,深耕 0-14 岁全周期口腔护理、预防与治疗。
综合口腔品牌也拓展儿牙业务,如通策医疗、美维口腔 可恩口腔、时代天使、泰康拜博口腔、瑞尔集团、博思美、正雅齿科等品牌通过收购、自创子品牌、技术合作等不同形式,切入儿童口腔领域。不少机构已经尝到了甜头,以可恩口腔为例,虽以种植业务为核心,但儿牙正畸已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4 年相关营收达 0.87 亿元,占总营收的 20.7%。
同时,区域独立诊所、专科医院儿牙科、互联网平台、社区合作等多元化形态作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服务体系。
不止抢红利,更要做 “长期生意”
布局儿童口腔,对医疗机构而言,远不止为抢占短期红利。真正让它们愿意沉下心深耕的,是儿童口腔业务的长期价值:既能为营收结构提供稳定支撑,又能高效链接家庭客群,还能依托长周期服务构建可持续的信任闭环。
儿童口腔服务天然具备引流属性,家长带孩子看牙时,往往会顺带咨询自身口腔问题,如洗牙、补牙,甚至让其他家庭成员也选择同一家机构。这种“以儿童为入口”的模式,让机构无需重复投入获客成本,即可激活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需求,把一次性消费变成长期的家庭客户关系。
市面上主流的家庭口腔健康模式,多采取“一人入会、全家受益” 的方式:只要一个家庭成员办了会员,全家都能享受到定期的口腔检查、保健服务,医生还会给每个人建专属的健康档案。
比如,瑞尔齿科通过早期矫治吸引儿童患者,家长陪同就诊时自然转化为洗牙、补牙等成人项目。甚至北京欢乐口腔推出的148 元亲子洗牙 + 正畸诊断套餐,正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一人就诊、全家转化”。
同时,儿童口腔服务贯穿“乳牙期(0-6 岁)→替牙期(6-12 岁)→恒牙期(12 岁 +)”,长达12年以上的服务周期,让机构能与家庭建立深度信任。这种信任能推动服务从儿童自然延续到成年、老年阶段,形成覆盖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闭环。
图源:小红书
值得注意的是,涂氟、窝沟封闭、定期检查等预防类项目,已成为机构快速获客、积累口碑的核心抓手。这类项目具备流程易标准化、复购率高、客户决策成本低的特性,且不受集采政策影响,利润率稳定维持在35%-45%。
且预防服务具有高频属性,比如涂氟每3-6个月1次,检查每3个月1次。这类高频消费不仅带来稳定现金流,更让机构有机会持续监测孩子口腔状况,一旦发现龋齿、咬合问题,可自然转化为治疗项目。
同时,预防类项目更易标准化,化解家长两大核心顾虑:“孩子不配合”和“担心过度治疗”。一方面,涂氟、检查耗时短,单项目15-20 分钟,孩子无痛苦,接受度高;另一方面,服务目标明确,就是预防蛀牙,家长无需担心被推销治疗项目,反而更愿意主动分享,形成口碑传播。
爆红背后的挑战
但要做好儿童口腔业务,并非易事。
儿童口腔诊疗绝非成人业务的 “缩小版”。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龋齿充填、早期矫治等技术,更需能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通过沟通化解孩子就诊时的紧张与抗拒。
可现实是,我国儿童口腔医生缺口已超 5万人,每万名儿童仅能匹配 0.4 名专科医生;且儿童口腔医生培养周期长5年以上,期间还需兼顾临床实操与行为管理培训,漫长的培养过程导致人才供给远跟不上需求。部分机构为快速扩张,降低招聘标准,或让成人口腔医生临时转型,服务质量和口碑自然受影响。
人才之外,运营成本高企与盈利周期漫长,同样让不少机构望而却步。为缓解儿童恐惧,需打造 “无恐惧” 就诊环境。例如,专业儿牙机构需设置儿童游乐园、采用低饱和色调墙面、安装无主灯照明,装修成本较成人口腔诊室高出30%以上。
儿童就诊配合度低,单次治疗耗时是成人的2-3倍,加上部分家长过度焦虑,对早期矫治、全麻治疗等存在担忧,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普和沟通,导致单位时间接诊量下降,人力成本分摊增加,盈利周期自然变长。
尽管挑战重重,但儿童口腔的热度不是一阵风,它扎根在2.5亿孩子的龋齿痛点里,也踩在“健康中国 2030”的目标上,是真需求托起来的长期赛道。
热潮会褪去,只有那些能沉下心做儿童体验、建家庭信任的机构,才能把一时的流量变成一辈子的客户,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