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又翻车!从名师到账号被封,他动了谁的蛋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7:10 3

摘要:谁能想到,张雪峰,一个坐拥超过六千万粉丝的教育博主,一夜之间竟然被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仅网友全面抵制,就连社交账号也被平台封禁。

编辑|影子红了

文|影子红了

谁能想到,张雪峰,一个坐拥超过六千万粉丝的教育博主,一夜之间竟然被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仅网友全面抵制,就连社交账号也被平台封禁。

很多人以为张雪峰是天生的老师,其实不是,他的起点并非什么崇高的教育理想,而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发现:信息差。

还在郑州大学读书时,他就从帮同学处理考研资料的琐事中,嗅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他最初的教学生涯并不顺遂。

2007年他闯荡北京,住着简陋的房子,拿着两千块左右的月薪,讲的东西却被学生们当面吐槽“无用”,这盆冷水,没有浇灭他的野心,反而让他彻底换了赛道。

他不再空谈理论,而是像个数据分析师一样,一头扎进了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数据里,他做的不再是“教育”,而是一个“产品”。

他的方法论,可以被看作一种冷冰冰的算法。

你输入你的分数、你的家庭背景,他就能输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升学方案,一切都为了一个最终目的:就业。

这种极致的功利主义,精准地击中了无数家庭在信息不对称下的焦虑,很快,他火了。

2016年6月,一个《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让他全网爆红,同年9月,他的考研指导书大卖,知识变现的路子彻底跑通。

此后,他的版图从考研辅导这个利润核心,一路扩张到高考志愿填报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他不再是孤军奋战。

2021年,他举家迁往苏州,创办了注册资本高达千万的峰学蔚来,业务横跨教育、传媒、广告。

他早已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成熟的商人,所谓的高考志愿卡只是他收入的一部分,他真正的商业帝国,建立在核心的考研业务和间接投资的多达140家企业之上。

他给出的每一句“建议”,本质上都是他商业产品的核心卖点。

张雪峰的言论为什么总能掀起轩然大波?因为他说的那些话,看似是为普通家庭着想的“真话”,实际上却是在颠覆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对新闻学的猛烈抨击,当一个理科生拿着590分来咨询时,他脱口而出“直接打晕”,劝退的态度决绝到近乎粗暴。

他给出的理由是数据:有八成的新闻学毕业生,最后都没干本行。

这个说法,完全绕开了学术界对一个专业价值的传统定义,比如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公民素养等等。

他把这一切都简化成了一个指标:就业率和薪资。

重庆大学的张小强教授公开批驳他误导公众,但这恰恰暴露了两种话语体系的根本冲突,这不是简单的观点不同,而是评价标准的对决。

张雪峰则辩称,他只是站在普通家庭的立场考虑问题,这种颠覆,不止针对专业,更针对高校本身。

他早年就曾对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发表过侮辱性言论,最后在律师函的压力下公开道歉,后来,他又公开劝退学生报考西南大学的兽医专业和兰州大学。

他的行为模式很清晰:把大学从神圣的学术殿堂里拽下来,放到就业市场的货架上,冷酷地评估其作为“供货商”的价值。

这种做法,直接触碰了高校最核心的利益——声誉,因此,招来激烈的反击,是必然的结果。

他自己也心知肚明,在今年5月的一次直播里,他情绪失控,流泪哽咽,暗示自己“动了太多人的蛋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句话,或许是他对自己处境最直白的注解,他的“真话”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它把教育的神圣外衣剥得一干二净,露出了赤裸裸的工具属性。

网红的终极风险

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大到可以影响一个行业的生态,甚至开始涉足政治领域时,他所面临的风险,就不再是个人口舌之争那么简单了。

张雪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不仅在全网拥有海量粉丝,还参加了《火星情报局》等多档综艺节目,知名度早已出圈。

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新的身份:2023年,他成了江苏省的人大代表,同年9月又被聘为山东临清市的招商大使。

他不再只是一个教育博主,而是一个具备巨大社会动员能力的公众人物,但他的个人风格,却没能跟上身份的转变。

影响力被无限放大的同时,他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也被急剧放大,直播中,他会因为压力而哽咽流泪,也会因为被指“脾气大”而情绪激动地让观众“滚”。

这些情绪化的表现,在过去可能只是个人风格,但现在却成了失控的信号,最终的裁决悄然而至。

全网账号被“禁止关注”,团队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直播中出现了“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被举报。

究竟是哪句“不当言论”引发了这次封禁?平台和张雪峰方面都讳莫如深,但这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观察者网:多个账号被禁止关注,张雪峰团队再回应:直播中不当言论违规,公司正在处理

张雪峰的结局,也给所有超级网红敲响了警钟:个人话语权与公共责任之间的那道平衡线,一旦被打破,看不见的“红线”随时可能落下。

来源:影子红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