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我们村示范种植旱稻的第二年,为了在村里顺利推广旱稻种植,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我家就带头种植了9亩旱稻。旱稻种植优势显著,省工省时,播种后定期施肥即可,一个人就能轻松打理。从目前的长势来看,每亩产量可达500公斤,丰收在望。”芒腊村党总支书
永平镇
“水稻旱作”拓宽丰产增收新路径
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芒腊村的旱稻种植基地,只见百亩旱稻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即将到来。
“今年是我们村示范种植旱稻的第二年,为了在村里顺利推广旱稻种植,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我家就带头种植了9亩旱稻。旱稻种植优势显著,省工省时,播种后定期施肥即可,一个人就能轻松打理。从目前的长势来看,每亩产量可达500公斤,丰收在望。”芒腊村党总支书记陶旺说。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经济效益,芒腊村在旱稻收割后,衔接冬农开发,持续种植荷兰豆、豇豆等冬农蔬菜。按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每亩地可产生4000元到5000元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一地双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水稻旱作是一项创新技术,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对水田的依赖,通过选用耐旱水稻品种,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让水稻在干旱或水资源有限的旱地环境中茁壮生长。我们现在种植的旱稻品种主要是旱优73、滇禾优34。”永平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水稻旱作具有全生育期无需保持水层的优势。通过实施节水旱管措施,可节约用水60%,节省人工40%,减少农药使用50%,具备高产、稳产、优质等特性。
近年来,永平镇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大力推广“水稻旱作”技术,将旱稻种植与冬农开发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粮食增产、群众增收的特色发展路径。
2025年,永平镇共种植水稻17863.2亩,预计产量6811.3吨。其中,旱稻种植面积有600余亩,平均亩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依托“旱稻+蔬菜”高效轮种模式,每亩土地年综合收益是传统单一种植水田水稻的5倍左右,既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又通过产业融合让农户在保粮的基础上实现增收,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双重根基。
德安乡
黑花生成了村民增收“金宝贝”
金秋时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的田野里,黑花生迎来丰收季。村民们忙着采收、晾晒,饱满的黑花生铺满晒场,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如今,小花生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走进德安乡文化村,村民家的庭院里晒满了黑花生。“黑花生壳薄,要晒够一周才能入仓,这样才能保证品质。”种植户赵育昌一边翻动花生,一边分享着种植经验。今年,他家种了4亩黑花生,目前已卖出800公斤,预计收入2.4万元。
自2021年起,文化村持续为村民开展黑花生种植技术培训,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如今,全村黑花生种植面积超450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靠种黑花生尝到了甜头。
黑花生的种植热潮,还蔓延到了德安乡其余5个村。在石中村,“村级集体经济引领+优质籽种扶持”的模式,让村民的种植热情高涨。村级集体经济率先打造示范田,还为村民培育、发放优质黑花生种子,手把手教大家种植。
“黑花生是我们村增收的新产业,村集体带头把示范田种好,把种子送到村民手里,就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干、一起赚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石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锦华的话里充满干劲。2025年,石中村试种黑花生6亩,45户村民参与其中,每户预计可增收1万元。
“这是德安乡的本地黑花生,富含硒元素,生吃香脆、煮粥浓香,非常好吃。”在兰庆村村民周保林的直播间里,黑花生成了“爆款”。镜头前,他拿起一颗黑花生,向网友展示饱满的颗粒。周保林说,在一场直播中,他就卖出800公斤黑花生,销售额超4万元。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2024年,周保林通过短视频帮助村民带货,从最初帮邻居卖点农产品,到如今成了黑花生的“代言人”。今年丰收季,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黑花生,联合本地快递点优化包装和物流,确保黑花生新鲜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
从田间采收、庭院晾晒,到直播间里的热情推荐,再到百姓餐桌,德安乡的黑花生走出了一条特色增收路。“黑珍珠”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成了德安乡的“产业名片”。
按板镇:甘蔗长势喜人迎丰收
时下,走进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磨庆村羊奶箐村民小组甘蔗种植地块,蔗农们正抢抓农时忙着施肥,在一排排甘蔗地浇灌丰收的希望。
甘蔗地里一垄垄甘蔗茎节粗大挺拔,宽大肥厚的甘蔗叶随风摇曳,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丰收画卷。“我种了20亩粤翠类甘蔗,秆高粗壮、色泽好,糖分积累的关键时期也没有遇到灾害。目前,已经修了两次甘蔗叶,再修三次就可以收获了,今年预计产量200余吨,收入50余万元。”种植户张丕富一边修去甘蔗叶一边笑呵呵地说。
张丕富说,这几年甘蔗种得好,全靠外出取经。“我的种植经验是从广东、广西等地的水果甘蔗种植基地学来的,从种植、管理、施肥、修叶到防治疾病,都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种植管理,并结合我们本地实际不断改进。”
甘蔗地成了按板镇的“绿色银行”,蔗农们笑容满面,充满了对丰收的期望。据统计,按板镇共种植粤翠类甘蔗250亩,预计产量25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
来源:普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