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收拾遗物时,在枕头下发现一本泛黄的日记,扉页上写着一句话:“我怕说出来,你们就不爱我了。”
昨天得到消息,小A走了,永远停留在了二十来岁
在收拾遗物时,在枕头下发现一本泛黄的日记,扉页上写着一句话:“我怕说出来,你们就不爱我了。”
这句轻如耳语的话,却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心头。
他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死于长达六年的孤独、压抑与自我否定。
他是小A,一个在恐惧中隐匿身份、在沉默中走向终点的年轻人。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现实里千千万万个“他们”的缩影。
小A是被朋友小B硬拉来做检测的。
来的那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低着头,不说话,眼神躲闪,像是来赴一场审判。
我们做的是匿名、一对一咨询式检测,全程保密,结果只有他自己知道。即便如此,他的手还是止不住地抖。当试纸显出那条刺眼的红线时,大多数人会瞬间失神、落泪、反复确认——但小A没有。
他盯着那条红线看了很久,然后轻轻说了句:“哦,果然。”
那一刻,我不是看到了一个“新感染者”的反应,而是一个终于被揭穿秘密的人的释然与心虚。
在后续的心理咨询中,他才缓缓道出真相:
六年前,他自己就用自测试纸查出了阳性。
可他什么都没说。
他烧掉了试剂条,删掉了购买记录,把那段记忆封存在心底最深的角落。
从此以后,他活得像一个演员,在所有人面前扮演“健康人”、“正常人”,扮演那个“从未感染过HIV”的自己。
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治?为什么宁愿等死也不愿面对?
小A的答案,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怕父母知道……他们会崩溃。”
“我怕单位发现……会被开除吧。”
“我怕邻居议论……我以后怎么抬头做人?”
“我是不是犯了罪?会不会被抓起来?”
“全世界都会觉得我是坏人,是脏的人……”
这些话,不是个例。
它们是中国无数HIV感染者内心最真实的恐惧缩影。
他们不怕病毒本身,怕的是偏见、歧视、孤立和道德审判。
他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沉默;不是败给医学,而是输给了社会的眼光。
更讽刺的是——
HIV早已不是“绝症”,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只要按时服药,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寿命接近常人,甚至不具备传染性(U=U原则:测不到=不传染)。
可这些科学事实,在大众认知里依然是一片荒原。
小A的朋友小B,是我们这里的老面孔了。
每三个月准时来做一次检测,风雨无阻。
每次来,都主动听我们的检测前后咨询教育,挺的非常认真,哪怕我有时候讲的重复的内容,重复爱他故事,他也不厌其烦的听着,他还经常会问很多专业问题。
久而久之,他不仅懂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倾听、共情和支持他人。
他会跟朋友聊安全性行为,提醒高危后要及时检测,甚至主动邀请身边人一起来做匿名筛查。
他不是医生,也不是社工,只是一个普通上班族。
但他成了身边人的“第一道防线”。
正是因为他坚持带小A来检测,才让这段尘封六年的悲剧浮出水面。
虽然迟了,但至少,小A临终前知道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世界有人理解你,有人愿意陪你走。
可惜,这份温暖来得太晚。
很多人以为,抗艾的关键在于科技、药物、疫苗。
但真正卡住咽喉的,往往是人心中的偏见与无知。
一位感染者曾对我说:
“吃药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去医院都要戴口罩、换名字、避开熟人。我感觉自己像个逃犯。”
另一位母亲哭着说:
“孩子只是输血感染的,可学校硬是不让上学,说‘会影响其他学生心理’。”
你看,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赋予的标签:
道德污名、行为审判、身份羞辱。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隐瞒、逃避、自我毁灭。
就像小A,明明早就可以开始治疗,却因为害怕暴露,宁愿让身体一点点被侵蚀。
这不是愚昧,这是无奈。
是在整个社会尚未准备好包容他们的前提下,一个人所能做的最悲壮的自我保护。
我不奢望每个人都能像小B那样积极传播防艾知识,主动带动朋友检测。
但我恳请你:
当你听到“HIV”三个字时,先别急着皱眉、退后或评判;
当你知道某个人是感染者时,请记得,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患者”;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处在挣扎与恐惧中,请给他一个拥抱,一句“我陪你去”,胜过千言万语;
即使你做不到支持,也请保持沉默。沉默不会伤人,言语却可能杀人。
有时候,一句轻飘飘的“你是怎么染上的?”
就能把一个努力活着的人,重新推回黑暗深渊。
小A走了,带着六年未说出口的秘密,带着对世界的恐惧与遗憾。
但他留下的,不该只是唏嘘,而应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冷漠、误解与缺失。
艾滋病防治,从来不只是医疗问题,
它是教育问题,是人权问题,更是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愿未来有一天,
当一个人查出阳性时,他第一反应不再是“完了”,而是“还好我能早点知道,现在开始还来得及”。
愿每一个走进检测室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也愿世上少一些“假装正常”的人生,
多一些敢于直面真相、也被世界温柔接住的勇气。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转发这篇文章。
也许你的一个转发,就能照亮某个正在黑暗中徘徊的灵魂。
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同情,
而是理解、尊重,和一句简单的:
“没关系,我在。”
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撰写,人物均为化名。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艾滋病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早检测发现是基础,早治疗是关键
来源:新疆天同公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