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2月上旬,我一个好朋友,写了一篇新闻类得意之作,向几个网络媒体邮箱投稿,都刊发出来,他甚是得意,频频在朋友圈中转发。我心里暗笑:“现在已是自媒体时代了,你还在用邮箱投稿,已落后一个时代了!”
2022年12月上旬,我一个好朋友,写了一篇新闻类得意之作,向几个网络媒体邮箱投稿,都刊发出来,他甚是得意,频频在朋友圈中转发。我心里暗笑:“现在已是自媒体时代了,你还在用邮箱投稿,已落后一个时代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一些浮想,于是,萌发了写一点”从新闻写作看媒体变迁“的文字。
手写复印邮票寄稿件时代
记得开始学写新闻稿,是1975年的下半年,我们三个男知青高中毕业,下乡到中国合作医疗发源地——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乐园村竹园荒(原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4生产队)。除了白天劳动,晚上无所事事,于是,学着写一些五句子山歌和一些所见所闻的小新闻稿,贴上8分钱的邮票,寄往宜昌报社。
乐园知青下乡到乡下巡演
那时,只知道宜昌地区有一张宜昌报。写的是什么、写了多少篇,我都记不得了,直到1976年初,我被评为宜昌报优秀通讯员,才知道平时寄出去的一些东西,还是采用了一些。在接到优秀通讯员通知时,还收到了邮寄来的一支漂亮钢笔,我很是兴奋;于是,农村有什么新鲜事,就继续写,这样,我又连续两年成为宜昌报优秀通讯员。
1978年1月,我招干进入长阳县公安局政保股工作,这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单位。我写新闻的事便停了下来,而一心一意搞工作,有时间,就专心学习公安业务和补充文化知识。
或许是命运的有意安排,1979年,我被抽调到长阳县委农村工作队。上半年,在贺家坪七里坪大队,下半年,又来到了榔坪关口垭。当时,派往关口垭的有我和农业局的刘开贵两个人。
就在这年初夏的一天,榔坪来了宜昌报的一个记者,叫熊庆文,是宜昌报社派驻长阳县的记者,因他的新婚妻子在榔坪沙湾教书,所以,熊庆文便成了“驻榔坪记者”。
当警察与新闻
熊庆文非常勤奋,也很幽默,他喜欢讲笑话故事,我就陪他讲,很快成为好朋友。熊庆文到榔坪后,便与榔坪文教组长秦文国一起组织办通讯员培训班,我与刘开贵两个都是没有结婚的小青年,受到邀请参加了这次学习班,印象最深的是熊庆文说:“写新闻,要像谈恋爱一样执着。”
我没有谈过恋爱,但这时也有了萌胧感,他用恋爱来比学写新闻,让我印象深刻。同时,跟师傅学艺,学习中还能听到一些好笑的故事,熊庆文便成了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我们跟他学写新闻。他为了区分我们这两个姓刘的,更叫我”刘公安“,叫刘开贵为”刘农业“。
在关口垭半年时间,当工作队员,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事,星期天,我便跑到集镇上与熊庆文聚会,在他教导下,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工作队完成后,我又回到了单位。毕竞,公安工作很忙,写新闻的事也就淡下来了。
可是,每次遇到熊庆文,他都要认真地说:“写了没?要写啊,坚持写,要多写。”于是,我又开始写几篇,这样零打碎敲,写一些文字,再花8分钱邮票,寄往宜昌报社。
下乡时参加湖北省农村文艺汇演
我们把简讯,称为“火柴盒”,于是,”火柴盒“在宜昌报不断出现,也偶尔出现一个“烟盒子”。
我的这些“火柴盒”,却也带给我快乐,也引起了组织部门的重视,把我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仿佛我已成为了一个“文化人”。
领导的重视,标志着机遇。1981年,我有幸被选派到宜昌师专学习中文一年,文字水平大为提升,参加这次学习的有50余人,多年后,有一批学员多成为厅局县领导干部。我当时也有机会,组织考察我时,找人了解我的情况,需要说缺点,朋友说:“他头脑灵活,学习好,就是有时说话不太注意。”
这位朋友把组织考察我的事告诉了我。我说:“说话不注意,是致命伤,我是没有机会留在宜昌市委机关了,还是回去挂枪更适合我。”
回去后,我还是坚持写稿投稿。1984年,我又被宜昌报评为二等模范通讯员。
机遇再次来临。1985年到1987年,我又被推荐到宜昌地委党校学习读大专,学习哲学专业两年。我深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学习好,知识蓄备不够,在读党校的同时,我又自修了武汉大学法律专科和精短小说创作培训班。“书,是灌笨汉的药”,这些系统学习,使我的文字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我被宜昌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1987年7月,我从宜昌市委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这是个“新闻宝库”。在入职的会议上,我夸下口,说:”我将在两年时间内,把在座的20位战友的名字,都写上宜昌日报。“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宜昌的报纸很少,有宜昌日报,还有个西陵报(后更为宜昌市报,再往后,更名为宜昌日报城区版,再往后更名为三峡晚报)。当时想,西陵报与我没有关系,投稿就只需投一家报纸。
我每天白天忙着处理日常工作,侦破案件,晚上坚持写稿,只要从乡下回到县城,我都会写上一两篇稿件,一清早就到邮局去寄信。靠8角钱邮票,我的稿件源源不断地投送到宜昌日报社。
在刑侦大队两年半时间里,我写的“烟盒子”多了起来,还将农民庞国喜勇斗歹徒英勇献身的事迹与成新闻稿,发上了宜昌日投头版头条,这是我8分钱邮票带给我的第一个头版头条;这年,宜昌日报还举行了一次社会新闻月奖赛。5个月的竞赛,我4个月获奖,成为宜昌地区获奖最多的作者。
承诺两年把刑侦大队20名干警名字写上报纸的目标,只有一名内勤李作彬,平时不参加办案,上报没有机会,没想到的是,他一次上厕所,却抓到了两名盗窃犯,我写了一篇《老公安厕所识大盗》,就这样,夸口两年让20名刑警上报的事,在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
在榔坪木瓜花者组织民间文艺活动
我的新闻成绩,让人们刮目相看。1990年2月,我调入新成立的长阳电台,任电台副总编兼总编办主任,开始从事新闻专业工作。
我这时才发现,媒体平台,不仅有宜昌报,还有宜昌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还有湖北日报、人民日报等。
这时,每封信的邮资已涨到2角一封信。津洋口镇有个叫胡育民的老通讯员,向我叹息,说:“邮资涨价了,我再也投不起稿件了。”基层通讯员写稿命中率低,邮票涨价自然难以承受,很多通讯员因为“穷”,投不起稿而歇笔。
那时,我的工资每月还只有34元。到了电台,我视野开阔了许多,开始耍点小“聪明”:一稿多投。
我买来复写纸,每篇稿件复写3到5份。如果一篇稿件投5个地方,就要1元钱邮票,每月投15篇稿件,就要花去15元钱。因此,2角钱,对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数目。
不过,还算争气。这一年,我的稿件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台、宜昌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头条,发在杂志上的最长一篇稿件的文字超过1万字。
发现头条位置的长篇通讯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能通过邮票传递,在湖北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头条文章,是了不得的成就,因此,受到领导重视。
打印邮寄一稿多投时代
在电台只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1991年5月,我就被调入长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任首任新闻科长。这时,我发现,新闻媒体在不断涌现,知道了国家一级的媒体还有很多,如新华社,中新社,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部委和一些社团也开始办报纸,纸质媒体迎来大爆发时期。
宜昌市作为一个地级市,一些部委都办了杂志,如文联系统办了《西楚文学》,宜昌市纸媒新增了三峡科技报、三峡希望报、三峡经济报、中国三峡工程报等。
这时,我投稿已不再用笔加复写纸了,单位和街上有了打字机。我开始把稿件都打印成文稿,这样编辑容易阅读,不会因字写得差而遭嫌弃。打印机的出现,使我同一稿件投的数量巨增,最多时,一次投稿达38件,一次花邮资近10元,每月写稿都在20条以上,每月邮资费超过百元,好在有稿费,加上单位报消一部分邮资,才没有让自己的工资亏损。
湖北广播电台播出通知单
后来,三峡晚报聘请我为特约记者,每月发20元邮资费。当时,觉得是好大一笔钱,很是感激。那时,邮电局已有了传真机,但传真很贵,因此,我投稿从来没有想过用传真这种“豪华”方法。
在任长阳宣传部新闻科长的5年里,我在纸质媒体上发头版头条已成为常事。我采写的12000字长篇通讯《世界巴人之谜》,有10多家报纸整版或半版推出;采所写的《神秘的日月山庄》(土家水寨的日月山庄),通过中新社发表后,港澳台10多家报纸整版或半版刊发。
这数年闻,新华社多次播发我邮寄的新闻稿,稿件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150多家媒体发表,就连美国之音也转播过我的稿件。
传真与邮寄同步时代
5年新闻科长后,我于1995年2月,调入宜昌日报工作。在这里,报社领导鼓励对外宣传,这正好发挥了我的优势,我开始用报社传真机向新华社传稿,对其它媒体仍然采取打印邮寄方式。在宜昌日报社,只要我在记者岗位,我都是报社发稿数量第一名,也是对外宣传第一名。
湖北日报颁发的模范通讯员证书
在其期间,我被评为新华社全国十佳通讯员,被宜昌日报(后更名三峡日报)命名为“外宣王”。2001年,我有幸担任宜昌日报旅游版(创刊)主编。我一边探险采访,一边写作编辑,这一年,我在新华社报播发新闻通稿75件,最多时,一周播发7条,在地市报通讯员中,名列全国第一。还为报社创收40多万元。
从此,我有了一个习惯,每遇星期天,我就会旅游探险,有一次,我带着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深入尚未开的柴埠溪大峡谷谷底探险,一次探险,写了40余篇“发现”类新闻稿,许多稿件被大报大台播发。
在数年的探险发现中,共发现旅游景点资源100多个,武汉晚报在版面头条发布新闻:《宜昌有个“刘发现”》,正是这些发现,才使我的稿件有机会频频现身新华社。
有好事者状告到北京,说这些发现“水份”很大,有些山存在了几千年,怎么算“发现”呢。新华社派出编辑来到宜昌调查,我陪着他们去一些地方实地去核实。
旅游探险,发现新闻
一路讲一些奇闻异事的“发现”故事,如一根草,景区老总偶尔一碰,发现它有香气,不碰它,就没有香气,我写《清江某地发现香草》,这算不算发现呢?山洞中有钟乳石,生长了上千万年,但有人发现有个钟石长得有些像伟人的头像,这算不算发现呢。
几个编辑听了,都笑了,我指着清江边的一个山洞,说,仙人寨洞主王克海,在318国道一家餐馆花钱救下3只猴子,用笼子养在洞边,猴子的叫声,引来了近百只野猴,我写“三只家猴引来百只野猴”,这叫不叫新闻呢?新华社的编辑连连称道,这类新闻你还要多“发现”,你的稿件,不仅没有水份,还很有份量,这样内容的稿件,今后还要多写。
邮箱投稿一稿多发时代
2000年,电子邮箱开始兴起,这年底,我注册了网易免费邮箱,到处搜集媒体的投稿电子邮箱,但这种免费邮箱,有很多毛病,一次只能投送一个媒体的邮件,如果要一稿多投,只能反复填写地址,多次传送,很不方便。
2002年,网易又推出了VIP收费邮箱,解决了一稿多投的问题,只要你把邮箱中媒体的地址栏勾一下,一次可发40多个电子信件,于是,我于2005年注册了VIP邮箱,邮箱每月收费45元,虽然很贵,但为了投稿方便,还是硬着头皮付费使用。
中新社用稿通知单
从此,我的投稿,除给新华社传稿用传真外,其余稿件,都进入了电子邮箱一稿多投时代。
早在1995年,马云就开始将互联网技术从美国带入中国。经过几个浪潮,到2007年底,互联网已相当普及,网站铺天盖地而来。2008年1月8日,我创办的一个网站——中国趣味新闻网(怪奇网)上线。
这时,除了外宣投稿外,自己的网站也开始编发或更新。同时,我组建团队,承办了三峡商报旗下的《清江画廊》(长阳)、《绿色五峰》、《多彩夷陵》、《魅力宜都》等四个县市的专版。
从2006年起,除一些宜昌外宣稿件,还依赖电子邮箱投稿,由目的地媒体编辑部审阅发稿外,宜昌的稿件,全部由我自主采编发布,于是,我成为我承办媒体和网站的最后一个文字把关人。
从此,我彻底摆脱了受编辑制约的历史。(当年,编辑的权很大,不仅可以直接对稿件判“死刑”,还可以把上千字的通讯改为“简讯”。有时我的稿件在新华社、中新社都发了,自己的报纸还没发出来,那时,我们当记者的都靠发稿记分吃饭,关系友好的,会转发新华社和中新社通稿时,把我的名字留下来,还可以记分,如果不太友好的,稿件要么去掉了我的名字,要么将数百字的稿件变成50字以内的简讯。)
中国青年报用稿
承办三峡商报地市专版,共7年,到2012年结束。四个县市专版,相当于我的一个自媒体园地,其间,正是纸质媒体的高峰期,让我抢到了这一波浪头,我真心感激那些支持我办专版的领导和同志们。
在办县市专版和网站的同时,我还在坚持外宣,利用电子邮件向外一些媒体投稿,以求信息传播范围的更大化。但终因有创收压力和写作任务太大,投稿的篇次已大大减少。
完全自主的自媒体时代
2011年,互联网已相当成熟,从论坛、微博,这一年,腾讯又开发出了微信。微信问世后不久,、微博)。2012年8月,今日头条自媒体平台上线,这个读者看读者写的自媒体平台,很快火遍全世界。
此后,搜狐、网易、凤凰网、百度等非官方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自媒体平台,就连各级省市党政机关报纸也开始开发网络平台和自助发布平台,这些发布平台,有一定的审批条件,由注册通讯员自助发稿,编辑部只设审核程序,审核通过,稿件就发出去了。
大家都在抢好新闻。一段时间,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上线,各地网络媒体都会纷纷转发。我当时也注册了好几个通讯员自助平台,有几个稿件,在中新网和荆楚网等大网发表,同一稿件的转发量达到150多家平台。
经济日报作用稿
后来,因我注册了传媒公司,稿件有了商业气息,我的通讯员注册账号,被好几个大媒体平台的朋友们封杀。有些平台,发布程序较复杂,又自动放弃了投稿。
正当我纳闷时,自媒体平台更大浪潮来袭。2014年至2016年,全国各网络平台差不多都开发了自助平台和自媒体平台。
我挑选了全国最大最火的一些平台,开始疯狂注册。先后在今日头条、百度、腾讯、新浪微博、搜狐、网易、凤凰网、一点资讯等50多家有自媒体的网络平台注册了账号。
后来发现,账号多是多了,但如果一条稿件,把这些平台都发一个遍,差不多要占用一天时间,于是,我就选择性地只保留了10个左右平台更新。
自2016年之后,我已完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从此,一部手机观天下,一台电脑联全球,再也没有向外投稿了,告别了求人的时代,迎来了更加开放、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由的时代。因从此只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稿件。我的VIP邮箱也成了“闲置设备”。
人民日报用稿
在自媒体领域,我也从不放松自己,仍然是坚持写作,勤奋努力。2018年,我行程万里,对宜昌地区36个农业地标产品进行了深入采访,一年间,写下了30多万涉三农文字。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退休在家的我,改变了写题材和方式,以写微头条为主,以写好笑短故事为主,一年间,在今日头条发布了112篇“10万十”爆文或上热搜榜文字。从写作谋生转向了写作健身娱乐。
在一波又一波自媒体的浪潮中,一些纸质媒体开始举步维艰,许多过去我在上面发过新闻的媒体,一多半已不复存在。即使保留的,路也走得艰难。
庆幸地是,我在纸媒高峰时期,参与了纸媒的竞争拼搏,又抢在大潮落下之前,抢先一步融入自媒体时代,使我不至于望文兴叹,可以玩文字安享晚年。
由于多次搬家,纸质资料大量丢失。我从2022年10月开始,整理历年新闻作品,这时才发现,有好多作品都缺失了。有的是当时就没有收藏好,有的是收藏后搬家时被不知情者当废纸丢掉,有的是无法收齐(因多出差在外,如新华社播发的文稿等,过去发在网上的一些作品,已被清理掉等),就连自己承办的三峡商报4个县市版,也有不少缺失。
在秭归深山采访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收费邮箱,哈哈,打开邮箱搜索,里面竟然还保存着2005年以后的大量原始稿件。好几篇我认为很重要文章,都在邮箱中找到了。
从1975年开始涉足新闻,到2022年,我已在新闻这条船上巅波了47个春秋。我把这47年的新闻写作经历,按投稿发稿方式,分为:“邮票时代”、“打印时代”、“传真时代”、“邮箱时代”、“自媒体时代”。恰不恰当,你说了算!
来源:怪奇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