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之争,郑丽文新表态,认同中国却不提接受统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7:02 1

摘要:郑丽文、郝龙斌、张亚中三位参选人密集穿梭于各县市拜票,而郑丽文在直播中一句“认同中国和接受统一是两码事”的表态,恰似投入火药桶的火星,不仅将这场权力角逐升级为路线之争,更撕开了国民党潜藏数十年的身份裂痕。

2025年秋,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选举的硝烟弥漫全岛。

郑丽文、郝龙斌、张亚中三位参选人密集穿梭于各县市拜票,而郑丽文在直播中一句“认同中国和接受统一是两码事”的表态,恰似投入火药桶的火星,不仅将这场权力角逐升级为路线之争,更撕开了国民党潜藏数十年的身份裂痕。

这场选举早已超越“选主席”的表层意义,成为检验该党能否在两岸议题上重拾立场的试金石。

国民党的路线分歧在此次选举中呈现出清晰的“三足鼎立”态势,而郑丽文的“切割论”正是中间路线的典型投射。

在网红馆长的直播质询中,她将统一描述为“需要磨合的百年基业”,强调“和平是底线”“两岸携手创财富”,却对“一个中国”原则避而不谈,刻意用模糊表述维系“既安抚蓝营又不触怒绿营”的平衡。

这种话术与其早年的“台独”言论形成强烈反差,被深蓝阵营批评为“立场随利益摇摆的骑墙派”。​

与之相对,张亚中延续了其“强硬统一派”底色。

在新北市造势活动中,他直言“认同中国却拒谈统一,如同承认父母却拒绝回家”,直指郑丽文表态“本质是‘隐性台独’”。

他提出的“两岸和平协议谈判时间表”虽在党内争议颇大,却因立场清晰收获不少深蓝党员支持,民调支持率在表态后逆势上涨3个百分点。

而郝龙斌则走“保守维稳路线”,反复强调“九二共识是基础”,却未明确统一路径,沦为“模糊派”的另一代表,支持率始终在低位徘徊。​

参选人路线的分化,实则是国民党历史积弊的延续。自马英九时期“先经后政”策略失效后,该党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两岸论述。

本土派担忧“谈统一丢选票”,深蓝派坚守“一中原则”,中间派则试图用话术蒙混过关。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民党支持者中,“能接受统一”的比例从42%降至28%,“仅认同中国身份”的比例却升至51%,路线模糊直接导致支持者群体的撕裂。​

郑丽文的表态引发的连锁反应中,“金主操盘”的质疑成为无法回避的焦点。

张亚中在中常会直指其“背后有商界势力撑腰”,虽未明说,岛内媒体已将矛头指向常年游走于蓝营政商圈的杨建纲。

这位低调的企业家从不涉足党职,却在2020年国民党“立委”选举中为12名候选人提供资金支持,更在多次党内派系纷争中扮演“调停者”角色,被《中国时报》称为“蓝营隐形操盘手”。​

政商利益的深度捆绑,正加速国民党的理念空心化。

知情人士透露,杨建纲背后的商业团体深耕两岸贸易,既希望维持当前跨境投资便利,又惧怕统一议题引发的政治波动,这与郑丽文“只谈认同不谈统一”的立场高度契合。

这种“利益优先于理念”的导向,让国民党逐渐沦为“选举机器”。

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该党推出的“非绿联盟”候选人涵盖不同路线,虽短期胜选却加剧党内撕裂。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因“统一表述前后矛盾”被绿营攻击“立场虚伪”,最终以80万票差距落败。​

更值得警惕的是,利益集团的干预正在消解国民党的“中国认同”根基。

党内一份内部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接受商界资助的党员比例从35%升至58%,其中近六成主张“淡化统一议题”。有深蓝元老痛心直言:“现在的国民党,连‘中国国民党’五个字都不敢大声念,谈何‘认同中国’?”​

就在国民党为“认同与统一”争论不休时,大陆的对台策略已悄然转向,为这场路线之争写下现实注脚。

2025年重庆“台湾周”活动中,台大教授苑举正、前台北县县长周锡玮受邀出席,两人均因公开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是台湾未来”成为焦点。

而这场活动中,国民党高层并未出现在受邀名单中,释放出清晰信号,大陆对台交流正从“党派对接”转向“精准滴灌”,核心标准是“是否真诚信奉一中原则”。​

这种转变源于过往的教训,马英九时期,大陆曾将两岸交流资源集中投向国民党中央,却出现“台上谈交流、台下搞模糊”的尴尬部分。

国民党人士拿取交流红利后,转头就在岛内宣称“两岸是特殊关系”。

如今大陆更倾向于扶持立场鲜明的个体,2016年因喊出“两岸同属一中,必然统一”被换将的洪秀柱,2025年受邀出席大陆阅兵观礼。

苑举正因在电视节目中怒怼“台独”言论,获得大陆高校客座教授聘书。这种“认人不认党”的逻辑,让国民党的模糊路线彻底失去市场。​

大陆官方的立场从未动摇。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明确表示:“认同中国必须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任何将‘认同’与‘统一’切割的言论,本质上都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背离。”

这一表态直接戳中郑丽文话术的要害,脱离统一谈认同,不过是“借认同之名行分裂之实”的伪装。​

国民党的路线迷局,本质上是其身份认同焦虑的集中爆发。作为以“中国”为名的政党,它既无法像民进党那样彻底拥抱“台独”,又缺乏坚守一中原则的勇气,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

台湾《联合报》民调显示,62%的岛内民众认为“国民党两岸立场模糊”,其中35%的中间选民表示“因此不愿支持该党”。​

年轻群体的流失更凸显其危机,在台南大学的校园调查中,80%的受访学生表示“听不懂国民党的两岸论述”,相比之下,张亚中虽因“统一主张”被视为“边缘人物”,却因“说话直白”获得19%年轻党员支持,超过郝龙斌的12%。

这印证了一个现实:当代选民早已厌倦话术游戏,清晰的立场远比模糊的妥协更具吸引力。

更致命的是,路线模糊正在瓦解国民党的根基。深蓝选民因“立场不坚定”纷纷出走,2024年选举中,台中市深蓝选区投票率较2020年下降18%。

中间选民又因“缺乏明确主张”转向第三党,导致该党“立委”席次连续两届下滑。若此次主席选举仍未能确立清晰路线,国民党恐将沦为“边缘化政党”。​

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落幕终将到来,但路线之争的答案远未揭晓。郑丽文的“切割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个人的政治算计,更是一个百年政党在时代变局中的迷茫。

当张亚中的“强硬主张”获得部分支持,当大陆用“精准滴灌”筛选对话者,当岛内选民愈发看重立场清晰性,国民党已站在历史关口,是继续用话术维系虚假平衡,还是重拾“一中原则”的初心?​

两岸关系的发展从不给模糊路线留有余地。认同中国与接受统一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既是历史事实,也是国际共识。

国民党若想摆脱生存危机,唯有放弃利益裹挟下的路线摇摆,在两岸议题上拿出真正的勇气与方案。

否则,这场选举不过是又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权力更迭,而这个曾主导两岸关系走向的政党,终将在自我消耗中失去最后的存在感。

参考信源:台海时刻

来源:卿羽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