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松:把贵州的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6:17 1

摘要:“为了让书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有扎实的依据,创作团队开启了一场场深入贵州大地的田野调查。”9月25日,《十万个为什么·贵州》新书发布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文史馆员张晓松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初心。

“为了让书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有扎实的依据,创作团队开启了一场场深入贵州大地的田野调查。”9月25日,《十万个为什么·贵州》新书发布会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文史馆员张晓松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初心。

谈及书中知识点来源,张晓松直言“每一个答案都藏在贵州的土地上”。为解答“为什么蓝靛染的布越洗越亮”,创作团队专程奔赴黔东南苗寨,拜师当地蜡染传承人。“从蓝草播种到靛蓝提纯,再到布匹浸染、晾晒固色,我们全程跟着学、跟着做,把影响染色效果的温度、湿度、手法都记下来。”张晓松说,正是这样的细致调研,才能把专业工艺转化为读者能看懂的通俗解答,让大家摸清蓝靛染背后的“门道”。

张晓松(右)接受记者采访

在张晓松看来,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就是一场写作方式的“自我颠覆”。“最难的不是找答案,而是让搞了几十年学术的专家学者,放下学术表达习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为此,团队对内容展开了数十轮打磨:有的段落为贴近孩子的语言习惯,反复调整十几次措辞;有的章节因视角太成人化,直接推翻重写:“就怕偏离‘让孩子读懂、爱上’的核心。”她说。

同时,为精准匹配青少年阅读习惯,团队也下足了功夫:用通俗易懂的“知识小包”解读复杂历史背景,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增强视觉吸引力,把冗长的学术论述精简成有趣的短文,让内容既亲切又好读。

翻开这本书,每个“为什么”都是解锁贵州魅力的钥匙,这背后离不开创作团队的巧思。以“最牛的彝族女市长奢香”为例,张晓松介绍:“我们先从她的历史贡献入手,再延伸到她对水西彝族文化及汉彝文化融合的作用,配上服饰、节庆等图文资料,形成‘提问—解答—拓展’的链条,让小读者跟着有意义的问题,了解奢香夫人的贡献、认识彝族文化。”

谈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张晓松分享了一个细节:“中国苗族约700万人,近半数在贵州。按一半是女性粗算,约200万苗族妇女都有盛装,且每件盛装上的‘蝴蝶妈妈’纹样,没有一个完全相同。”她认为,这充分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创造者的创造力与文化多样性,“这些文化精华,应该让孩子们知道”。

对于这本书,张晓松充满期待。她希望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通过《十万个为什么·贵州》认识贵州文化的独特与精彩:“让贵州人明白,日常吃的米粉、穿的蜡染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让外地读者看到,贵州不止有山水,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层面,张晓松强调,书中“苗族蜡染的蓝能否做环保染料”“侗族大歌能否融入现代音乐”等开放性问题,都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就是想引导孩子从本土文化出发,敢提问、爱探索,为青少年教育探索新方向。”

“贵州的多彩,不是‘标签’,是每一代贵州人用生活、用信仰、用智慧,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张晓松借用书中的话表示,《十万个为什么·贵州》不仅是有趣的读物和问答知识,更是一份邀请,“希望大家带着更多‘为什么’的思考走进贵州,把贵州的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

记者:杨婧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