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映名胜:鹳雀楼到玉门关,藏多少盛唐千古绝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0:19 1

摘要:说实话,王之涣这人挺有意思,传世的诗作就六首,数量少得可怜。但架不住两首诗质量顶流,一首《登鹤雀楼》,一首《凉州词》,直接让他在唐代诗坛站稳了脚跟。

说实话,王之涣这人挺有意思,传世的诗作就六首,数量少得可怜。但架不住两首诗质量顶流,一首《登鹤雀楼》,一首《凉州词》,直接让他在唐代诗坛站稳了脚跟。

更厉害的是,《登鹤雀楼》还把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给带火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现在谁提鹳雀楼不得念叨念叨?

本来想只细聊王之涣和鹳雀楼,但后来发现,唐代诗人跟名胜的故事哪止这一个?好多诗人都爱把各地名胜写进诗里,这些诗还成了历史名胜文学里的经典。

比如李白,写《赠汪伦》提了安徽太平湖的桃花潭,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又说到浙江新昌、天台的风景,连路过白帝城都要写首《早发白帝城》。

崔颢更绝,一首《黄鹤楼》把武汉黄鹤楼写得家喻户晓,后来黄鹤楼历代毁了又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5年重建的,楼里还有“崔颢题诗图”的壁画,专门还原他写诗的场景。

还有杜甫,写《蜀相》怀念诸葛亮,四川成都武侯祠就跟着有了文化分量;他住过的杜甫草堂,也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了后人凭吊的地方。

张继更不用提,《枫桥夜泊》里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让江苏苏州的寒山寺成了文人爱去的地方,现在寺里还放着张继诗碑的复刻版,原碑早就毁在战乱里了。

老实讲,这些诗和名胜就是互相成就,诗让名胜有了文化味儿,名胜又让诗有了具体的画面感。

除了这些山水古迹,唐代还有一类诗特爱写边塞的名胜,就是边塞军旅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提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军行》里又写“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里的顶流,读着就有那种雄奇豪迈的劲儿,意境特别开阔。

你知道玉门关是啥来头不?

它是西汉武帝时期建的,故址就在现在甘肃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城。

以前它和西南边的阳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军事和交通地位特别重要。

现在不一样了,这俩地方都成了历史人文景点,玉门关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的关联遗址。

我去过一次,站在遗址上,看着周围的戈壁,再想起“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子,一下子就明白诗人为啥爱写这地方了——那场景太有冲击力了。

说实话,边塞诗里的这些名胜,比如玉门关、阴山、雪山,不光是写风景。

它们更像唐代边疆的象征,诗人写这些地方,其实是在表达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对家国安宁的期盼。现在我们去这些地方旅游,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历史的痕迹,还有那种藏在诗里的家国情怀。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啥唐代写边塞名胜的诗,大多是七绝?我一开始也搞不清,后来查了些资料才明白,这里面还真有规律。

第一点,七绝篇幅短,字数少,特别适合行军的时候写。你想啊,将士们在马背上,没法随时拿纸笔,七绝不用费太多劲就能在脑子里构思,还能反复琢磨字句。

王昌龄以前就当过兵,他的《从军行》相传就是在马背上写的。而且唐代边塞条件苦,笔墨不好带,短诗记起来方便,还能互相传唱,传播起来也快。

反观七律,得讲究对仗,来回绕,气势容易散;古体诗虽然自由,但篇幅长,画面也多,记起来费劲,自然不如七绝受欢迎。

第二点,七绝切入主题快,能一下子把宏大的意境写出来。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开头就把明月和关隘两个关键意象摆出来,直接跨越时空,14个字就写出了边塞的历史厚重感。

要是换成古体诗,可能得用好多句子铺垫场景,反而抓不住重点。边塞名胜的魅力就在于“壮阔”,七绝用最少的字把这种壮阔写出来,读者一下子就能get到。

第三点,这跟唐代的大环境也有关系。盛唐的时候,国力强,疆域广,不管是诗人还是军人,都有一种自豪感。那时候写诗,不用搞太多复杂的用典,也不用写得晦涩难懂,怎么自然怎么来。

这种自信放到边塞诗里,就成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后来到了宋朝、清朝,也有边塞诗,但气势差远了——宋朝老受边患困扰,诗里多是悲怆感;清朝疆域虽大,但那种盛唐的自信劲儿没了。

如此看来,七绝能成为边塞名胜诗的主流,不光是体裁的原因,更是时代给的底气。

总的来说,唐诗和唐代名胜就是一对“黄金搭档”。诗让名胜有了灵魂,名胜让诗有了根基。

现在我们再读这些诗,去这些地方,能感受到的不只是文字的美,还有盛唐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能流传这么久,我觉得,正是因为诗里藏着真实的历史,藏着古人的情感,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来源:红木手艺人阿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