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在9月22日发布了公告,表示10月4日将启动投票,有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官房长官林芳正、原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鹰之、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等五人宣布参选。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在9月22日发布了公告,表示10月4日将启动投票,有自民党前干事长茂木敏充、官房长官林芳正、原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鹰之、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等五人宣布参选。
目前支持率靠前的两人是小泉进次郎和高市早苗,二人均未获得明显领先优势,因此尚有悬念。
但不管谁当选,日本都将在五年内迎来第四位首相,“后安倍时代”的混乱仍未平息。
2012年末,安倍宣布复出竞选自民党总裁后不久,日本某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耐人寻味的纪录片,追踪了安倍如何在2007年辞职后潜心休养、力图东山再起的过程。
据片中介绍,安倍曾定期前往一座名叫全生庵的寺院练习禅坐,思考之余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从政以来的反思、教训与心得。
作为日本战后最年轻也是任期最长的首相,安倍2006年首次就任首相时只有52岁,次年因参议院选举失败辞职下台。
2012年末,他强势复出,担任首相直至2020年9月,原本想蛰伏一段时间观察政治风向,怎料意外遭枪击身亡。
安倍第二次担任首相的八年间,恰逢中美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考虑到其之后的菅义伟、岸田文雄、石破茂任期都不算长,政治影响力也无法匹及安倍,因此日本新时期外交大政方针事实上就是安倍悄然制定的,在自民党内形成共识并延续至今。
首相安倍与特命担当大臣石破茂,2014年。自民党高层是一种派系妥协共治的政治生态。
日本是对美国研究最深入、客观的国家之一。
与存在竞争关系的中美不同,日本某种意义上算是美国的“从属国”,相当于把一半身家性命押给了对方,因此不可不谨慎。
尽管没有那样明显,但在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期间(2012至2020年),日本其实已经表现出一定的试图挣脱美国束缚的倾向。
比如:在2013年围绕叙利亚局势的提案中与中国一起支持俄罗斯方案(而非美国方案),2014年安倍成为唯一一个出席索契冬奥会的G7领导人,在2017年联合国关于将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中投下反对票等。
不过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开始收紧控制日本的缰绳。
2016年11月17日,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一周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赴纽约特朗普大厦与特朗普举行了90分钟的会谈,这是特朗普当选后首次面对面会见他国领导人。
安倍晋三称会谈非常坦率、气氛热烈,还表示对特朗普抱有极大信心,相信双方能建立互相信任关系。
安倍此行是有深刻背景的——2016年特朗普意外当选时,日本国内弥漫着忧心和焦虑的情绪。
竞选期间,特朗普指责“日本搭美国的安全便车”,谴责日本操控汇率,称日本和中国、墨西哥都是“使我们的贸易受到冲击”的国家,这种情况下,安倍第一时间采取了低姿态、主动出击的外交策略,最大限度博取特朗普的好感,并为日本争取政策空间。
之后的特朗普访日期间,安倍投其所好全程陪着打高尔夫,一次爬坡时,安倍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起身后又立即去追赶特朗普,后者则用揶揄的语气称“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比任何专业体操员还要精彩的动作”。
当时有日本媒体蹭首相摔倒的热点,一名记者采访安倍时打趣道:“没想到我们首相的身段还挺灵活……”
怎料安倍十分严肃的接过话:“治理大国外交身段不灵活怎么能行?”
这段对话也成为安倍时期日本外交的经典对白。
安倍是一个很强势、对内很有掌控力的首相,应对外交冲击时回旋余地更大。
随着安倍卸任以及拜登成功塑造起“阵营对抗”的叙事,到菅义伟时期(2020至2021年)和岸田时期(2021至2024年),日本随即陷入完全扈从美国的轨道。
以阴谋论的视角看,拜登之所以强化“阵营对抗”,一定程度上也是发现盟友们有脱离华盛顿追求自主性的倾向,所以软硬兼施,并借用外部威胁使其“归队”。
换个角度思维,拜登模式对于日本等美国盟友来说其实是很熟悉的,毕竟冷战几十年间它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政治学者张望引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2021年菅义伟担任首相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日美首脑会晤时隔五十二年重提“台海安全问题”。
此事引发中方高度不满,但根据《日经新闻》“真相深层”栏目披露,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2021年4月16日,拜登即将在白宫迎接他就任总统以来首位访美的外国领导人——日本首相菅义伟,首脑会谈之前,美方派遣了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民主党的中国政策权威)访问东京,要求日本和美国合作,强化对中威慑。
大背景想必读者朋友们都能猜到,同年3月份中美在安克雷奇针锋相对,事后布林肯去欧洲修复关系,坎贝尔则到了日本。
根据《日经新闻》的讲法,坎贝尔在东京向日本官员施压,要求日方制定类似美国《台湾关系法》的法案。
可熟悉中国核心底线的日本显然难以满足美方要求,为了防止拜登在日美首脑会谈时向菅义伟发难,同时也为了避免让华盛顿怀疑东京正在向北京过分靠近,日方遂提出在首脑联合声明中加入“关注台海安全”这一妥协方案。
这是自1969年尼克松与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会晤以来,美日领导人首次在联合声明中提到台湾。
当选首相的石破茂神情严肃,辞职首相岸田文雄则被媒体抓拍到在投票现场轻松微笑,2024年11月。
2024年10月,岸田内阁集体请辞后,日本政局进入动荡期,而之所以在这个节点换首相,外界普遍猜测是为了匹配美国大选的结果。
简单来说,如果继承拜登路线的哈里斯胜选,日本就选一个跟岸田路线差不多的人出来继承;如果风格变幻莫测的特朗普当选,日本就选一位新首相出来,以卸掉前任包袱的轻松姿态予以应对。
在日本战略界看来,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是超级大国自身的国力,冷战后世界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以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支撑的国际体系,当这种实力发生松动时,国际体系大厦自然而然将产生震动。
具体到当下,自民党精英们形成了这样几点根本性的判断与应对策略:
1、尽管美国实力出现下降,但中美实力消长尚未到达转折点,且中美未排除一战的可能性;
2、由于日美同盟的现实状况,日本不具备战略性调整对美、对华关系的条件,应对中国只能以“制衡”策略为基础;
3、在制衡的基础上保留部分对冲空间,防止美国战略收缩或中美在亚太实现妥协共存。
部署在日本横须贺军港里的乔治·华盛顿号超级航母。
放眼亚太地区,实力层面“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对美国霸权的认可度/捍卫决心同样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
从逻辑上讲,只有当东南亚国家愿意追随中国时,韩国才有可能选择在中美之间对冲;当韩国决定追随中国时,日本才有可能选择对冲。
考虑到地理因素,在日本决定对冲的那一刻,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将完全倒向中国,新秩序形成。
这期间,假如台海始终没有爆发危机,那么新秩序形成的那一刻台湾也将瓜熟蒂落;如果爆发,则视胜负情况而定——中国取胜会加速东南亚、韩、日的政策转变。
来源:江宁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