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委员会的联合通报指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9月23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委员会的联合通报指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记者多次尝试拨打绿捷官方公开电话,欲就此事采访“虾仁炒蛋发臭”“餐标缩水”等核心争议及整改措施,但电话始终未能接通。截至发稿,绿捷除了一则不足50字的声明外,未对核心争议作出详细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海官方通报“多校午餐发臭事件”的前几天,涉事企业刚刚中标了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的食堂餐饮服务项目。仅在今年8月,它就拿下了上海20多家中小学的食堂餐饮服务项目。
9月26日,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已与招标代理公司等各方沟通。
背后浮现新希望身影
企查查显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法定代表人为葛均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表面上是独立的团餐企业。但深入探究其股权结构,会发现其唯一股东是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而这家香港公司的三位董事张天笠、王航、陈云仪均来自厚生投资。
厚生投资由新希望前副董事长王航在2010年组建,初创团队几乎清一色来自新希望系。王航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而刘永好是厚生投资的基石投资人。这种离岸架构极大提高了穿透难度,使真正的决策者和受益人隐身幕后。
同时,绿捷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目前仍在新希望旗下多家公司任职。总经理葛均锋参股的企业中,新希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最大股东,这种人事交错进一步巩固了新希望对绿捷的实际控制。
2018年9月,澳大利亚牛肉加工商Kilcoy Global Foods通过旗下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以1.7亿美元收购了上海绿捷。Kilcoy的招股书显示,其最大股东为Ananta信托,持股45.44%,而厚生投资持股38.95%。而Ananta信托的委托代表正是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永好之女刘畅。
这种复杂架构带来的客观效果是追溯困难、责任切割、监管规避。当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追责。
单月中标20多所学校
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年规模仅15亿元,对年营收千亿级的新希望来说看似微不足道,但细究其财务逻辑,却是一门高回报的现金流业务。
绿捷日供餐超50万份,凭借校园餐食稳定的预付费模式,形成了可观的现金流池,这些资金仅靠理财就可拥有客观的收益。同时,校园餐的预付费模式没有应收账款风险,现金流稳定,相比之下,新希望传统的饲料和养猪业务资金占用巨大。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新希望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超百亿元,其中,2023年新希望养猪业务巨亏,股价大跌,传统主业面临困境。新希望虽然在2024年和2025年初实现扭亏,但盈利规模微薄,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在此背景下,校餐业务的稳定现金流显得尤为珍贵。
同时,校餐业务的利润也很可观。Kilcoy的招股书显示,绿捷2017年校园膳食收入达8400万美元,毛利率高达24.4%,净利润率更是达到了15.7%。而当时绿捷公办小学的学生餐价格仅为每人每餐10元,现已涨至18元,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此外,校园配餐还为新希望提供了稳定的产品消化渠道,形成闭环。
在这一背景下,绿捷成了新希望转型的重要棋子。仅今年8月,绿捷就中标了20多所学校的供餐合同。这一扩张速度甚至超过了2018年的高峰期,当时为冲击Kilcoy的港股IPO,绿捷中标26个项目。
资本扩张与食品安全如何平衡
绿捷事件暴露了资本过度集中带来的监管难题。当一家企业通过复杂资本网络掌控了上海近三分之一学生的午餐供应时,如何确保其不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成为紧迫问题。
随着事件发酵,绿捷与检测机构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关联关系尤为引人关注。天眼查显示,品测与上海绿捷共用一个企业邮箱,且品测2016年企业年报中使用的电话与目前上海绿捷的座机号码相同。更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7月,绿捷曾短暂成为品测的唯一股东,但一个月后就火速退出。
此次“虾仁炒蛋”风波中,绿捷的应对方式进一步凸显了监管缺失。9月15日事发后,绿捷仅轻描淡写地称“虾仁有细沙”,直到9月23日才在舆论压力下发布了一则48字的致歉声明。声明未回应核心争议,也没有提出具体整改措施,被公众批评为“敷衍至极,毫无诚意”。
同时,记者发现同日的招投标信息显示,绿捷公司成功中标上海市西南位育附属实验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项目,服务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记者尝试联系该学校工作人员及招采代理单位上海仲易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电话均无人接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并非绿捷第一次引发质疑。此前有媒体报道,有家长反映绿捷的餐食中油炸食品过多,食材不够新鲜,甚至有“僵尸肉”“僵尸菜”的嫌疑。更严重的是,有孩子在餐食中吃出过钢丝球碎屑、塑料残片、小石子等异物。
在食品安全引发质疑的同时,绿捷的诉讼纠纷也不少。截至9月25日,企查查显示绿捷有27份被司法诉讼,案由多为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劳动合同纠纷以及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
截至记者发稿,上海绿捷14项资质证书中有12项处于暂停状态,仅剩排污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目前,上海市属国企已临时接管绿捷运行。
来源:第一风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