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一家人” ——新时代内蒙古城市民族工作实践和成果综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14:49 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作为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重要举措,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以城乡为重要载体,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主要抓手,推动新时

编前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作为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重要举措,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和人口流动趋势,以城乡为重要载体,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主要抓手,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模范自治区的积极贡献。

坚持党建引领,让“一家人”根基更有深度

自治区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各级党委(党组)带头抓好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政策举措,示范带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扎实开展。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举办的“守望相助、互嵌发展”邻里节暨第一届民族融合家庭共铸大会,挖掘20户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建设、抗击灾害、守边固边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民族融合家庭,展现各族群众在海拉尔大地守望相助、互嵌发展的精神风貌。(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市民委提供)

一是政策法规保障到位。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依法加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出台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28条举措,高位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工作主线深化职能职责,赋能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总体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按照“一县一策”建设方案,不断提升城镇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承载能力。完善创新“两个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合力贯彻工作主线、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扎实开展的协作格局。二是工作举措精准实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涌现出“赤峰市松山区临潢家园社区”等一大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深化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培树“乌海市乌达区永昌佳苑社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正阳街道开发区社区”等“标杆式” 互嵌式社区2800余个。开展“融在北疆”品牌建设行动,以“三项计划”典型示范项目培育、“六个一百”优秀范例打造为抓手,构建各民族互嵌共融的社会环境。三是基层组织落实有力。实施社区书记提升城市民族工作能力建设行动,开展“社区书记说给社区书记听”经验交流、“互嵌式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等。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石榴籽服务驿站”“石榴籽志愿队伍”等载体2057个,发挥党员密切联系各族群众先锋模范作用,精细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四是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支持民族工作的有效途径,如:兴安盟四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推动开展“五个一”群众活动8136场次;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充分发挥“五社六站”社会组织优势,为社区“一老一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提供精准化服务;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打造“社区蜂巢”吸引35家社会组织进入蜂巢,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公益服务。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三顺店社区打造的“社区蜂巢”,吸引35家社会组织进入蜂巢,为社区5000余名各族群众提供公益服务。(图片来源:呼市民委提供)

促进充分就业,让“一家人”的温暖更有力度

把促进各族群众就业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搭建广阔就业平台、增强各族群众就业能力,引导各族群众更安心地留在城市、融入城市、建设城市。

2025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协办的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暨“北疆家服”从业人员示范培训班开班,为进京务工的各族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就业技能。(图片来源:内蒙古就业公众号)

一是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汇聚促就业合力。全面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充分就业。如:包头市在商圈、高校、社区精心组织开展“小而美”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流程公共就业服务;赤峰市推行校企“订单式培养”“新型学徒制”,促进各族青年就业;鄂尔多斯市建设30个暖城就业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业帮扶。二是深化京蒙协作内涵,搭建促就业平台。聚焦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岗位推荐、供需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2021年以来,京蒙协作帮助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0.61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9万余个,举办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班800多期,培育打造了“北疆家服”“兴安家政”等一大批具有民族团结进步内涵的劳务品牌。三是拓展灵活便捷渠道,提升促就业质效。全面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优化升级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96个,建成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53家。充分发挥城市的平台作用,以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现代转化促进就业,如: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培育“金石交”少数民族手工业融创品牌,形成“金石交”融创商业街区,带动各族群众就业500余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积极发展非遗“太阳花”手工制作工艺,培育社区手工坊、园区工作室、非遗体验馆等载体,带动4800余人灵活就业。积极开发“帮扶车间”“共富工坊”等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进城农牧民就业的载体平台,如:赤峰市敖汉旗北城新区社区建成各民族同心扶贫车间——“鸣扬饺子厂”手工水饺车间,带动社区150余群众就业,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打造的西苑社区“暖心共富工坊”等共富载体带动1000余人就业。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西苑社区打造的“暖心共富工坊”,为进城生活的转移农牧民提供了灵活、便捷、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图片来源:鄂尔多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众号)

完善保障体系,让“一家人”的关怀更有广度

坚持公平性、普惠性、便捷性原则,推动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服务机制,让各族群众在城市充分感受“一家人”的温暖关怀。

“内蒙古政务服务网”打造“蒙速办集成服务专区”,整合“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代办、免证办”五大便民政务服务,让各族群众享受更加便捷、贴心的政务服务体验。(图片来源:蒙速办公众号)

一是推进服务窗口集成化建设。积极推动政务服务集成化办理、“一站式”办成。线上推出内蒙古政务服务网“蒙速办集成服务专区”,融合“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代办、免证办”五大便民政务服务,线下在各政务服务中心推行集成化改革,围绕办事流程集成、办理方式集成、部门协同集成要求,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办事便捷度。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市场、住建、发改等17个部门的381个事项推进集成服务,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各族群众。二是推进社会保障公平性建设。积极推进常住地不断推进城市常住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出台实施自治区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条例,为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提供法治保障。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联合推行政务事项“四城通办”;巴彦淖尔市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相关工作方案,推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样受教育待遇;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等。三是推进立体化社区保障网络建设。全区103个旗县(市、区)所属社区全部推行信访代办制,面向各族居民积极开展定点接访、主动家访、定期回访活动,收集民情民意、解决各族群众的实际困难问题,如:兴安盟社区党员干部每周定期走访社区居民,做到“未诉先办、接诉即办”,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信访队伍解决实际问题。深化社区协商议事机制,邀请各族居民、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其中,深耕各族居民共同议事圈、共同活动圈、共同服务圈,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积极开展“党建引领、协同治理”社区联席会议活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鼓励支持社区与包联单位、共建单位探索“社区合伙人”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通过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商户居民等多元主体力量,构建起“多元主体共联、多元平台共建、多元服务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图片来源“锡林浩特社会工作公众号”)

注重文化浸润,让“一家人”的信念更有厚度

各地区把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互鉴交流、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为做好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深做实。

通辽市霍林郭勒市举办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文艺汇演暨主题宣传活动,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华美乐章。(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提供)

一是抓好宣教载体建设。依托博物馆、展览馆等建成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429个,如: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多种手段讲好城市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依托“两月一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等载体,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进社区、企业等活动5.4万场次。深化“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网络信息2万余篇,着力建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注重中华文化日常浸润。建成蕴含中华文化符号的广场公园469个,如: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以主题雕塑、景观小品、宣教长廊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深刻内涵,包头市打造“石榴花开”园区以生动鲜活的“国家的孩子”故事、饱含深情的展陈内容、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等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嵌入各族群众生活。各地加强中华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建设,建成了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包头金街、乌兰察布之夜、巴彦淖尔市黄河湾步行街等中华文化街区近百个。推动“非遗”进社区,以“非遗工作室”“非遗手工坊”等形式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如:乌海市新和社区打造集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一体发展的非遗小镇,引导各族群众在文化自信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强化推普工作。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针对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农牧民等人群对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企业、学校等阵地作用,搭建灵活多样的普通话培训和教学平台。如: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组织的“同心荟聚”文化艺术书法夜校,免费向有需求的各族群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30余期。全面加强各族青少年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童语同音”计划,开设校园广播《石榴籽育人课堂》、“银铃”幼儿广播站、“心里有话对党说”幼儿广播站等,开展中华经典诵写大赛、规范汉字听写大赛、红领巾讲解员大赛等活动,在社会各方面形成推广普通话的强大合力。

兴安盟科右中旗在各族师生中间常态化开展规范字听写大赛、教师粉笔字展示、学生书法大赛系列活动,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片来源:科右中旗民委公众号)

强化基层治理,让”一家人”的融合更有强度

各地积极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推动将民族事务治理高效融入基层治理。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在社区推行“红石榴调解室”做法,邀请老党员、老干部、业委会、网格员、法律顾问等作为特邀调解员入驻,通过召开“红石榴议事会”,以形式简单、随用随搭的“家门口议事”方式,为各族群众办好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图片来源:临河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公众号)

一是数字化赋能,治理更智能。各地区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智能推送、宣传教育等功能实现“一网全覆盖”,以数智化织密基层治理“智慧网”,赋能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如:鄂尔多斯市创新推出“根数据库”和“一表通”数字平台,研发“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提升各级政府为各族群众办实事的效率,各族群众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解答问题、咨询政策、寻找岗位、提出建议等,在城市里尽享数智化生活。二是联动化赋能,治理更高效。以社区为阵地,积极整合各部门、各领域资源,邀请各族居民代表、辖区单位、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等召开联席会,为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建言献策、凝聚合力。如:乌海市深入开展“和美乌海新故乡”服务各族群众品牌,人社、民族、民政、工商等部门联合发力,服务各族群众1000场次以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推出“党建引领跨部门联调模式”,全力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包头市青山区依托综合治理中心,整合16家单位构建“1+N”调解体系,高效解决影响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矛盾纠纷。三是亲民化赋能,治理更灵活。组建各族群众信得过的社区志愿团队,以唠家常、拉拉话、谈谈心等接地气的方式,为基层治理提供更加灵活的渠道。如:呼和浩特市的“荷香唠嗑队”、呼伦贝尔市的“一杯奶茶暖人心”驿站、乌海市的“老奶奶帮帮团”等260余个社区亲民治理品牌,让各族群众在城市里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打造“荷香唠嗑队”“好邻居议事厅”等基层民族事务治理平台,实现“大事小情”入账处置,探索出了“了解需求、跟进落实、反馈结果、成效追踪”基层民族事务治理的有效路径。(图片来源:呼市民委提供)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进一步围绕工作主线、突出“融”的导向,聚焦促进各民族在城市中空间互嵌、文化互鉴、经济互益、社会互助、心理互通,全力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初审:吴晓冬

复审:李日树

终审:云冰

复核:李志友

编辑制作: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