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与时光中耕耘记忆——评李田清散文《我的菜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2:51 1

摘要:刊发于《黔东南日报》(2025年9月25日文艺副刊》的散文《我的菜园》,是资深媒体人、作家李田清先生退休后的一篇深情之作。这篇文章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超越了寻常的田园小品,完成了一次对个人生命史、父子亲情与时代变迁的温情回望与精神寻

在泥土与时光中耕耘记忆

——评李田清散文《我的菜园》

杨光明

刊发于《黔东南日报》(2025年9月25日文艺副刊》的散文《我的菜园》,是资深媒体人、作家李田清先生退休后的一篇深情之作。这篇文章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超越了寻常的田园小品,完成了一次对个人生命史、父子亲情与时代变迁的温情回望与精神寻根。

结构精巧:以“园”为轴,串连时空

文章的结构看似平实,实则匠心独运。作者以“当下”在黄昏菜园中的劳作为切入点,通过“一瞬间”的感受——泥土的气息——自然撬开了记忆的闸门。随后,文章在三个时间维度上自如穿梭:

近期过往:回顾去年退休后重返从江、重拾锄头的缘由。

中期变迁:追溯2014年调往凯里后菜园的荒芜,形成与今日重启的对比。

深远记忆:核心部分深情回忆父亲——一位传统农民与种菜能手——的人生故事,以及自己从童年到成年与父亲在菜园中度过的时光。

这种结构如同 concentric circles“同心圆”,以“我”当下的劳作“圆心”为核心,涟漪般一圈圈荡开,触及人生的各个阶段,最终所有线索又收束于“当下”的月光菜畦之中。菜园,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物理空间轴线和情感逻辑轴线,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形散而神聚。

语言质朴:白描之中见真味

李田清先生的文字洗尽铅华,摒弃了华丽的辞藻,多用白描手法,于平淡中见深情,于细节中显功力。

· 感官的真切:“泥土还是老样子,踩上去松松软软,能闻着一股潮乎乎的土腥气。”——触觉与嗅觉的结合,瞬间将读者带入场景。

· 动作的实感:“拍碎最后一捧泥土”、“额头满是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啪嗒’滴在泥土里”——简洁有力的动词和象声词,让劳作场景极具画面感和生命力。

· 情感的含蓄:全文没有直抒胸臆的煽情,情感都蕴含在行动和细节里。父亲去世后,“我就接着种他留下的菜园”,一句话,承载了无尽的思念与传承的决心。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主题深刻:超越田园的多重意蕴

《我的菜园》远不止是一篇歌颂田园生活的闲适小品,它挖掘出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主题:

亲情的传承与对话:这是文章最动人的内核。菜园是“我和父亲之间的约定”。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泥土要挖深些”的技艺,更是面对生活的坚韧、勤劳和对土地的敬畏。作者在菜园中的每一次弯腰,都是一次与父亲跨越时空的对话,菜园因而成为了一座亲情的纪念馆和精神的道场。

个人与时代的交织:文章巧妙地将个人命运嵌入时代背景。父亲“悄悄在山上开垦”以应对“割尾巴”的岁月,用卖菜的收入支撑子女学费的艰辛,以及“我”因工作调动而与菜园分离的现代职场人的常态,都是大时代在个体身上投下的缩影。这使得文章具有了超越个人的历史感。

现代人的精神归乡:对于一位从县城到州府、在繁忙工作中度过职业生涯的退休干部而言,菜园代表着一种“回归”。它不仅是地理上的从江,更是精神上的“原乡”。在这里,他可以摆脱城市快节奏的束缚,重新找到“浑身都舒爽”的生命节奏和“日子过得踏实又自在”的内心安宁。这回应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命题。

劳动的价值与生命哲学:文章歌颂了劳动本身带来的纯粹快乐——“心里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痛快”。种菜不仅是为了收获,其过程本身就是对身心的滋养(“身体一直挺好,想来都是这菜地的功劳”),更是一种“四季轮回,枯了又荣”的生命哲学的实践。

作者背景与文本的互文性

了解李田清先生的背景——一位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和深厚文化素养的资深媒体人——能让我们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作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文学功底在文章中自然流露。而他的职业生涯,从乡镇党委书记到媒体副总编,使其观察视角既接地气,又具宏观视野。因此,《我的菜园》中的“我”既是具体的个人,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代从乡土中走出、最终在精神上寻求回归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的菜园》是一篇成熟、醇厚的散文佳作。它以其真诚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内涵,成功地将一方小小的菜园,耕耘成了承载家族记忆、个人情感与时代印记的广阔天地。它告诉我们,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土地和最本真的生活之中。这篇文章不仅是李田清先生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一枚甜美果实,也是当下报纸文艺副刊中一篇难得的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诚意之作。

来源:贵州杨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