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中国文化,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儒释道法、二十四史、孔孟朱子、宗法礼教。然而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框架解释,只能看到一个显性中国,实则在表面的光鲜之下,中国还有一个隐性社会......
提到中国文化,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儒释道法、二十四史、孔孟朱子、宗法礼教。然而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框架解释,只能看到一个显性中国,实则在表面的光鲜之下,中国还有一个隐性社会......
游民——王朝“繁荣”的牺牲品
历史学家王学泰发现,在“儒家文化”的主流叙事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中国:历朝历代,在庙堂和学堂之外,在荒野乡村,在城市里的穷街陋巷,始终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游民。
游民是过剩的劳动阶级,没有劳动地位,或仅仅做不正规的劳动,其成分包括有兵、地痞、流氓、盗贼、乞丐等。他们是宋代城市经济兴起、土地兼并严重后被迫与土地分离,失去宗法约束的无业游民。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四大特征:
⚫强烈的反社会性;
⚫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进击精神;
⚫注重拉帮结派,注重团体利益,不重是非;
⚫自我约束、文明规范以及社会生活必需的文饰,统统消失。
▋所谓农民起义,其实都是游民起义
随着研究的展开,王学泰发现:游民现象和游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历史的导演者,也是他在监狱中所见到的那些坏人身上都具备的“文化特质”。
他们有时与过剩的知识阶级中的一部分结合,对抗贵族阶级,在中国社会中力量强大。秦始皇以后,二十余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
明末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事实上,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领袖,往往都是游民出身,甚至很多“帝王”都是从游民而来,比如朱元璋、刘邦、后梁太祖朱温、后周太祖郭威、前蜀高祖王建、南朝宋武帝刘裕等。
因此出身游民的朱元璋十分畏惧无业游民。他最明白“游民”究竟蕴含着多大的力量——
⚫他们没有固定职业,要么迫于生计出卖劳动力,要么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也因为身处底层,对成功与改变命运最为渴望,往往最具赌徒心态。
⚫他们没有稳定居所,往往为生计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甚至落草为寇,却因此变得消息灵通、见多识广。
⚫他们没有多少私产,所谓“无私也就无畏”,因此,他们常常“胆大妄为”,为改变现有秩序,甚至取而代之,往往会主张天下“公有”,无论在哪个王朝,“游民”都是对现有秩序威胁最大的一支力量。
由于太过担心,因而严加控制,将他们“不与齐民列”,归为“破落户”,《大诰》里更是明明白白地写着“逸夫处死”。
为了尽可能减少游民,朱元璋规定:百姓都要就业,外出要知道本人下落,到哪里去,去做什么;人们互相监督,若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邻居不告发的,一律充军。此外还规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业,不许远游。
▋我们仍然活在游民文化中
王学泰还发现:“游民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发展,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每个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有点“游民意识”。
这种意识千百年来从未绝迹,它的典型特征是:对自己的未来不相信,对原则不相信,只相信得到手的利益。为了利益能及时到手,只愿意追求短浅的目标;为了短浅的目标能快速实现,往往采取简单而极端的手段。
这种意识的产生和传播,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缘由。但“游民文化”的泛滥,却成为社会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各种诈骗横行,是典型的游民意识的影响,诈骗“无本万利”,来钱最快,最能实现“快速翻身”;
⚫充斥在各个行业的造假现象,同样与游民意识紧密相关,造假难以长期发展,但却能带来短期的“繁荣”;
⚫甚至官员贪污腐败,某种程度上也与游民意识有关,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走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游民意识所形成的文化,就是把一切都工具化,为了自己的利益,其他一切人、事、物,都不过是实现自己目标的垫脚石。
古代皇权专制社会为这种文化提供了优良土壤:统治者以暴力压迫民众,控制社会,从民众那里予取予夺。
王学泰先生强调,如果统治者自己工具化了,要求普通民众不工具化,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受游民文化影响越深的人,越容易变成像《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一样的人,为破坏规则、践踏道德找到“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之类的正当性,做起坏事来不仅没有底线,甚至连负罪感都没有。
这种文化推广至整个社会以及朝代更迭,正是中国历史治乱循环,很难走出历史三峡的文化根源。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