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侨民事务与反犹太主义部于今年三月启动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重新注册程序,针对所有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开展人道工作的组织。这项程序——尽管截止日期现已延至本年度末——表面上看似例行公事,实则对数十个国际援助组织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团体中,许多已在以色列占领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2025年3月16日,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市,巴勒斯坦民众在世界中央厨房的分发点排队领取餐食。(阿贝德·拉希姆·哈提卜/Flash90)
以色列侨民事务与反犹太主义部于今年三月启动了一项为期六个月的重新注册程序,针对所有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开展人道工作的组织。这项程序——尽管截止日期现已延至本年度末——表面上看似例行公事,实则对数十个国际援助组织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团体中,许多已在以色列占领下深耕数十年,致力于改善巴勒斯坦民众的生活条件。
作为重新注册的先决条件,以色列政府要求这些组织提交包括巴勒斯坦员工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名单。任何被认定从事“否定以色列合法性活动”的组织,或是被发现雇佣了过去七年内曾公开呼吁抵制以色列的人员,都可能失去在被占领土开展工作的授权。新规定甚至暗示,一旦有员工被跨部门委员会标记,相关组织必须立即解雇此人,才能保住自身的运营许可。
援助组织深知,向以色列提交巴勒斯坦雇员名单,可能使他们面临更严密的监控、压力和报复风险,尤其在加沙地带。然而,若他们选择拒绝提交、保护员工隐私与安全,则又可能危及自身继续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众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正加剧着人道主义界内部原有的裂痕,这与以色列长期奉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完全吻合,令援助组织对未来的工作前景深感忧虑。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以色列表面上似乎希望维持部分人道组织在加沙的存在以获取国际合法性,但重新注册程序的真实目的在于驱逐多数援助团体,并将残余组织纳入“加沙人道基金”(GHF)体系。该基金自今年五月起几乎垄断了加沙地带的援助分配,其破坏性后果已然显现。外界认为,以色列此举旨在加速瓦解加沙地区基于需求的援助模式,以一种将援助流向工具化的新机制取而代之,使其服务于政府更广泛的种族清洗议程。
实地状况充分印证了这种动态。加沙地带目前仅存四个运作中的GHF援助分发点,且没有一处位于以色列正大规模强制驱逐人口的北部地区。这鲜明地凸显了GHF机制作为人口工程工具的本质。同样,尽管以色列上个月最终同意向加沙运入少量帐篷,但这些物资只被允许通过南部的凯雷姆沙洛姆(卡雷姆阿布萨莱姆)检查站入境,且仅供从北部加沙城逃离的民众使用。
2025年9月18日,以色列地面攻势启动之际,加沙地带中部,巴勒斯坦民众从加沙城向南逃离。(Doaa Albaz/Activestills)
一场消耗战式的公关战
以色列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限制国际人道组织在被占领土的活动。然而,其针对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及其75年来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急需援助的授权所发起的强化攻势,标志着这场冲突的重大升级。2024年1月,以色列指控该机构工作人员参与了“10月7日袭击事件”,导致多个捐助国暂停资金支持。九个月后,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将UNRWA定性为“恐怖组织”,并禁止其与以色列政府接触,此举实质上已使其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工作陷入瘫痪。
以色列正在运用这套新策略,其目标已不再仅仅是限制援助组织、防止它们揭露以色列的“国际法违规行为”,或是驱逐那些拒绝被收买的团体。它的目标是要彻底驱逐这些组织,而国际社会的持续漠视,无疑正在助长这一企图。从近东救济工程处开始,随后针对其他联合国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以色列正发动一场激烈的“去合法化”运动。它试图将这些组织描绘成“最好是无能,最坏是恐怖主义同谋”,除非它们屈从于以色列的“全球人道主义框架”计划。
在这场“叙事之战”中,以色列拥有两大显著优势:首先,其官方与非官方发言人坐拥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传播力和更优越的国际媒体关系,远胜联合国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言人。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更多平台以更大声量传播信息,而人道主义组织在这些舆论战场上几乎处于无人声援的境地。其次,以色列可以随意攻击并抹黑其对手,而援助组织因为需要依赖以色列的批准才能在加沙和西岸开展工作,它们对以色列的批评言论受到了诸多限制。
2025年3月,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援助物资后,双方的紧张关系急剧升级;五月,“全球人道主义基金”机制的启动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后,以色列持续施加压力,试图迫使国际非政府组织承认该基金为合法的“人道伙伴”。从本质上看,这场较量已演变成一场消耗战式的公关战。以色列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持久战迫使国际非政府组织屈服于GHF机制,而这些组织则坚信GHF机制只是临时措施,最终将会崩溃,恢复原有的援助体系。
2025年8月2日,加沙地带中部内扎里姆走廊,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从GHF援助分发点领取食品包和物资。(阿里·哈桑/Flash90)
数名因惧怕报复而要求匿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向以色列-巴勒斯坦媒体《+972杂志》坦言,尽管“加沙人道主义基金”饱受负面舆论诟病,他们仍认为自身在舆论战中节节败退。“我们未能有效反驳‘加沙人道主义基金’所创造的新论调,”其中一人解释道,“仿佛现实中的事实都不存在,所有人都只是在凭主观臆断发声。”
在这场“叙事之战”中,“加沙人道援助组织”竭力寻求各方支持。例如,它大肆宣传与备受质疑的美国传教组织“撒玛利亚救援会”的合作——该组织曾有散布反穆斯林言论的记录。该组织近期还声称获得了“200个非政府组织及宗教团体”的支持,却始终未透露具体的名单。
与此同时,违反“潜规则”的援助组织遭遇了严厉报复。非政府组织“拉赫玛”曾尝试与GHF进行有限合作:在获得向加沙运送4000份食品包的许可后,拉赫玛将援助物资移交给GHF(该组织自身无法运送)。据拉赫玛声称,“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非但没有按约定分发物资,反而散布其分发印有拉赫玛标识包裹的照片。这导致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怀疑拉赫玛违反了约定界限。拉赫玛公开抗议“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数周后,以色列就撤销了其开展人道主义工作的许可。
拉赫玛组织的意外“除名”,向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清晰地传递了以色列所允许和禁止的行动信号。针对个人的报复行动也接踵而至:联合国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负责人乔纳森·惠特尔,在公开指责以色列在加沙援助站点制造“杀人条件”后不久,便发现以色列拒绝续签他的签证,实质上迫使他离职。
孤立、清除、收编
经过九个月对加沙援助工作者的访谈,他们的言论转变已清晰可见。如果在早期,援助工作者对以色列军事协调局(COGAT)——这个负责协调加沙人道主义行动后勤的机构——所采取的差别对待尚有所顾忌,那么如今,这种待遇已经成为公开的议题。部分组织仍旧寄希望于通过与COGAT等以色列官员建立的私人关系,来维持在被占领土的运作。但另一些团体则认为,这种关系损害了人道工作的中立性,并导致了普遍的猜疑氛围。正如一名援助工作者所言:“那些越是配合的组织,获得的便利就越多。”
2025年6月26日,加沙城,巴勒斯坦民众领取国际组织运送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尤瑟夫·扎安翁/Activestills)
以色列已精通于逐步侵蚀人道主义准则的“艺术”:先是通过引发公众抗议的初步举措,随后再发起更广泛的攻势,使得批评者疲于应对,难以察觉。早在2021年,以色列就曾将六家知名的巴勒斯坦人权组织列为“恐怖组织”,而国际社会的反应甚微。加沙战争则为以色列将攻势扩展到国际援助组织提供了借口。
一位要求匿名的援助工作者告诉以色列-巴勒斯坦媒体《+972杂志》:“他们总会先放‘试探气球’,此前就出现过注销注册资格的试探性行动。2024年10月以色列禁止六家医疗非政府组织进入加沙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如今拉赫玛组织遭遇的,则是更大规模的试探,但我并未看到国际社会发出任何抗议。”
这位援助工作者继续指出:“他们对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复制到其他组织身上:剥夺合法性、注销注册、驱逐国际人员,并拒绝确保援助路线、办公场所和诊所免遭袭击——这本质上是剥夺了这些机构应有的保护。”他表示忧虑:“尤其令我忧虑的是,他们并未从小型组织着手,而是直接针对UNRWA。这不是偶然,它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必然会在其他领域引发连锁反应。”
国际非政府组织若不幸遭到注销注册,仍可向以色列法院申诉。但在目前的形势下,最高法院极不可能推翻以色列侨民事务与反犹太主义部的决定。
一位受访者认为,以色列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地全面禁止人道组织,更有可能暗中“逐个孤立消灭”。这位援助工作者补充说,最终幸存下来的组织,将被迫屈服于GHF计划的框架。
满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驶入加沙地带,此景摄于2025年9月4日以色列边境一侧。(约纳坦·辛德尔/Flash90)
另一名援助工作者解释说:“以色列从根本上就不欢迎国际组织——这就是这项政策的出发点。‘10月7日战争’爆发前便是如此,而现在他们找到了加速推进的契机。除了巴勒斯坦记者,人道主义工作者是唯一在实地记录、监督并揭露侵权行为的群体。我们戳穿了他们的谎言,而以色列再也不愿看到这种情况。”
不过,这位援助工作者承认,他们正陷入一场注定失败的斗争。“有时感觉我们(国际非政府组织)应该收拾行囊撤离了。我们未能以应有的方式拯救生命,未能履行保护巴勒斯坦人的承诺,甚至陷入了沉寂。我们无法履行人道主义使命,基本上已经越过了红线。如今,我们只能在以色列设立的难民营内开展工作;而在约旦河西岸,我们根本无法接触到最脆弱的群体。”
“我们面临的困境如此尖锐:如果我们无法履行保护使命,无法兑现承诺的‘本地化议程’——即赋权巴勒斯坦伙伴、与其共同倡导、确保其主导行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收拾行装离开。而如果选择留下,就必须以勇气和正直行事,而不是仅仅在日益缩小的空间里分发救济物资。”
人道主义者所面临的困境,其影响已远超加沙地区。当强权者无视、曲解甚至践踏国际秩序规则时,他们正在瓦解整个体系——这个以联合国为根基、立足国际法传统、并由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法院代表的国际司法体系。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加沙就是一根线头:一旦被抽动,整个国际体系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最终,摆在每一个留下或离开的人面前的,都是一个沉重的伦理拷问。这份困境并不在于是否能送出下一份食物包裹,而在于,当国际准则被强权一步步消解时,援助者们是否还能坚守中立的底线,是否还能为那些被驱逐、被噤声的巴勒斯坦人说出真相。这份沉默的代价,将由整个世界的良知来承担。毕竟,人道主义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物资的分发,更是对人类尊严的坚定守护。在人性的战场上,每一次妥协,都为未来的困境预埋了一颗石子。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也有自己的经历或思考,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李·莫德凯系希伯来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
利亚特·科兹玛系伊斯兰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兼任希伯来大学哈里·弗里登瓦尔德医学史讲席教授。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