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今天,焦虑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常客。心理学发现,那些容易陷入焦虑的人,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叫做“穷思竭虑”的思维陷阱。他们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过去的失误、担忧未来的变数、放大当下的不安,结果越想越慌,越慌越想,日子反而被过得颠三倒四。罗斯马林博士
在快节奏的今天,焦虑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常客。心理学发现,那些容易陷入焦虑的人,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叫做“穷思竭虑”的思维陷阱。他们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咀嚼过去的失误、担忧未来的变数、放大当下的不安,结果越想越慌,越慌越想,日子反而被过得颠三倒四。罗斯马林博士指出,焦虑并不是病,而是人面对不确定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关键不在于消灭它,而在于学会与它共处,并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焦虑的根源错综复杂。遗传因素占了三到四成,家族中若有焦虑倾向,后代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大脑中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前额叶调控失灵,加上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都会让情绪失去平衡。心理层面,童年时期缺乏安全感、父母过度干预或遭受创伤,都可能在心底埋下焦虑的种子。而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突如其来的失业、亲人离世等重大事件,则像是导火索,点燃了内心的不安。
托德总怕自己被淘汰,丽贝卡为家庭安稳夜不能寐,伊丽莎白退休后仍忧心社会动荡——他们都在为尚未发生的事耗尽心力。可研究显示,人们所担心的事情,90%根本不会出现,剩下的10%也往往在时间面前悄然化解。过度思考只会让人逃避行动,而逃避又加深无力感,形成恶性循环。东野圭吾说得对:“有些路,只有走过才知道对错。”真正的解药,是动起来。
改变从认知开始。接纳焦虑的存在,承认它的合理性,用“我正在经历焦虑”代替“我是个失败者”,就能打破灾难化思维。每天设定十分钟“焦虑时间”,集中思考后立刻转移注意力,不让思绪无限蔓延。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为考试而学,为风险而准备,为未知而规划。当你专注于解决问题,焦虑便失去了滋长的空间。
运动能提升脑内的GABA水平,冥想帮助回归当下,肌肉放松缓解身体紧绷。而袁淑秀提醒我们,焦虑往往出现在你有能力却未确定的时候,其实是大脑在提醒你潜力所在。通过自我对话:肯定自己、拆解恐惧、寻找方案,焦虑就能转变为驱动力。那些认真、负责、富有同理心的特质,正是焦虑者独有的光芒。
生活的容错率远比想象中高,关关难过关关过。与其困在思绪里消耗自己,不如迈出一步,见招拆招。前路漫长,但每一步都充满希望。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