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对话中,习惯性地附和,即便内心另有想法;在选择时,优先考虑别人的喜好,将自己的需求置于末位;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明明想拒绝,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好的”、“没问题”。
文|袁淑秀
你是否常常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在取悦他人?
在对话中,习惯性地附和,即便内心另有想法;在选择时,优先考虑别人的喜好,将自己的需求置于末位;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明明想拒绝,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好的”、“没问题”。
这种不自觉的讨好,如同一种无形的枷锁,让你在人际关系中疲于奔命,却鲜少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与亲近。
我们或许会将其归因于“善良”、“替人着想”,或是“不愿与人冲突”。
然而,今天我要告诉你,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驱动力——一种你可能从未清晰意识到,却在悄然支配你行为模式的“低价值感”。
这并非危言耸听,也绝非要给你贴上负面标签。
恰恰相反,理解这一点,是为了帮助我们从这种无益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活出更真实、更舒展的自我。
我觉得,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如同其内在世界的定海神针。
当这根神针稳固而坚实,我们便能从自身内部获得力量与肯定,无需过度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我们相信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被尊重,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义。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边界,既能给予,也能接受,关系是平等的、流动的。
然而,当这根“定海神针”摇摇欲坠,甚至缺失时,我们便会陷入一种持续的内在不安全感。
我们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足够好”,不相信自己仅仅因为是“自己”就值得被善待。
于是,我们便会不自觉地向外寻求认可,试图通过满足他人的期待、避免他人的不悦,来换取一点点虚幻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讨好,便成了我们在这种低价值感驱动下,习得的一种生存策略。
这种讨好,往往并非刻意的算计,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自动化了的反应。
它可能源于早年经历中,我们发现只有通过顺从、乖巧、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关注、赞扬,或者避免惩罚、被抛弃的恐惧。
久而久之,这种“有条件的爱”便内化成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对别人有用”、“让别人满意”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每一次讨好的行为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这样的潜台词:“如果我不这样做,我们会不会不喜欢我?”“如果我拒绝,会不会让他们失望,从而失去这段关系?”“我只有通过不断付出,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才配得上被接纳。”
这种内在的焦虑与恐惧,如同无形的鞭子,驱使着我们不断地去迎合、去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感受与利益。
然而,这种以讨好换来的“认可”,往往是脆弱且不真实的。
它建立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你所吸引来的,可能更多的是那些习惯于索取、乐于利用你“好说话”的人。
而那些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反而可能会因为你的过度迎合而感到不自在,甚至在潜意识中降低对你的评价。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珍视的人,又如何能期望他人给予真正的尊重呢?
更令人疲惫的是,讨好型的人格往往伴随着对他人情绪的高度敏感。
我们如同一个精密的“情绪雷达”,时刻捕捉着周围人的脸色、语气、细微的反应,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持续的“察言观色”,消耗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让我们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却又难以停歇。因为一旦停止讨好,那份深藏的“我不够好”的恐惧便会再次浮现。
这种低价值感作祟的讨好模式,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比如,界限模糊。因为害怕冲突,害怕不被喜欢,我们很难对他人说“不”,即使那已经侵犯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我们容易成为他人情绪的“垃圾桶”和不合理要求的“接盘侠”。
再比如,自我迷失。当一个人长期将注意力放在满足他人需求上时,便会逐渐忽略甚至遗忘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唯独丢失了自己。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导致压抑的愤怒与怨气。
没有人喜欢一直处于付出和牺牲的角色。当讨好未能换来预期的回报,或者当自己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时,内心深处会积累不满与委屈。
但由于害怕破坏关系,这些负面情绪往往被压抑下来,久而久之,可能以更具破坏性的方式爆发,或者转化为对自身的攻击,如抑郁、焦虑等。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低价值感”驱动的讨好模式呢?
首先,是深刻的自我觉察。
认识到自己的讨好行为并非天性使然,而是源于内在价值感的匮乏。
尝试回忆,这种模式是从何时开始形成的?它与哪些早年经历有关?当你忍不住想要讨好时,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是什么?这种内省,是改变的第一步。
其次,是重建自我价值体系。
真正的价值感,并非来自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对自身无条件的接纳与肯定。你需要告诉自己,你的价值与生俱来,无需通过任何外在的“功绩”来证明。
学习欣赏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尝试写“自我肯定日记”,记录下每天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无论大小。
再次,是学习设定健康的边界。
勇敢地说“不”,是摆脱讨好模式的关键一步。这需要练习,也需要勇气。从小事开始,从那些即使拒绝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境开始。
你会发现,当你清晰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界限时,大多数人是能够理解和尊重的,而那些因此而疏远你的人,或许本就不值得你投入过多的精力。
同时,要学会关注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做会让我感到舒服吗?”将自己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当你开始珍视自己,别人才会更可能珍视你。
此外,培养“钝感力”也很重要。
不要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不要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允许他人有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你无需为所有人的快乐负责。
最后,如果这种模式根深蒂固,让你感到难以独自应对,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会是一个非常有益的选择。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探索低价值感的根源,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并在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的自信与力量。
摆脱讨好,并非要我们变得自私冷漠,而是要学会以一种更平等、更真实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我们既能善待他人,也能善待自己;既能给予爱,也能坦然接受爱;既能理解他人的需求,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你不再需要通过讨好来换取认可,当你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时,你会发现,你所吸引来的,是更真诚、更健康的关系。
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静、笃定,你的人际交往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出自我”,一种无需刻意取悦,便能散发独特魅力的生命状态。
记住,你本身就很好,无需用讨好来证明。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来源:松果正念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