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专用复合肥因精准匹配水稻生长周期的养分需求,成为水稻种植中养分供给的核心载体。然而,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施用时机不当、用量失衡、方式粗放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肥效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连锁反应。因此,掌握科学的施用方法,最大化发挥水稻专
水稻专用复合肥因精准匹配水稻生长周期的养分需求,成为水稻种植中养分供给的核心载体。然而,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施用时机不当、用量失衡、方式粗放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肥效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连锁反应。因此,掌握科学的施用方法,最大化发挥水稻专用复合肥的肥效,对实现水稻优质高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施用前准备:奠定肥效基础
(一)精准选肥:匹配需求是前提
水稻专用复合肥的核心优势在于养分配比的针对性,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条件对肥料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选肥环节直接决定肥效发挥的上限。
从生育阶段看,水稻专用复合肥通常分为基肥型、分蘖肥型、穗肥型等细分类型。基肥型复合肥侧重氮、磷、钾均衡配比,且多含硅、锌等中微量元素,旨在为幼苗扎根和前期生长构建稳定养分环境;分蘖肥型则提高氮素比例,促进有效分蘖萌发;穗肥型则增加钾素含量,兼顾氮素供给,助力穗大粒满。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基肥宜选用N-P-K比例为15-15-15的均衡型复合肥,分蘖期选用20-10-10的高氮型,穗期则选用15-10-20的高钾型。
从土壤条件看,酸性红壤区需优先选择含钙、镁的碱性复合肥,调节土壤pH值的同时补充中量元素;砂质土壤保肥能力差,应选用缓释型专用复合肥,减少养分淋溶损失;黏质土壤通气性差,可搭配有机肥与复合肥施用,提升土壤通透性与养分释放协调性。此外,需关注肥料的物理性状,选择颗粒均匀、硬度适中、水溶性良好的产品,避免因肥料结块、溶解差导致的养分供应不均。
(二)土壤检测:按需施肥的依据
土壤是肥料养分转化与吸收的载体,其肥力状况直接影响复合肥的利用效率。盲目施用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加剧土壤养分失衡。因此,施用前开展土壤检测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关键。
土壤检测应重点关注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若土壤pH值低于5.5,需先施用生石灰等调理剂调节酸碱度至6.0-7.0,再施用复合肥,避免酸性条件下磷、锌等元素被固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时,应配合施用腐熟的秸秆、绿肥或商品有机肥,通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对养分的吸附与释放能力,提升复合肥利用率。
结合检测结果制定施肥方案:对于氮素缺乏的土壤,可适当提高复合肥中氮素比例或增加追施次数;磷素盈余的土壤,应选用低磷型专用复合肥,减少磷素积累导致的土壤板结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钾素不足的砂质土壤,需选用高钾型复合肥并配合分次施用,降低淋溶损失。同时,根据土壤肥力等级确定施肥总量,高产田块可适当提高用量,但需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养分过量导致的贪青晚熟。
二、科学施用:把握关键技术环节
(一)基肥施用:筑牢生长根基
基肥是水稻整个生育期养分供应的基础,其施用核心在于“早、足、匀”,确保幼苗定植后能及时获取养分,促进根系发育。
基肥施用时间以插秧前7-10天为宜,结合稻田翻耕进行。翻耕前将复合肥均匀撒施于田面,随后进行深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深度以15-20厘米为佳。这样既能避免肥料集中在表层导致的养分流失,又能引导水稻根系下扎,增强植株抗逆性。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40%-50%,具体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调整: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用15-15-15型复合肥30-40公斤;高肥力田块可减少至25-30公斤;低肥力田块则需增加至40-50公斤,并配合每亩1000-1500公斤腐熟有机肥。
对于采用抛秧或机插秧的田块,可采用“全层施肥+浅层补施”的方式:翻耕时施入70%的基肥,插秧前1-2天再将剩余30%的复合肥均匀撒施于田面,结合耙田使肥料分布在0-10厘米土层,便于幼苗根系快速吸收。需注意,基肥施用后应保持田间薄水层,避免干旱导致肥料烧根或雨水冲刷造成养分流失。
(二)分蘖肥施用:促进有效分蘖
分蘖期是水稻构建群体结构的关键阶段,此期施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有效分蘖萌发,控制无效分蘖,为形成合理穗数奠定基础。分蘖肥的施用需精准把握时机与用量,避免因施肥不当导致群体过大或分蘖不足。
分蘖肥施用时间以插秧后10-15天为宜,此时水稻已返青扎根,进入分蘖始期。若施用过早,幼苗根系尚未恢复,无法有效吸收养分,易造成肥料流失;施用过晚,则可能导致无效分蘖增多,增加田间郁闭度。分蘖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0%-30%,宜选用高氮型专用复合肥(如20-10-10),每亩用量15-20公斤。对于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的田块,可适当增加用量;而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的田块应减少用量,避免徒长。
施用方式采用“撒施+浅水层养护”相结合:撒施前保持田间3-5厘米浅水层,将复合肥均匀撒施于田面,确保肥料能随水渗透到根系周围。撒施后3-5天内避免排水,让养分充分溶解吸收。若田间出现僵苗现象,可在分蘖肥中配合施用5-10公斤硫酸锌,缓解缺锌导致的分蘖停滞问题。此外,分蘖后期需根据群体长势进行调控,若分蘖数过多,应及时排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此时不再追施肥料。
(三)穗肥施用:保障穗大粒满
穗期是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时期,养分需求达到峰值,此期施肥直接影响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决定产量的核心环节。穗肥的施用需兼顾促穗与保粒,精准匹配幼穗分化进程。
穗肥通常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促花肥施用时间为幼穗分化初期(插秧后30-40天,叶龄余数3.5-4.0),此时施肥可促进颖花分化,增加穗粒数。宜选用高钾型专用复合肥(如15-10-20),每亩用量10-15公斤。保花肥施用时间为幼穗分化后期(叶龄余数1.5-2.0),主要作用是防止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每亩施用同类型复合肥8-12公斤。若土壤肥力较高、植株长势旺盛,可适当减少促花肥用量,增加保花肥比例;若长势较弱,则需提前施用促花肥,并适当增加用量。
施用方式上,需在田间保持3-4厘米浅水层时均匀撒施,施后避免立即灌水或排水,确保养分稳定供应。对于后期易脱肥的田块,可在齐穗后结合叶面喷施,选用含氮、钾及微量元素的叶面肥,每亩用量50-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延长功能叶寿命,促进光合产物积累。需注意,穗肥施用后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及时排水露田,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引发病害。
(四)粒肥施用:提升品质与产量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将光合产物转化为籽粒的关键阶段,此期养分供应不足会导致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粒肥的施用目标是补充养分、延缓功能叶衰老,提升籽粒饱满度和品质。
粒肥施用时间以齐穗后5-7天为宜,此时籽粒开始灌浆,对养分需求迫切。施肥量需严格控制,占总施肥量的5%-10%,宜选用高氮高钾型专用复合肥(如18-5-20),每亩用量5-8公斤。若植株叶色浓绿、长势健壮,可减少用量或不施,避免贪青晚熟;若叶色发黄、脱肥明显,则需及时施用,恢复植株长势。
粒肥施用可采用土施与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式:土施时保持田间浅水层,均匀撒施;叶面喷施则选用磷酸二氢钾与尿素的混合液(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50克,兑水30公斤),在傍晚或阴天喷雾,提高养分吸收效率。需注意,粒肥施用不宜过晚,否则会影响水稻成熟,降低收获质量。
三、配套管理:强化肥效协同作用
(一)水分管理:调控养分吸收环境
水分是复合肥养分溶解、迁移和被根系吸收的媒介,科学的水分管理能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需结合施肥环节精准调控。
基肥施用后至分蘖期,保持3-5厘米浅水层,为养分溶解和根系吸收创造湿润环境,促进幼苗生长和分蘖萌发;分蘖后期至拔节期,当田间分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此时土壤水分含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60%-70%,可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养分吸收效率;穗期需保持浅水层,确保养分持续供应,避免干旱导致的颖花退化;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方式,即灌一次浅水后自然落干,再灌下一次,既能满足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减少后期倒伏风险;收获前7-10天排水晒田,便于收获,此时不再进行水分调控。
需避免两种极端情况:一是长期深水层浸泡,导致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受阻,养分吸收能力下降,同时加剧氮素淋溶和反硝化损失;二是过度干旱,导致复合肥无法溶解,养分难以释放,植株出现缺素症状。
(二)土壤养护:构建良性养分循环
土壤肥力的持续稳定是复合肥肥效长效发挥的保障,长期单施复合肥易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土壤养护措施,构建良性的土壤养分循环体系。
首先,坚持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复合肥中养分的转化与释放。建议每亩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1000-2000公斤,可结合基肥施用,与复合肥混合均匀后翻耕入土。
其次,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水稻收获后,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施于田面,结合翻耕埋入土壤,秸秆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补充钾素等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秸秆还田时可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加速秸秆分解,避免因腐熟不完全导致的苗期缺苗。
最后,合理轮作与休耕。长期连作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病原菌积累,可采用水稻与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改善土壤肥力。对于土壤退化严重的田块,可实行短期休耕,种植绿肥后翻耕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三)病虫害防治:减少养分损耗
水稻病虫害会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影响养分吸收与转运,导致复合肥施用后肥效无法充分发挥。因此,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肥效的重要配套措施。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施肥环节做好病虫害防控。在基肥施用时,可配合施用噻唑膦等土壤处理剂,防治根结线虫等地下害虫;分蘖期至穗期,定期喷施三环唑、稻瘟灵等药剂,防治稻瘟病,喷施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需注意,病虫害防治应避免盲目用药,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施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植株的伤害。同时,合理的施肥能增强植株抗逆性,例如,充足的钾素供应可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锌元素能增强植株对纹枯病的抵御能力,实现施肥与植保的协同增效。
四、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
(一)误区一:盲目增施用量,追求高产
部分种植户认为“肥料施得越多,产量越高”,盲目增加复合肥用量,导致单位面积施肥量远超水稻实际需求。这不仅造成肥料浪费,增加种植成本,还会导致水稻贪青晚熟、倒伏风险增加,同时未被吸收的养分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进入环境,引发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规避策略:严格依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遵循“按需供给、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而言,亩产500公斤的水稻田块,总施氮量控制在12-15公斤/亩,磷量(P₂O₅)控制在4-6公斤/亩,钾量(K₂O)控制在8-10公斤/亩,复合肥用量根据其养分含量折算确定。同时,定期观察水稻长势,根据叶色、株高等指标动态调整施肥量。
(二)误区二:忽视中微量元素,养分单一
水稻生长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需要硅、锌、镁等中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植株生理代谢,对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部分种植户长期单施氮磷钾复合肥,忽视中微量元素补充,导致土壤中中微量元素匮乏,出现水稻僵苗、叶片黄化、结实率低等问题,影响肥效发挥。
规避策略:选用含硅、锌、镁等中微量元素的水稻专用复合肥,或在施肥过程中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例如,在缺锌土壤中,每亩基施1-2公斤硫酸锌;在缺硅土壤中,每亩基施20-30公斤硅肥。此外,通过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中微量元素,在分蘖期、穗期各喷施一次含锌、镁的叶面肥,快速缓解缺素症状。
(三)误区三:施用时机不当,错过关键期
施肥时机与水稻生育期需求不匹配是常见问题,例如,分蘖肥施用过晚导致无效分蘖增多,穗肥施用过早引发徒长,粒肥施用过晚影响成熟。这些都会导致复合肥养分供应与水稻需求脱节,降低肥效利用率。
规避策略:精准把握水稻生育期,结合叶龄诊断法确定施肥时机。分蘖肥在叶龄余数5-6时施用,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5-4.0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2.0时施用。同时,根据田间实际长势灵活调整,例如,低温寡照天气下,水稻生长缓慢,施肥时间可适当推迟;高温多雨天气下,养分流失快,施肥时间可适当提前,并减少单次用量。
(四)误区四:施用方式粗放,分布不均
部分种植户采用“撒施后不翻耕”“随意抛撒”等粗放施用方式,导致复合肥集中在土壤表层或局部区域。表层肥料易随雨水淋溶流失,局部肥料浓度过高则会导致烧根,而根系分布区域养分不足,造成“局部过肥、整体缺肥”的现象,严重影响肥效。
规避策略:基肥必须结合翻耕深施,确保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追肥时保持田间浅水层,均匀撒施,避免肥料堆积;对于机插秧田块,可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下方5-8厘米处,实现“肥种同播、精准定位”,提高养分利用率。此外,撒施肥料时选择无风天气,避免肥料飘移导致分布不均匀。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