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铃木首相宣布开会以后,历述目前情况,最后断言:“我相信战争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停了一会,看看围坐在会议桌四周的每一个人,又说:“我们现在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这个问题,我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1945年8月9日10时30分,首相官邸的防空洞内召开了有六人参加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
铃木首相宣布开会以后,历述目前情况,最后断言:“我相信战争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停了一会,看看围坐在会议桌四周的每一个人,又说:“我们现在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这个问题,我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会议开了两个小时也没有头绪。铃木首相、东乡外相、米内原首相主张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前提是日本的国体和天皇制还要维持。
阿南陆相说:
“我和陆军的意见是,我们这个自豪的国家不能向敌人屈膝投降。”“如果我们和联合国交涉,应该以四个条件为基础:(一)一定要保证维护国体,保证天皇陛下的皇位;(二)由日军自己解除武装,进行复员;(三)联合国军不要占领日本;(四)所有战争犯罪人由日本政府惩处。”
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和丰田海军军令部总长支持阿南的意见。
铃木、东乡、米内三人反复说阿南的意见行不通,梅津翻脸了:
“日本军不允许投降你是知道的,陆海军刑法里规定对投降者要处以重刑。即使不处罚,我们的传统也禁止投降。我们的官兵在没有武器的时候也要战斗到底,直到一点战斗力都没有的时候也要自杀…”
双方正在争执不休,突然,铃木首相的秘书官上气不接下气地闯入会议室,叫嚷:“长崎!方才第二颗原子弹又投下来了!”
会议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结束了。铃木等人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阿南等人仍死抱着上述四个先决条件作为结束战争的基础。
铃木首相从一位被俘的美军飞行员的供词中得知,预定8月12日在东京上空还要投放一颗原子弹。时不我待,危机迫在眉睫。铃木从防空洞出来,看看头顶上的太阳,心想:只有三天时间了。
8月9日下午9时30分,裕仁天皇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在生与死之间进行抉择。阿南等战争罪犯由于知道自己不论是投降还是坚持战争,结果都是死亡,因而再三作梗,妄图将会议引向歧途。会议延续到半夜11时,仍然争论不休,没有结果。
8月9日前后,日本政府除了召开紧急会议以外,还在会后进行私下接触。铃木首相、东乡外相、米内前首相为一方主张立即投降;以阿南陆相、梅津参谋总长、丰田军令部总长为一方,坚持继续作战绝不投降,即使讲和,也要以前一天军部提出的四个条件为基础。双方争论不休,毫无结果。
会议室外面,原首相冈田启介、近卫文麿、广田弘毅等人焦灼万分,互相紧急联系,讨论对策。认为无谓的牺牲已经太没有必要了,必须立即停止,已到了分秒必争的时候了。
9日上午,原首相近卫文麿去宫内府访问木户内相,说,到了这个危难时期,单靠说服军部已是不可能了,不能再拖延时间了,除了天皇亲自出面裁断接受波茨坦宣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他希望木户内相把这个意见向天皇禀告,木户内相拒绝了他的要求。
近卫知道原外相重光葵和木户内相私人友谊甚笃,便去找重光葵商量,恰合重光葵的心意,两人一起再次去找木户内相。这次,木户改变了态度,撤回上午的意见,认为到了这个阶段,非天皇亲裁不可,便在下午4时向裕仁天皇陈述意见,天皇非常赞成。事不宜迟,木户迅速去找正在开会的铃木首相,二人商定采用御前会议的形式,排除陆军主张的四项条件,决定采纳外务省的方案。
1945年8月9日深夜11时50分,日本天皇召开紧急御前会议。这是木户内相事先和裕仁天皇准备好了的。会议由裕仁天皇主持,铃木首相首先发言。
他说:
“现在统帅部提出四个条件,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认为只要保留天皇制就可以了,我们的讨论无论如何也决定不下来,请求陛下裁决。”
裕仁天皇很明确地说:“我赞成外务省的方案,一个条件就可以啦。”
关于理由,他说:
“大体上太平洋战争的预定计划和实际情况大不一样。统帅部说的是要死中求活,有这种可能吗?又说什么本土决战,防卫九十九里海滨等等,说的是已经准备就绪,实际上,我派遣待从武官去视察,连十分之一也没有完成。还有,参谋总长说,6月中旬就组织好了决战师团,我派侍从武官去查看,也同样是连六成准备都没有。这种情况能够死中求活吗?至于说担心天皇制和皇室,我自身的事和皇室等等你们不要操心。”
于是,梅津和阿南二人再也无话可说。
8月10日凌晨2时30分,与会者一致同意,日本将按照《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但要求保留天皇统治国家的权力。
御前会议结束以后,为了争分夺秒,外务省官员开始草拟文件。从午夜到拂晓,反复修改,苦心推敲文字。上午6时,由外务省松本俊一外务次官执笔拟就的向联合国发出的通知稿件,经过东乡外相同意,用英文发出两份电报。
一份发给驻瑞典使馆,请瑞典政府转交给英国和苏联,一份发给驻瑞士使馆,请瑞士政府转交给中国和美国。
原文如下:
帝国政府根据天皇陛下避免战争惨祸、祈念尽速实现和平的“大御心”,过去曾委托在太平洋战争中保持中立关系的苏联给予调停;不幸,上述帝国政府的和平努力未见结果。帝国政府根据天皇陛下对和平的祈念,愿意立即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兹决定如下:
帝国政府对昭和二十年(1945年)7月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共同决定并发表的、以后又有苏联参加的对本邦共同宣言所列条件中,在不包含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理解下,帝国政府接受此宣言。
帝国政府希望贵国政府正确理解后,迅速表达明确的意志。
3、美国的反应日本政府在8月10日早晨还用通俗语言广播,表示日本愿意接受美英中三国波茨坦宣言,并希望在天皇统治体制继续存在的前提下投降。
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密电传到美国,遭到美国公众的严厉批评。杜鲁门总统身边的人中,有许多人主张惩办裕仁天皇,也有主张接受日本提案的。
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也对此表示反对,他说:
“天皇仍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请求完全背离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因为波茨坦会议专门提出要在日本建立一个能表达人民意愿的政府。最后,美国政府还是打算同意日本方面的要求,理由是:日本当时在各条战线上还有五百多万军队,如果要处罚天皇,日本国民出于对天皇的忠诚,可能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盟国部队还要继续打下去。为了避免硫磺岛和冲绳那样的血战,就得要维护天皇的统治,因为日本天皇在日本国家理论上是最高权威的唯一根源。”
8月10日中午12时半,美国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
下午2时,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决定向中国、英国和苏联征询意见,其中,主要希望上述国家对天皇地位的问题表示明确的态度。
美国的立场是:“天皇的统治国家权限置于联合国部队最高司令官的限制之下。”英国表示同意,又对美国提案有些改正,即让天皇自己在投降文件上签字不够贤明,应该让日本政府及大本营代表签字。
中国认为:“日本的最终形态应由日本国民自由表明的意志来决定。”别无异议。苏联曾提出,一些意见,试图像德国那样对日本分割管理,还提出把日本天皇置于一个苏美联合指挥部的监控之下等等。对此,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表示反对,苏联收回了建议。
日本政府在8月10日下午4时30分,以情报局总裁谈话的方式发表了一项向全国人民的通告。
这是一份绞尽脑汁的官样文章,其最后一部分摘录如下:
“我军本来打算立即迎击,不让敌军的进攻轻易得手。但现在不能不承认已经到了最危险状态。为了维护国体,守住保持民族荣誉的最后防线,政府始终尽最大努力,并期待一亿国民为维护国体克服一切困难。”
文字上说的是现在还没有放弃战争努力,但却流露出为了维护国体,也就是以维护天皇制为最后目的将与盟军谈判讲和,暗示将接受波茨坦宣言。这作为一种缓和的通知方式,虽然有些遮遮掩掩,不够坦率,但总比从高喊决战到猛然间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要强得多。
奇怪的是,日本军部同时也以陆军大臣布告的形式发表了一份《告全军将士书》。本来,阿南陆相受到训斥以后,已经不再嚣张了,可是,陆军省的中高级幕僚们却背着阿南把这份稿子送到报社发表。
原文是:
“晓谕全军将士:苏联进攻矣。明文不拘如何粉饰,但侵略大东亚、称霸之野心了然可见。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惟有断然继续圣战而已。纵吃草啃土,尸横山野,亦断然应战、死中求活。此即楠木正成(日本南北朝时期著名武将,后世以其为忠臣与军人之典范,被视为武神)公七生报国之精神,时宗击灭丑敌之斗魂。全军将士宜不余一人,体现楠公精神,再现时宗的斗魂,猛闯前进,击灭骄敌。”
落款署名是陆军大臣。
阿南看到这份文告,大吃一惊,怒斥部下实在太胡闹了,命令陆军次官和报社联系,不要刊登,但为时已晚。第二天,这份文告和情报局总裁谈话并列刊出,急坏了外务省。外务省认为,如果消息传到国外,便将成为日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派的证据,影响求和。好在文告部分没有传到海外,这或许是日本共同社扣发了这份材料。
为了消除影响,东乡茂德授权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发了御前会议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的决定。
8月11日下午10时30分,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正式宣布:
四强接受日本投降,并将四国复文送交瑞士公使馆代办葛拉斯理转达给日本政府。
复文内容如下:
中美苏英四国对日乞降照会的复文(1945年8月11日)
代办阁下:8月10日之照会奉悉。兹复者,美国大总统已嘱敝人代表美英中苏四国政府致函阁下,俾经中贵国政府转达日本政府。关于日本来电接受波茨坦宣言之条款,有下列一点:“附以一项谅解曰,上项宣言并不包含任何要求有损日本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
吾人采取之立场如下:
自投降之时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统治国家之权力,都应该从属于盟军最高司令官的权力,最高统帅将采取其认为适当的权力,实施投降条款。日本天皇必须授权并保证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条款上签字,俾波坦宣言之规定能获实施,且须对日本一切陆海空军当局以及彼等控制下之部队,不论其在何处实施号令均停止积极活动,交出武器。此外还须发布盟国最高统帅在实施投降条款时所需之其他命令。日本政府在投降之后,应立即将战俘及所扣侨民运至指定之安全地点,俾能速登同盟国之运输船只:按照波茨坦宣言,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将依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确定。同盟国之武装部队将留于日本,直至波茨坦宣言所规定之目的达到为止。国务卿贝尔纳斯签字。
这个复文在8月12日上午4时15分由瑞士政府转到东京。
照会发出去两天以后,一直到8月13日下午10时45分,仍无日本的投降答复。美军在这一天又有一千多架B-29复炸机和其它飞机向日本倾泻了一千二百万磅炸弹和燃烧弹,足以再毁坏日本两个城市。
在这一瞬光阴许多血的宝贵时间里,日本政府为什么拖延四十个小时还没有答复呢?
那是因为,美国国务卿的联合国回电中对日本期待的维持天皇制只字未提,只表示: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Subject to”(从属于)联合国任命的盟军最高司令官。
这个“Subject to”直译成日语,应该是隶属、隶从、无条件遵从的意思,如果这样翻译成日语,估计陆军一定会震怒、不愿接受。
外务省内有一位头脑灵活的人建议,把这个词翻译成“置于…限制之下”,或许会缓和气氛。没想到陆军也同时收到了这个电文,指出:“‘Subject to'是隶属或隶从的意思,这样屈辱的条件不能接受。”
除此之外,对回电中另一个问题也争执不休,那就是波茨坦公告里第三段的一段话:“联合国占领日本,排除军国主义,进行民主改革。最终的日本政府形态依日本国民自由表示的意志决定。”
对此,阿南陆相认为“The Goverment of Japan'”这句,并不是指在天皇统治下的日本政府,是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统治组织或政治形态。认为这不能维护原来的国体,是要让日本完全实行美国的共和制。东乡外相认为,公告里已经写明“不干涉”,“由日本自由决定”,就应该相信保持天皇制,不能再耽误时间了。就这样,12日反复辩论了一整天,最后什么也没决定下来。
11日、12日、13日,日本最高决策者都是在不断开会、争论、紧张、焦灼、绝望中度过的。
5、和平曙光8月14日上午7时,东京市民起床后发现,已经化为废墟的市街上,遍地堆积着雪白的东西。居民们惊惶万状,发现原来是美军飞机撒下的传单。
这是用通俗易懂的日文写的:
日本的各位先生:
今天我们不是飞来扔炸弹,而是告诉大家联合国答复贵国政府提出的投降条件的内容。8月8日(日本时间是8月9日),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提出和平交涉,这不单纯是日本政府的意思,也是天皇的意思,是强烈的愿望。所以,我们才投下这份传单。日本政府必须决定是要求和平还是继续战争。我们相信您们读一读下面两个文件,便可知道贵国应该怎样做才能结束战争。
(附茨兹坦宣言和日本讲和条件)
我们联合国明白贵国正在准备接受1945年7月26日签署的波茨坦宣言。贵国对此宣言提出维持天皇作为国家统治者这一条,我们联合国不能认可天皇有这样的权利。我们希望您们承认这个事实,迅速给予回答。
最后,国体问题将依国民自由表明的意志来决定。联合国军队将在实现波茨坦宣言的所有条款以前驻在日本。
8月14日上午10时30分,由于铃木首相说服不了军部,经与木户内相商议,决定再次召开御前会议,由裕仁天皇第二次亲自裁断。会议在潮湿的、通风不良的皇宫地下防空掩蔽部里举行。
参加人员有:以首相为首的十五名大臣,两名最高战争指导者梅津参谋总长和丰田海军军令部长,还有枢密院议长平沼、企划院总裁池田、法制局长官村濑、警视总监町村、陆军军务局长吉积、海军军务局长保科以及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久常共二十五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之华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