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三令五申:不准按成绩分班!不准搞重点班!不准把学生分三六九等!可现实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面上不叫“实验班”,暗地里叫“清北班”“卓越班”“火箭班”……换个马甲就没人认得你了?家长心里门儿清:孩子进了“特殊班”,全家脸上有光;没进的,暗自焦虑,四处打听
最近刷到不少关于“实验班”的争论,作为一个刚送走高中生的家长,我也来唠几句大实话。
国家三令五申:不准按成绩分班!不准搞重点班!不准把学生分三六九等!
可现实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明面上不叫“实验班”,暗地里叫“清北班”“卓越班”“火箭班”……换个马甲就没人认得你了?
家长心里门儿清:孩子进了“特殊班”,全家脸上有光;没进的,暗自焦虑,四处打听是不是“关系没到位”。
但你见过哪个家长跳出来举报学校违规分班?几乎没有。
为啥?因为大家一边骂着教育不公,一边又拼命想让孩子挤进那个“特殊通道”。
虚伪吗?不,是现实太骨感。
说白了,学校为啥顶风设实验班?
第一,升学率要好看。名校录取榜上,名字越多,招生越狠。
第二,教学真没法“一刀切”。一个班里,有人数学140,有人30分都考不上,老师怎么讲?讲深了,后排听天书;讲浅了,前排打瞌睡。这不是分层教学,这是“折磨教学”。
平行分班听着公平,实则对谁都不公平。
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跟不上”,中间生“被拖垮”。
而实验班的存在,至少让一群水平相近的孩子,能按同一个节奏奔跑。这不叫歧视,这叫因材施教的现实妥协。
有人说实验班师资更强?确实有这情况。
但现在很多学校也学聪明了:实验班老师也带普通班,师资轮动,学历拉齐。
现在的老师,清北复交硕博一大堆,教学水平差不到哪去。
关键不是老师教不教得动,而是孩子想不想学。
我儿子高中在第二层次的实验班,班里有个“学霸”,长期稳居班级第一,放第一层次也能进中游。
按规则,他两次被“升级”进顶尖实验班。
结果呢?一进去,成绩立马下滑;一回来,立马反弹回前列。
折腾两回,他自己也悟了:不是我不够强,是节奏对不上。
最后他安心留在第二层次班,高考一鸣惊人,考进哈工大,成绩甩出当年第一层次班不少人。
你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硬把他塞进“神坛”,反而压垮了节奏,搞崩了心态。
所以我想说:
家长真没必要 obsess(执着)于“实验班”这三个字。
进去了,别得意忘形;没进去,也别垂头丧气。
能上能下,才是高中该有的常态。
上去,是对努力的奖励;下来,是提醒你:节奏乱了,得调整。
真正的强者,不怕“降级”。
知耻而后勇,卷土重来,杀回去,那才叫本事。
要是稍微一挫就躺平,那别说高考了,以后社会随便一巴掌就能把你扇进沟里。
教育不是贴标签,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实验班也好,普通班也罢,最终决定命运的,从来不是你坐在哪个教室,而是你心里有没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