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飞利浦,大家脑子里是啥?可能是老爹的剃须刀,可能是厨房里的空气炸锅,也可能是家里那个用了好些年的灯泡。感觉上,这牌子挺牛,欧洲大牌,质量的象征。
一说起飞利浦,大家脑子里是啥?可能是老爹的剃须刀,可能是厨房里的空气炸锅,也可能是家里那个用了好些年的灯泡。感觉上,这牌子挺牛,欧洲大牌,质量的象征。
但你要是现在去网上搜搜,会发现画风有点不对,很多人都在骂它,说它是“家电界的南极人”,意思就是个卖牌子的,质量一塌糊涂。
一个百年巨头,曾经跟索尼、三星掰手腕的存在,怎么就混到今天这个地步了?这故事说起来,那叫一个唏嘘,简直是一部欧洲工业巨头的衰落史诗。
话说1891年,荷兰有个富二代叫杰拉德·飞利浦。他爹是搞烟草和咖啡贸易的,家里有的是钱,但他对这些生意压根不感兴趣,一门心思钻研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这哥们就在船厂当工程师。
那会儿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大幕刚刚拉开,电灯、电话这些玩意儿都是当时最潮的黑科技。杰拉德瞅准了机会,决定自己下海干。他创业的项目是啥呢?——灯泡。
当时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已经十年了,但这玩意儿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那个灯丝,怎么能便宜又耐用地批量生产,还是个大难题。杰拉德一开始在自家地下室吭哧吭哧搞,但效果不行。后来咋办呢?走了条“捷径”,山寨了美国通用电气的钨丝技术。
这下灯泡是造出来了,质量也过硬,但把通用电气后面的爱迪生给惹毛了。人家一纸诉状告到法庭,把飞利浦搞得焦头烂额。
不过,也正是这事,把飞利浦兄弟俩给打醒了。他们意识到,靠山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做大做强,还得靠自己搞研发。
于是,兄弟俩痛定思痛,决定砸钱搞创新。1912年公司一上市,立马就成立了一个后来大名鼎鼎的实验室——Natlab。
这个Natlab牛逼到啥程度呢?它不做具体产品,专门搞物理、化学这些基础研究,对标的是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为了撑起场面,他们从莱顿大学请来了Gilles Holst博士当掌门人。
Natlab简直就是当时科学家的天堂。首先,不差钱,预算几乎没上限;其次,环境巨宽松,研究员爱研究啥就研究啥,没人管你。
1916年,Natlab实验室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各种黑科技就跟下饺子似的从这个实验室出来了:节能灯、便携式X光机、收音机里的五极管……飞利浦靠着这些技术,产品卖疯了,电动剃须刀、吸尘器、咖啡机,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
有意思的是,上世纪初,他们还把一台X光机卖到了紫禁城,听说末代皇帝溥仪就用它照过片子。
二战爆发前,飞利浦已经是全球巨头,员工超过四万五千人。当时的管理层很有远见,预感到要打仗,提前把核心资产和高管转移到了美国。但工厂和工人走不了,咋办?家族第四代传人,35岁的弗里茨·飞利浦临危受命,留守荷兰。
德国人占领后,弗里茨表面上跟纳粹合作,实际上想尽办法保护员工,甚至通过跟纳粹周旋,雇佣了大量犹太人进厂,硬生生救下了382条人命。因为这事,他后来被称为“荷兰的辛德勒”。
02二战一结束,世界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飞利浦靠着Natlab攒下的深厚家底,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成了一个横跨N个领域的电子帝国。
那时候飞利浦在半导体领域相当有两把刷子,晶体管、芯片技术玩得飞起。靠着这些,它在影音行业成了绝对的霸主,我们现在熟知的录像机、磁带、CD,最早都是飞利浦搞出来的。
当时飞利浦有钱到啥地步?它甚至在1972年搞了个唱片公司叫宝丽金,邓丽君、张国荣、Beyond、王菲这些天王天后,都曾是它旗下的艺人。
有钱了就容易飘,飞利浦也一样。它开始到处“买买买”,摊子越铺越大,成了一个啥都干的“巨无霸”。但俗话说得好,船大难掉头,危机也悄悄来了。
谁来了?日本那帮兄弟们杀过来了。
索尼、东芝这些日本厂商,靠着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横冲直撞,把欧美一众老牌巨头打得落花流水。飞利浦这种机构臃肿、反应迟钝的“大象”,根本没法跟灵活的“狼群”打,被打得节节败退。
没办法,只能转型。
1998年,荷兰王室给了飞利浦一个“皇家”的称号,这面子上是无上光荣,但里子上,公司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2001年,新上任的CEO搞了个“瘦身计划”,说白了就是甩包袱。想法很简单:哪个业务不赚钱就卖哪个,为了利润率,啥都能舍弃。连起家的照明业务,最后都被拆分卖掉了。
在这个过程中,飞利浦的大量产品线都外包给了代工厂,搞起了贴牌生产。
问题来了,你贴牌可以,像苹果那样严控质量也行。但飞利浦偏不,它只管躺着收品牌授权费,对产品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就是,市面上一堆挂着“飞利浦”牌子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投诉满天飞。
前阵子,“嘎子哥”在直播间卖飞利浦手机,结果被锤是贴牌货,闹了个灰头土脸。你以为是高大上的欧洲货,其实就是国内小厂生产,交钱贴了个标而已。
就这么着,飞利浦在中国消费者心里,一步步从“高质量”的代名词,变成了“南极人”一样的存在。
03拆分亏损业务,聚焦核心,这本身是很多大公司转型的常规操作。但飞利浦在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骚操作,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短视,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反面教材。
这几年,因为芯片战,一个叫阿斯麦(ASML)的荷兰公司火遍全球。
ASML的EUV光刻机,售价超过1亿欧元一台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造高端芯片离不开光刻机,而全世界最顶尖的EUV光刻机,只有ASML能造。它靠一台机器,卡住了全世界芯片产业的脖子。
ASML是荷兰的骄傲,但对飞利浦来说,这事就相当尴尬了。因为,ASML就是飞利浦当年“扔掉”的。
上世纪70年代,飞利浦内部有个团队在搞光刻机。但这玩意儿太烧钱,技术难度又大,当时市场上还有日本尼康这个霸主。飞利浦高层觉得这项目没啥前途,就想把它关了。
后来,勉强和一个叫ASM的小公司合资,成立了ASML。刚成立的ASML那叫一个寒酸,31个员工挤在飞利浦大楼外的破木棚里办公,跟个工棚似的。
成立后的十几年,ASML在尼康的打压下一直半死不活。飞利浦一看这玩意儿不赚钱,扭头就把手里的股份给卖了。
这个操作,后来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谁能想到,进入21世纪,ASML在技术路线上赌对了,一举反超尼康,成了光刻机领域的绝对王者。今天ASML的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是飞利浦的10倍不止!但这一切,跟飞利浦已经没半毛钱关系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
还有一家叫恩智浦(NXP)的公司,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巨头之一,市值差不多是三个飞利浦。它的前身,就是飞利浦的半导体事业部,后来也被飞利浦打包卖掉了。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搞半导体,飞利浦跑去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飞利浦不光出钱,还转让技术和专利,甚至把一整条生产线都搬了过去。这家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台积电(TSMC)。
今天的台积电是啥地位,不用多说了吧。可惜,飞利浦早早地就把台积电的股份卖光了。有人算过一笔账,要是这些股份留到现在,至少值900亿美元,够买七八个今天的飞利浦了。
自己亲手孵化出三家世界顶级的半导体公司,最后又完美地全部错过。飞利浦这战略眼光,也是没谁了。
04卖卖卖,卖到2021年,飞利浦把家电业务也卖给了高瓴资本。至此,曾经的五大业务,就只剩下医疗这一根独苗了。医疗设备门槛高,利润也高,飞利浦想靠这个翻盘。
在大型医疗设备领域,过去全世界的医院基本都被通用、西门子和飞利浦这三家(合称GPS)垄断。直到这几年,咱们国家的联影这些企业起来了,才慢慢打破这个局面。
然而,飞利浦的倒霉史还没结束,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2021年6月,飞利浦的呼吸机爆出严重质量问题。据说机器里的一种泡沫会降解,释放出可能致癌的颗粒。这一下炸了锅,飞利浦不得不在全球召回几百万台呼吸机。
这次事件让飞利浦损失了十几亿欧元,股价直接崩盘,一年跌了80%。高管扛不住压力,只能挥起裁员大刀,在全球砍掉一万人。
回过头看,飞利浦这家公司,曾经确实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有技术追求,有社会责任感,一百多年前就开始给员工盖房搞福利。它的Natlab实验室,曾经是天才们的游乐场,诞生了无数改变世界的产品。
那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在油管上有个视频讲飞利浦的衰落,下面有条高赞评论说得特别好:“飞利浦的衰落,是一个典型的‘当公司的管理层被一群MBA和财务人员取代了工程师’之后,所导致的失败案例。”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里说,世界上没有常青不败的企业。
一百多年前,一个富二代在自家地下室里点亮了飞利浦的第一盏灯,最终打造出一个庞大的科技帝国。它曾是欧洲最后的电子巨头,是无数人的骄傲。
如今,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飞利浦还没死,但那个曾经的巨人,再也回不来了。而老欧洲的昔日荣光,也越来越少了。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