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西贝,可以吃西北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7:22 1

摘要:这篇文章动笔于骂战刚起时,因为家里有事出门了几天,再回来看时,已经是尾声。两方都被扒了一轮又一轮,华与华也被拉出来遛了一圈。

来源:就是阿黄

这篇文章动笔于骂战刚起时,因为家里有事出门了几天,再回来看时,已经是尾声。两方都被扒了一轮又一轮,华与华也被拉出来遛了一圈。

我记得对战刚开始时,有不少餐饮界大咖就明确站队贾老板。是惺惺相惜也好,是兔死狐悲也罢,总之不得不承认,西贝在餐饮圈的龙头大哥地位。

但人往往就是因为站的太高,导致即使趴在地上了也看不见底下发生了什么。

「我姓贾,西贝‘贾’,中国的‘国’,龙虾的‘龙’。」

贾国龙,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西贝最开始是个酒吧的名字。(与出身海口的九毛九相比,西贝算是血统纯正。)

1988年,贾国龙从大连退学,回到老家临河。

拿着母亲和姐姐凑出来的5500块钱,他摸索着扎进餐饮业,开过小吃店、咖啡馆,次年开了西贝酒吧。因地制宜,酒吧里兼卖凉菜和砂锅面片。

10年时间,他把西贝做成了临河餐饮第一品牌。

西贝餐饮广场是临河当时最大的餐饮店

折腾,一直是贾国龙的标签。

他不甘心只做县城生意,跑去深圳北京,把海鲜火锅酒楼都折腾了一圈,一百万一百万的赔。

1997年,贾国龙在深圳开的酒楼

赔完了回头再看,还是觉得自己适合做熟悉的家乡菜。

2001年,西贝莜面村的第一家店在北京开业。

西贝在北京的第一家店

2003年,西贝莜面村首次营收破亿。20年后(2023年)营收翻了几十倍,达到62亿。

靠着陕甘宁的巴彦淖尔,位于黄河的几字湾顶端,沿着河水滚滚而下,流淌着和西北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血液。

西北,对于一个生活在南方以南的人而言,是很遥远的地方。

在西贝,我第一次看见「莜面」这两个字,变成实实在在的食物。

无数书里描写过的西北生活,此刻有了具体味道。

莜面是西贝的根。莜面单品销量最高的时候,占到了西贝整体销售额的20%。

莜面是莜麦磨的面,莜麦作为一种耐寒耐旱的食物,生长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是当地主粮之一。

图源小红书@Hong

张北的莜麦地

莜麦顶尖长着毛茸,碰到奇痒,所以在加工莜面前需要先淘洗,淘洗完再炒熟,才能磨面。

虽然莜麦和燕麦同属,但没有大量普及,因为产量低,过去都是自己种着吃。

莜面耐饱,当地流传谚语: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

意思是,吃了莜面后能走三十里路,吃了黄米糕能走四十里路,而吃荞麦面走二十里路就会饿。本地人对莜面,有一种特殊情感,在西北,很多店名里都带着「莜面村」三个字。

朋友说,最简单的莜面吃法,是莜面糊糊

把莜面搅成糊糊,加点芝麻盐糖,不需要勺子,沿着碗边转着圈吸溜喝,像是喝油茶或者豆汁。这就是最简单的早餐。

还可以把莜面一点一点倒进开水锅里搅和成粘稠的糕状,做成莜面拿糕,软软糯糯,配着肉臊汤菜汤吃,就是一顿好饭。

图源小红书@王特are you 闹甚了

莜面拿糕

西贝的菜单上,没有莜面糊糊,但有浇汁莜面,炒莜面,莜面蒸饺,莜面鱼鱼,莜面窝窝。

莜面鱼鱼和莜面窝窝(山西人叫栲栳)都靠手捏出来,用的凉水和面,有嚼头,有麦香。

图源小红书@蕊哥慢生活

莜面鱼鱼和莜面窝窝

莜面饸饹是饸饹床压出来的,像面条似的,但是不能煮,得蒸着吃,吃的时候浇汁。

汪曾祺书里写干部开会吃「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羊肉、口蘑都是塞外西北的上等食材,吃莜面的卤,当地人称「蘸子」,分凉汤热汤。羊肉口蘑臊子,在当时,是很高级的食物。

图源小红书@everting

羊肉香菇卤莜面

除了热汤,也可以用冷盐汤,书里说是用秋天腌的咸菜和咸菜汤,再配点炝葱花和炸辣椒做成,有条件的会再加些黄瓜水萝卜丝丝。

图源小红书@我不吃注水肉丸【内蒙特产】

看着像莜面版的冷面

莜面饺子,一般是素馅蒸饺,比如用韭菜鸡蛋粉条,这样的素三鲜馅鲜美。还有酸菜馅的,但不论搭配什么馅,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麦香浓郁的莜面面皮。

图源小红书@卡拉黑豆

莜面皮比白面皮筋道,相当好吃

莜面做的食物还不止这些。还有莜面贴饼、混混饭等等。莜麦可以做甜胚子

图源小红书@一颗猕猴桃哇

分不清燕麦和莜麦😂

莜面和马铃薯(坝上俗称「山药」)是一对老搭档,能组合变化出许多做法。

比如炒傀儡(又叫炒块垒),就是莜面混着压碎的土豆搓成小粒,加上当地特色的胡麻油炒熟,配着小米稀粥吃,简直碳水大爆炸。

图源小红书@CrazyyyPretzel

炒傀儡

除了莜面,黄米也是西北地区的传统食材。

黄米来自于糜子。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食物,产于干旱风沙的地区。

感谢评论区网友供图!

「黍、稷、穄、糜」,是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糜子的不同称谓。

「彼黍力离,彼稷之苗。」,出自《诗经·王风·黍离》。

从商代至先秦,黍的收成与王朝兴衰息息相关。《王风·黍离》中有一句流传千年的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因淀粉含量高低不同,黄米又分为软黄米与硬黄米。

软黄米即「大黄米」,个头大,口感黏,因此它做成的食物,也是绵绵软软的。

图源小红书@琉璃

蒸大黄米饭

无法拒绝这种黏黏糊糊的食物

糯米和大黄米结合做的黄米凉糕,就是糯叽叽食物的代表。

上层是金黄黏软的黄米,下层是洁白柔韧的糯米,黄白搭配,最上层可以铺上大枣,也可以冰镇后浇上桂花蜜,现在还有放沙棘酱的。

图源小红书@奇迹婉婉

还有炸黄米油糕。将大黄米面蒸至黏软,放到案上捶打到面团光滑紧实,再捏馅,甜的有红糖或豆沙,咸的有素菜,最后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

过去,油糕是逢年过节或者来客办席时才能吃上的珍贵食物。

图源小红书@肉肉的美食记

如果不捏馅,直接摸点胡麻油,那就成了面心糕(也叫黄糕),趁热用筷子㨤着吃,能扯一长条。这个特别饱腹。可以蘸糖或者菜汤吃。

图源小红书@栗子馒头

有本地人说这个吃着噎得慌,

但是血脉觉醒之后就时不时想吃

硬黄米黏性小,常做主食,比如黄馍馍和黄米干饭。

黄馍馍用黄米磨的面做成。主要流行于陕北地区,是日常吃食,也是年节必备的食物。

图源小红书@我从山里来

黄馍馍,也有人叫它「中国版司康」

黄馍馍有带馅和不带馅的,常用红枣枣泥做馅,面蓬松,馅甜糯,还有黄米特有的香味。

舌尖里黄老汉做的黄馍馍,就被贾国龙签到了西贝,6块钱一个。

「黄米干饭熬酸菜,人人见了人人爱。」

图源小红书@Bour

现在这个做法好像不多见了

翻了很久只找到这一张图似乎比较接近

蒸黄米干饭,先把黄米在开水中煮到开花,再捞到篦子上,这样下面锅里是米汤,上面锅里是干饭。

干饭可以配酸菜,配炒白菜,配炒白萝卜,炒土豆,豆腐粉条,黄米饭微黏,松散,清香,呼噜呼噜吃,吃了好干活。

除了馍馍和干饭,黄米还能做摊黄和蒸黄。

蒸黄就是黄米发糕,摊黄又叫黄煎,是用黄米面、小米面、玉米面混合,发酵后,用鏊子摊的饼。饼子中间薄,两边厚,有谷物发酵后的微酸。也有用纯玉米面或者小米面做的。

图源小红书@声宏紫阁

我在网上买过冷冻的小米摊黄,水蒸复热,卷着土豆丝吃,吃两张就撑了。

关于西北的牛羊肉,实在是一个太庞大的话题。

「焖把炖烤」,主打一个做法基础,肉就不基础。

猪肉里值得一提的是封缸肉(也叫坛子肉、腌缸肉)

和腊肉、腌肉、风干肉一样,封缸肉是保存吃不完的年猪的手段。

图源@河套美食

五花肉用香料水腌制,熬一锅大油,再下腌肉同熬,熬出水分油脂,连肉带油一同倒入大缸里,封上盖,最少等上一个月才能吃。

时候到了,取一块切片,烩豆腐,炒时蔬,炖土豆。

大油大肉,碰上吸汁的豆腐土豆,那是香的没法说了。

对了,特别的还有西北的豆腐。

酸浆点制的豆腐含水量低,质地致密,粗糙,气孔丰富,相比细嫩的南方豆腐,它更吸汁,口感扎实耐煮。

陕西榆林的豆腐,就很出名。

图源小红书@薇薇恰口饭呀

榆林名菜小白菜烩豆腐

「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

康熙吃过榆林的青菜炖豆腐后,也题诗赞誉,念念不忘。

最后,是西北菜的点睛之笔,胡麻油。

也许不是所有的西北菜都会用到胡麻油,但只要闻到胡麻油的味道,总会忍不住自动代入那片苍茫的天地。

图源小红书@苹果树

浅紫色的小花就是亚麻籽开的花

在西北,胡麻不是芝麻,胡麻学名亚麻籽,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图经本草》,

「亚麻籽出兖州,味甘,微温,无毒……治大风疾」

胡麻在历史上,很容易和芝麻混淆。因为二者都是走了陆上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而来。

「胡、番、西」,都是指外来品种。

和莜麦一样,胡麻耐旱、耐寒,是适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天选之子。

胡麻籽跳蚤大小,李时珍曾以「状如壁虱」形容,认为它只能「点灯、制油绢帛」,「不可食」。

图源小红书@向阳而生

他还真的是小瞧了胡麻籽,大概也想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亚麻籽会变成「超级食物」。

亚麻籽生吃发苦带涩,但是炒一下香味就出来了,西北农村会把炒过的胡麻籽当瓜子磕,打发农闲的时间。

在榨油前也要先炒制,生榨的胡麻油不香。初榨后的油糁也不浪费,可以拌豆腐,或者做成胡麻盐,蘸糕蘸馒头吃。

胡麻油是低温油,本身是熟榨油,所以适合做凉拌菜或者炝凉菜,或者在出菜之后点上一点增香。

图源小红书@栗子要发光

胡麻油红糖焙子

但过去可不论这些,用胡麻油炒菜、烙饼、炸糕,那都是常事。中秋将至,也不妨试试用胡麻油做的月饼

图源小红书@提拉米su

山西吕梁的胡麻油空壳月饼,

内陷是红糖瓜子芝麻。

胡麻油也不仅是食用油。

正如李时珍所说,它可以「制油绢帛」,做成防雨防潮的油布,也能「点灯」,作为燃料。

西北干旱,牛羊皮制品容易皲裂发皱,只需抹点胡麻油,就能恢复柔软。

朴实粗犷的西北菜,并非主流菜系,在外地做西北菜,常以夫妻店形式出现。

家常实惠,量大朴实,是我对西北菜的印象。

这样一条小众赛道,还是让贾国龙跑出了三百多家门店。

贾总过去曾被称作餐饮界的营销鬼才。

西贝发展的早期,他就开始请代言,打广告,还大搞美食节(所以他跟各种媒体的关系一直打的不错)。

舌尖拍火了黄馍馍和空心挂面,他转头就去签合作包销,打造「手工美食大师」的概念。

他相当舍得砸钱做品牌升级,花几千万,眼都不眨。(对品牌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而言,那真是个美好的年代)

因为很多人不会读的「莜」字,贾国龙对品牌名做过数次改造。

从特劳特阶段的「西贝西北民间菜」,到「西贝西北菜」,再到里斯咨询阶段的「西贝烹羊专家」。

折腾了一圈,自己都乱了,最后还是改回「西贝莜面村」。(嗯,这也属于是甲方的正常操作了…)

2013年,华与华提出「I♥莜」,用谐音梗解决了「莜」字的读法问题,也开启了华与华与西贝长达10年的合作。

「草原牛羊肉、乡野五谷杂粮」,「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印象里有一段时间,总是在各种地方被西贝的广告循环洗脑。

完成品牌升级的西贝,乘上商场扩张潮的东风,开始在中大城市迅速铺开。

在谁说中国无炸鸡?中式炸鸡小盘点(炸全鸡版)中我们提到过荣华鸡,直面肯德基却黯然败退。

将口味和服务变得标准化、易操作,是连锁餐饮企业的必经之路。

2014年,贾总放下了对品牌名的执着,悟出「好吃战略」,将精力放在搞标准化和供应链的升级上。

这次西贝放出来的13道菜品的制作过程说明书,就是成果之一。

把控上游,也是西贝供应链的升级方向。

2017年,西贝在内蒙自建莜麦工厂,同时布局麦田改造,目前在莜麦这个品上,西贝已经实现了全有机化。

西贝对预制菜的探索也是走在前面的。

2020年口罩,餐饮堂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西贝搞了「贾国龙功夫菜」,甚至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连厨师和灶都没有的实体店(应该管它叫即食超市),只卖半成品,可以现场加热堂食,也能直接带回家。

这个项目没等完全铺开就告结了,只能说是西贝对市场的一次大胆试探。

所以不要说贾总不懂什么是预制菜,贾总就是太懂了,所以敢拿着国标大声说自己不是。

他只是忘记了,消费者想听的不是这个。

人心不是这么赢来的。

甚至最开始,我还有个大胆的猜想,贾总敢选择正面刚,是不是想借东风顺势科普预制菜,好光明正大在堂食门店直接拆开包装加热,像某些同行一样(可他们也没您这么贵呀😅)。

说了西北菜,说了西贝。

必须提一嘴西贝的儿童餐。毕竟这是西贝莜面村近几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图源小红书@momo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西贝卖的是预制菜了啊😂

从最早的「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到现在的「把更好的给孩子」,从2017年开始,西贝一直猛猛发力,重注儿童餐。

甚至西贝现在已经把原来主打的「西北菜」改成「家庭欢聚餐厅」。(比如今年推出的烤鸭已经跟西北菜没什么关系了)

做儿童餐,好不好吃不是重点。与其研究怎么做好吃,不如研究怎么做孩子开心。

抓住孩子的心,就抓住了一家人的钱包。西贝深谙此道。

吃就吃吧。

家长们的宽容,基于写满了「手工」「古法」「有机」「产区」的菜单,基于门店里反复播放的活色鲜香的宣传视频,还有干干净净的玻璃明厨里,捏着莜面窝窝的师傅。

贾老板应该是把自己都骗过去了

直到看到冷冻了2年的西蓝花,没有鸡的鸡汤。

一颗在零下十八度的冰冷里躺了两年的西蓝花,谁还能对它有什么想象?

最重要的是,这颗西蓝花就是儿童餐的常客。

我能理解商场不能开火,也能理解为了出品统一、为了流程化管理需要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参与。

但是,我不能理解人均100的客单价,不能理解一边高喊「现做」,一边拆袋加热了事。

我觉得拼好饭怎么样都行,是因为对拼好饭没有多余期待,毕竟价格在那呢。对比脏乱差的厨房,那从工厂里出来的预制菜可能还干净些呢。

但这不代表我对被重重广告包裹之下的高客单餐品也是同样标准。

有时候真的不是客户双标,品牌要想想自己曾经承诺过什么。有些话不是用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就完事的,更难的是背后如何执行和落实。

你怎么做的,比你怎么说更重要。

其实西贝也不是第一次站在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了。

2020年到2021年期间,西贝就曾因为哭穷、涨价上过热搜,期间还有贾总锐评「996」加班的事情。

那会一天几个新闻,批阅都批阅不过来,西贝挂在热搜上闪了闪也就过去了。西贝真的应该感谢互联网没有记忆。

所以这一次,贾总也只是像往常那样,仍然是直抒胸臆,仍然是言语豪迈。

不过,最好笑的是贾总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

赚了钱的是他,委委屈屈的还是他。

这年头,企业和品牌还好做吗?

真的不好做。所以奉劝各家品牌真的别给自己加太多戏,别跟着策划公司一起自嗨。

洞察不止在报告里,多去看看真实的评论,看看你的客户要什么,在想什么,还好不好pua了。

不信,还可以看看始祖鸟是怎么翻车的。

来源:食评社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