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日「摩根士丹利」的例行闭门会议中,分析师们展示的PPT上,一组数据令人震撼:到2035年,全球将迎来超1000亿美元的创新药专利到期缺口,其中“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三大疾病领域占比超过80%。而在太平洋彼岸,中国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2024年参与
在近日「摩根士丹利」的例行闭门会议中,分析师们展示的PPT上,一组数据令人震撼:到2035年,全球将迎来超1000亿美元的创新药专利到期缺口,其中“肿瘤、免疫、心血管代谢”三大疾病领域占比超过80%。而在太平洋彼岸,中国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2024年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比例已达30%,预计到2040年自主研发的新药将占FDA批准总数的35%,海外市场收入有望突破2200亿美元。这个曾经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家,如何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
图源:摩根士丹利官网
一、政策破冰:从"数据造假"到"国际接轨"的涅槃重生
时间退回到十年前,2015年7月2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纸公告,成为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分水岭。这场被称为"7.22临床核查"的行动,要求所有申报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自查数据真实性,最终80%的项目因数据问题主动撤回。这剂猛药刺破了行业泡沫,迫使药企从"重申报轻研发"转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随后的政策组合拳彻底重塑了创新生态:2017年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新药审评标准直接对标欧美;2018年推出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审批时间从501天骤降至87天;2024年试点城市将审评期进一步缩短至30天。这些改革让中国从"国内标准"走向"全球同步",「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二线肝癌适应症仅用9个月就完成从申报到获批,创下国产创新药审批纪录。
下图:2020年2月26日,柳叶刀肿瘤在线发表了“卡瑞利珠单抗二线肝癌适应症”临床结果:客观缓解率14.7%,6个月总生存率74.4%,12个月总生存率55.9%,中位总生存期13.8个月。2020年3月,卡瑞利珠单抗二线肝癌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CXSS1900023)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从申请上市到获批仅历时9个月,国内第一家获批肝癌适应症的PD-1/PD-L1(图源:公众号药融圈)
二、资本洪流:港交所18A与科创板点燃创新引擎
在上海张江药谷的实验室里,「药明康德」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基因编辑药物的临床试验。这家公司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创新药资本生态的缩影。2018年港交所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药明康德」成为首批受益者之一,随后通过港股、A股、美股三地上市,累计融资超千亿元。科创板的开板更是为创新药注入强心剂,2020年「泽璟制药」凭借肝癌靶向药多纳非尼,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IPO募资20亿元直接推动研发进程。
十年间,中国创新药领域一二级市场融资额突破1.23万亿元,是2015年前十年总和的10倍。资本的涌入催生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一批国际化药企:「百济神州」通过纳斯达克、港股、A股三轮融资近700亿元,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2024年海外销售额突破26亿美元,成为首个年销超10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这种"资本-研发-商业化"的闭环,正在改写全球医药产业的价值分配逻辑。
下图:过去十年,中国资本最舍得投资的行业,除了新能源和芯片之外便是生物医药,而创新药更可谓是生物医药“皇冠上的明珠”。根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的统计,在2015-2024这十年间,中国创新药从一二级市场筹集到的资金总额达到1.23万亿元(图源:m.jrj.com.cn)
三、人才回流:从"硅谷淘金"到"回国筑巢"的人才革命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的咖啡厅里,海归博士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里聚集的海归数量超过5000人,密度堪比硅谷。2015年以来,跨国药企研发高管回国创业形成浪潮:原「罗氏」全球研发中心负责人徐霆创立「基石药业」,原「安进」资深科学家陈博创办「药明巨诺」,这些"海归兵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国际化的研发理念。
人才红利直接转化为创新动能。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恒瑞医药」的ADC药物SHR-A1811数据震惊全场:客观缓解率达79.2%,疗效与国际巨头「礼来」的T-DXd相当,但成本仅为其1/5。这背后是中国研发人员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从2015年的不足10万到2024年的百万量级,形成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人才库。
四、技术跃迁:从"模仿跟随"到"源头创新"的跨越
在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实验室里,「邦耀生物」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全球首例基因编辑CAR-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这项发表在《Cell Research》的研究显示,4例患者全部实现症状完全缓解,开创了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新纪元。这只是中国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突破的缩影:截至2025年,中国已有9款CGT疗法获批上市,其中7款为CAR-T产品,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在小分子药物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在与"药王"帕博利珠单抗的头对头试验中,将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0.4个月,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一线治疗中超越K药的双抗药物。这种"first-in-class"的突破,标志着中国从"me-too"向"best-in-class"的转型。
下图:2015-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药数量爆发。按历年首次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进行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已达3575个,超越美国成为全球首位。当前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创新药最多,分别占比28%和19%,其他新技术产品包括双/多抗类药物、放射性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基因疗法也逐渐增多。目前大多数创新药仍处于临床I期,占比58%(图源:医药魔方)
五、出海突围: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新"的价值重构
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上,「三生制药」的名字格外醒目。2025年5月,这家中国药企与「辉瑞」达成全球授权协议,PD-1/VEGF双抗SSGJ-707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这只是中国药企全球化的冰山一角: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113起,总金额超460亿美元,首次实现交易额反超License-in。
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被写入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指南,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国产PD-1抑制剂。这些突破背后,是中国临床试验质量的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在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登记的项目达7100项,首次超过美国。跨国药企的BD部门如今开会第一句往往是:"中国有没有合适的合作标的?"
结语:在争议与期待中书写全球医药史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中国创新药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的关键转折。「大摩」的结论不仅是数字的推演,更是对中国创新生态的认可。当「恒瑞医药」的ADC药物在国际会议上引发抢购,当「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改写全球治疗指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个产业的觉醒。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如何突破专利壁垒?如何平衡资本短周期回报与创新长周期投入?如何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但中国药企已经用行动给出了部分回应——从"三结合"证据体系推动中药国际化,到"全球研发-本地转化"的平台建设,创新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正如桑国卫院士生前所言:"新药创制不是歼灭战,而是持久战。"在这场跨越十年的马拉松中,中国创新药已经从旁观者变为规则参与者。未来十年,能否成为规则制定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