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伊滨校区9月13日迎新现场,58岁新生李淑平在戏曲艺术学院报到点独自完成扫码、填表、核证,未办理宿舍入住。
抢不进老年大学,就考进正规大学:58岁奶奶上大学,退休教师变身大一新生,先送孙子再学豫剧,还要考研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09月25日 00:01 湖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伊滨校区9月13日迎新现场,58岁新生李淑平在戏曲艺术学院报到点独自完成扫码、填表、核证,未办理宿舍入住。
校方确认其为2025级戏曲表演301班正式录取学生,录取渠道为2025年河南省高职单招,成绩合格。
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25年高职单招实施办法》继续执行“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政策,报名资格栏明确“社会考生不受年龄限制”,因此李淑平的录取符合现行政策。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向记者介绍,戏曲表演专业2025年单招计划120人,实际录取118人,未超计划。
考试评分系统只认卷面成绩,无年龄加权,也不存在年龄加分,因此并未替代任何一名年轻考生。
李淑平原为偃师区大口镇小学语文教师,教龄三十余年,2022年退休,育有三名子女均已大学毕业,现需每日往返于偃师家中与伊滨校区,承担接送幼儿园孙子任务。
她自幼痴迷豫剧,早年因经济与家庭压力搁置专业学习,退休后系统备考,2024年首次报名单招因身体原因缺考,2025年再次报考被录取。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官网“学校简介”栏目显示,戏曲艺术学院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洛阳文化艺术学校,迄今“为专业文艺团体和社会输送8000余名艺术人才,16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李淑平选择该校因专业积淀与离家近便。
报到当日她向校方表示,计划三年内系统完成戏曲理论、身段、唱腔课程,并准备报考戏曲方向硕士研究生,称“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唱到唱不动”。
学院教务处回应,其培养方案与同班00后学生完全一致,出勤、考核、毕业标准无差别,因走读需提前备案往返时间。
李淑平每日行程已排定:7时送孙子入园,8时30分前到校参加早功,下午4时离校接娃,晚间孙子入睡后自学至23时,她坦言“累,但终于为自己活一次”。
该事例经新闻报道后,校方官微转发,阅读量当日破两百万,评论区高频词为“激励”“终身学习”“梦想不老”,河南省教育厅官方账号点赞并配文“知识不设年龄上限”。
面对“炒作”质疑,李淑平出示录取通知书、班级群截图、课程表,表示“只想安静学戏,不直播不带货”,学院辅导员证实其已提交普通全日制学生学籍档案。
教育学者评论,国家高职扩招政策明确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李淑平依法合规获得受教育权,其个案再次验证“教育公平不仅写在纸上,更体现在考场与课堂”。
洛阳市老龄办数据显示,当地60岁以上人口占19.8%,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李淑平选择全日制高职而非老年大学,被视作“主动升级需求侧”的鲜活样本。
学院党委书记在开学典礼上点名表扬李淑平,称其“把‘银发’活成‘发芽’”,并宣布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走读老年学生保留学籍弹性。
李淑平最后对记者说:“前半生我站在讲台教书,后半生我站在台上唱戏,人这一辈子,两次站上舞台,够了。”
对于“58岁上大学是否挤占教育资源”的疑问,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回应,经费层面,河南省对公办高职院校实行“生均拨款+学费”双轨制,拨款标准以实际注册学籍数为准,每新增一名学生,财政即按专业类别追加经费,并不挤占原有预算。
教学运行方面,戏曲表演专业小班制,满班30人,目前该班核定人数27人,教室、琴房、排练厅使用率分别为72%、68%、71%,仍低于教育厅规定的85%红线,师资师生比1∶9,高于合格线1∶13,老年学生加入并未造成“一位难求”。
住宿资源更无冲突,李淑平办理的是“走读”学籍,未申请宿舍,学校因此节省了一张床位,反而释放出有限住宿资源给外地应届生。
奖助政策层面,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均限定“全日制在校生且家庭经济困难”,年龄条款无上限,但评审系统默认排除已领取退休金人员,李淑平虽符合“在校”条件,却因有退休金无法获得贫困认定,故并未分羹本就紧张的助贷资金。
从政策初衷观察,教育部2019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条即提出“取消年龄限制,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招生”,老年群体被明文纳入扩招对象。
文件同时要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挖潜扩容”,换言之,58岁新生的席位并非从年轻人盘子里“抢食”,而是国家专门为非传统生源新增的“增量蛋糕”。
社会效果上,洛阳职院近三年单招老年考生占比不足0.7%,对整体就业去向统计、实习岗位分配等核心指标影响微乎其微。
学院宣传部表示,李淑平入学后,某文化企业主动联系学校设立戏曲传承基金,首批意向捐赠80万元,目前仍在洽谈,尚未到账。
校方认为,李淑平入学既未挤占录取名额,也未稀释财政经费,更未分割奖助蛋糕,反而以走读方式让渡住宿资源,所谓“挤占”在现实数据面前并不成立。
关于“58岁上大学是为了再就业还是纯粹提升自我”的追问,李淑平在新闻采访里给出明确答案:“我退休金每月四千多,不图靠唱戏吃饭,就想把缺了半辈子的系统训练补回来。”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提供的同期数据显示,该校戏曲表演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但60岁以上录取者零就业申报,全部标注为“自我提升”或“非遗传承志愿服务”。
教育学者对此分析,高职扩招政策把“促进就业”写进总则,却同样把“终身教育”列为并列目标,老年学生普遍退出劳动力市场,其入学动机已从“岗前培训”转为“需求补偿”,课程完成度、技能考证率均高于应届生,却几乎不进入就业岗位竞争,因此并不搅动青年就业池。
换言之,年轻人读大学是为了“找第一份工作”,李淑平是为了“找丢失的自己”,二者在同一校园并行不悖,构成扩招政策设计的“双轨价值”,一边向产业输送人力,一边向个体返还时光。
与高职校门“增量充足”形成对照的,是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全国性窘境。
央视2025年2月报道,广州老年大学DeepSeek人工智能班60个学位1分钟内被抢空;山东老年大学网报系统5分钟满载,学员自嘲“拼手速不输春运”。
福建短训班课程上线即遭“秒杀”,有老人凌晨四点搬马扎排队,甚至全家老小齐上阵帮抢;北京东城老年大学每年新生比例不足10%,老学员“留级”成风,新学员难觅空位。
全国老龄办《2023年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7.6万所老年学校、1300余万在读学员,仅占60岁以上人口的5%,供需缺口巨大,名师多、学费低、管理分散、财政投入向生活养老倾斜,共同造成“一票难求”的结构性矛盾。
李淑平坦言自己也抢过本地老年大学豫剧班,“网页一刷就没名额”,才把目光转向面向社会招生、不设年龄上限的高职单招,“不是我想唱高调,是老年大学把我推进了大学正校门”。
广告
请在微信客户端打开
别惹真千金,她爸是超级女儿奴
都市/家庭 63集
去观看
历年来,超龄大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上并不鲜见。
1977年恢复高考后,26岁的刘源因“超龄”被卡,经向邓小平致信获批,最终考入北京师范学院。
2006年,湖北小伙范锦伟因家贫辍学打工5年,22岁才入读天津师范大学,被同学称为“超龄新生”。
2017年,河北衡水70岁老人李志新通过单招进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当年全国最年长高职生。
2019年,山东济南52岁的王金梅参加夏季高考,被山东交通学院录取,刷新该校最大新生纪录。
2021年,云南丽江57岁和国旺考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孙女同届入学引热议。
2023年,江苏南京55岁快递员刘福顺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录取,媒体称其为“奔跑的爷爷”。
同年,湖南怀化54岁农民梁立斌高分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表示“种了一辈子地,想系统学农”。
上述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只要国家继续执行“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政策,任何年龄段公民都有权走进大学校园,李淑平并非孤例,而是这条时间轴上最新且最鲜活的一笔。
争议声在李淑平报到当日即同步出现。
新闻留言区获赞最高的一条质疑写道:“高校资源有限,奶奶级入学是浪费。”该评论当晚被点赞3.2万次,显示出舆论场的明显撕裂。
反对者集中抛出三点理由。
其一,认为高职生均拨款来自全体纳税人,让已享退休待遇的“银发”再进课堂,等于用公共资金为个人兴趣买单。
其二,戏曲表演专业小班授课,一位老年学生占用一小时琴房,就意味着一名应届生少了一小时实操,机会成本可观。
其三,不少人把“超龄入学”与“延迟退休”政策放在同一框架下解读,担心形成“老人不退、新人难进”的连锁预期。
支持者则引用教育部统计数据反击。
近五年高职扩招每年增量计划均在百万级别,而60岁以上录取生占比不足0.4%,“撒胡椒面式”分布不足以抬高考生竞争烈度。
财政层面,河南对公办高职实行“注册即追加”的生均经费,李淑平的学位是“带钱入学”,并非瓜分既定盘子。
更关键的是,她办理的是走读,宿舍、奖助、就业推荐三项资源零占用,反而因社会关注为学校拉到企业设立戏曲传承基金的首批意向捐赠80万元(学院宣传部确认目前仍在洽谈,尚未到账),边际收益为正。
教育学者指出,争议本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筛选”转向“终身学习”必然伴随的观念阵痛,“只要录取标准公开、培养过程同质、资源增量同步,年龄就不应成为准入门槛”。
校方回应则更为干脆,按国家教学标准,毕业指标一视同仁,若李淑平三年后无法完成规定学分,同样拿不到毕业证,“学历没有情面分,市场自然会把不能转化的人力资本出清”。
在“银发入学”与“青年就业”看似对立的表象背后,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个人选择,而是公共投入能否同步扩容。
来源:君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