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羲到毛主席:是谁一次次扶正了即将倾覆的华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7:59 3

摘要:为什么“钟”是“金+中”?因为最早的“中”是用绳子做的表,而金属所制的“中”,就写作“钟”。

一、何谓华夏:文明之花,照耀四方

“华夏”二字,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更是一种文明高度的自我认知。

古代华夏族自视居于文明之巅——“华”如花朵,象征文明之绚烂与繁荣;

“夏”则代表强大与昌盛,字形本身便是一个躬身行礼的人形,暗含礼乐文明的精神底蕴。

在当时的世界观中,“中国”意为“中央之国”,是文明的核心;

“中国”“中华”“中华民族”——这些称谓的核心“中”字,正源自结绳记事。

“中”的本义,就是钟表。

为什么“钟”是“金+中”?因为最早的“中”是用绳子做的表,而金属所制的“中”,就写作“钟”。

- 中间一竖,是表轴;

- 口为表盘,即宇宙周天图,中心是北极星,刻度是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

- 上下飘曳之笔划,是指针:上指针纪日,下指针纪月。

而四周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被统称为“四海”。这并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文明形态的根本差异:

东夷擅长射猎,被称为“弓箭之族”;

南蛮多以采集为生,与自然虫蛇共生,称为“虫蛇之族”;

西戎以兵戈为生,崇尚武力掠夺,是为“强盗之族”;

北狄则刚脱离原始状态,兽性犹存,被称为“野兽之族”。

我们需理解,这种划分并非出于歧视,而是源于农耕文明与游牧、采集文明在生存方式与社会组织上的本质区别。

华夏民族早在伏羲一画开天、大禹治水的时代,就已逐步建立起以农耕为基础、以礼乐为制度的文明体系。

二、文明诞生:从伏羲到农耕,由古天文到河图洛书定鼎天道

真正让华夏民族从“众族之中”走向“文明之源”的,是伏羲氏。他观察天象、总结规律,创制“河图洛书”,推演八卦,制定历法,引导华夏从游牧射猎走向定居农耕。

这一转变,堪称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农耕不仅带来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更使人口迅速增长。

据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在同样的初始人口基数下,农耕文明的生育率可达游牧文明的数倍。

正因如此,华夏族在短短千年内实现了人口规模的绝对优势,为文明延续打下坚实基础。

而“河图洛书”作为古老的天文历法模型,本质上是对四时变化、阴阳消长的科学总结。它将一年分为八节、廿四气,指导农业播种、收获与祭祀仪式。

这才是《易经》真正的起源——它不是玄学,而是先秦时代的“天文自然科学”。

三、文明的体系:道、儒、法、医、兵五脉相承

华夏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因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精神与制度体系:

1、道家(主要圣贤黄老庄,以《道德经》为代表)

主张治国应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其思想深远影响中华哲学、政治与生活方式。

《道德经》提出“道法自然”,强调天道运行的根本规律,主张治国应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其思想深远影响中华哲学、政治与生活方式。

《庄子》 以寓言喻天道,呈现出古天文完美的表现形式,升华了道德经,拓展对古天文至高境界的释义;

《黄帝阴符经》 三百余字贯通天人合一,揭示宇宙生杀之机。

2、儒家(以孔子、周公为宗,孔孟荀大儒思想主要代表)

孔子编订 《六经》 ,作 《易传》 以释天道;

《论语》 记其言行,立仁礼之本;

《礼记》 规范伦理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蓝图。以天文定人文,注重人伦礼法与社会秩序,提倡“仁爱”“礼义”,构建了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伦理纽带,成为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骨架。

3、法家(如商鞅、管子、韩非)

强调律法与制度,主张“法不阿贵”,以成文法治理国家,奠定了秦朝之后的中央集权体制,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格局。

《商君书》 主张变法图强、刑无等级;

《韩非子》 融法术势于一炉,提出“循名责实”,奠定秦制基础。

4、医家(《黄帝内经》为核心)

将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宇宙观观念应用于医学,提倡“治未病”,注重整体平衡。中医不仅是治病之法,也是养生之道,更是治身治国之道,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生命观。

《黄帝内经》 为中医之宗,提出“阴阳五行”“天人相应”;

《神农本草经》 分类药材、明其性味;

《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开方剂学先河。

5、兵家(《孙子兵法》为典范)

提倡“以正合、以奇胜”,强调战略与智慧而非纯粹暴力。其思想不仅用于军事,更融入治国、外交乃至商业策略之中。

《孙子兵法》 主张“上兵伐谋”,将军事提升至哲学层面;

《六韬》《三略》 融政治于战略,体现华夏兵学之大成。

这五大体系互相补充、彼此融合,共同支撑起华夏文明的宏大架构。

四、精神的传承:那些撑起华夏天空的巨人

一个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伟大人物的引领与开拓。从古至今,华夏的土地上诞生了诸多“精神贵族”:

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定历法,引导先民走出蛮荒,著 《河图》《洛书》 ,文明由此启蒙;

黄帝《黄帝内经》 明天地人治理之道,写 《黄帝阴符经》 阐天机,祖魂由此而立,统一中原,发展农业、医学、文字,铸就华夏祖根;

伊尹《汤液经法》 创方剂之学,以 《伊训》 告诫治国之道;

老子《道德经》 ,综括三皇五帝之学,立道家宗极;

孔子六经、写 《春秋》 、作 《易传》 ,人伦文明由此大备;

秦始皇首建大一统帝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书同文、车同轨,然 《商君书》《韩非子》 为其政道根基;

张良:传授《素书》。为汉朝几百年江山打下根基,他之于汉朝,如同姜尚之于周朝。张良的思想,都来源自这本书。这是一本讲世间大道的书,读懂素书,行走人间,可以无往不利。

陆贾:《新语》。汉朝文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思想影响了汉朝几百年。

汉武帝:在他之后,华夏族开始叫汉族。他为华夏人,铸就了汉魂。

司马迁:著《史记》。读史可以知兴衰存亡之道。《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最高的三本史学著作,又以《史记》最高。

韩愈:《谏迎佛骨表》,这是一篇千古檄文。韩愈提出了文化道统概念,主张复兴儒学,对中国文化进行清污与重建。他为宋朝理学家力辟奸邪,提供了一面精神旗帜。

陈抟:《太极图》《指玄篇》《无极图》。开后世文化昌盛之先河,他深刻影响了北宋理学的鼻祖周敦颐。周敦颐又深刻影响了北宋五子中的其他几位和朱熹。他是一座高山。

北宋五子和朱熹:《周元公集》《张载集》《朱子语类》汉儒凋败之后,华夏文明的又一次文化昌盛时期。

王夫之:《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他上承张载思想,重提经学的经世致用天职,以文载道,以道正天下。

王夫之对后世极其重要,他把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湖南。湖南在近代英杰辈出,就在于王夫之的思想辐射。他深刻影响了曾国藩,曾国藩又影响了谭嗣同,谭嗣同影响了杨昌济,杨昌济影响了毛主席。王夫之,他重新唤醒了士大夫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那种大儒精神。

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英雄,更是文明方向的奠定者。正如王夫之 《读通鉴论》 中所言,文明存续的关键在于“正统相继、经义不坠”。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也叫《春秋大义》。他是过去的那个中国,最后一个精神贵族,他是清儒中的一个清流。他是荀子说的那种大儒。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洞察,也非常的深刻。

毛主席:虽处现代,在现代危局中重建中国,巩固国防、实现人口复兴,奠定当代中国的基本格局,而其 《选集》中蕴藏的战略思维、唯物辩证,深合传统内圣外王之道精神,可谓古典文明的现代回响。

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英雄,更是文明方向的奠定者。正如王夫之、辜鸿铭等大儒所言,华夏文明的本质,是一种“温良而又刚毅、守正而又创新”的精神气质。

五、华夏的使命:文明之花,必须在新时代重新绽放

华夏文明自起源之初,就怀抱一种使命:人类不应陷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应走向礼乐有序、天下大同的文明社会。

正如《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观”与“人道精神”,才是华夏文明最根本的世界观。它不排斥他人,但却坚信文明须有高低、教化应有先后。正如一个成年人对孩童负有引导之责,文明亦有其责任与担当。

亦如《礼记·礼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如何不忘发源之根、延续思想之脉、吸收世界之长,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人骨子里都是精神贵族,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国人需要被唤醒,很多人已经沉睡了太久太久。唯有回归经典、理解传统、创新表达,才能使这朵文明之花,不仅开历史之长河,更绽放在未来之世界。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

来源:纯真的刺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