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水稻生产得以全程机械化,相关育种单位推出表现优良的中早熟水稻品种,都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旭毅介绍,他牵头的专家团队,2022年确定以双季稻栽培为重点研究方向。
(上接01版)
重拾老传统一波三折
“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和高标准农田改造,水稻生产得以全程机械化,相关育种单位推出表现优良的中早熟水稻品种,都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旭毅介绍,他牵头的专家团队,2022年确定以双季稻栽培为重点研究方向。
团队走访了自贡、宜宾、泸州等川南水稻种植区域,结合当地气候与地形条件,选择代表性稻田为试验区域。以张国平的田块为例,2023年,李旭毅团队将前期选定的数十个早熟水稻品种分区种下,3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为头季稻,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二季稻。
“无可参照样本,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哪些品种适宜。”团队成员、副研究员欧阳裕元解释难点,头季稻苗期撞上倒春寒,二季稻灌浆期又碰到高温天,品种没选对、关键环节没处理好,就容易颗粒无收,“很多品种在试验中淘汰了。”
2024年,李旭毅团队保留了上一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投入新一年试验,耕种防收所有关键环节选择对应的高效技术,搭配适合当地地形作业的农用机械,进一步分区种植筛选水稻品种和技术。下一步,该团队还将对双季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今年,专家们基本确定以高产中早熟新品种主导,配套水稻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打造两季丰收高产示范片。“头季稻高产田块测产开了个好头。”李旭毅根据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判断,二季稻亩产预计也能超过1000斤。
再启双季稻有何意义
“如今的双季稻栽培科技含金量更高,更加轻简、高效。”李旭毅详解今昔之别,以前劳动密集连续作业劳民伤农,现在全生育周期全程机械操作;以往遇上非生物胁迫望天兴叹,如今科学管理帮助应对寒流与晴热。
记者了解到,试验田中种植的不少适宜品种,同时还是酒粮两用的水稻品种。在双季稻栽培模式中,头季稻米质更普通,在作为粮食储备的同时亦可用于酿酒;二季稻米质更优,更适合作为优质商品米进行销售。“双季稻模式下,品种和技术的筛选试验还在持续。”欧阳裕元透露。
理论上说,川内能够发展再生稻的地方都能种植双季稻,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再生稻米质优,但产量低、机收难(头茬机收后秸秆损伤大、拉低再生稻产量);双季稻产量高,可实现全程机收,但头季米质普通。
李旭毅粗略计算,按照双季稻比再生稻亩增产300斤、四川一半再生稻有条件改为双季稻栽培模式来计算,250万亩稻田就能带来7.5亿斤增产潜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相关负责人评价,四川专家重拾对于双季稻栽培模式的科学研究,是对四川水稻播面与总产提升可能性的技术储备与全新探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天府粮仓”粮油生产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记者手记
是技术迭代,也传承乡愁
双季稻的重拾与探索,不仅是农业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悄然勾连着一代人的乡愁记忆。
上世纪,双季稻在四川农村的广泛种植,是许多农户维系生计的重要方式。双抢时节田野里的忙碌身影、打谷场上的欢声笑语、饭桌上喷香的新米,共同构成了一代人对乡村生活的鲜活记忆。
如今,虽然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变,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当科技赋能的新双季稻模式重新走进人们视野时,那些与稻田相关的乡愁情愫也随之被唤醒。
这种种植模式的迭代,既是对农业传统的一种传承,延续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对粮食的珍视,也是对乡村记忆的一种重构,让年轻一代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透过新的种植模式,触摸到父辈的农耕岁月。
未来,双季稻或许不会成为四川农村的主流种植模式,但它所承载的技术探索价值与情感记忆价值,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