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重出江湖 或藏7.5亿斤增产空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23:12 1

摘要:9月下旬,四川大部稻区不是开镰正酣就是已经旋耕翻地。但在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文武村,种植大户张国平的20亩水稻仍处于灌浆结实的冲刺阶段,预计到国庆节才迎来收割。

AI制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张雪

9月下旬,四川大部稻区不是开镰正酣就是已经旋耕翻地。但在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文武村,种植大户张国平的20亩水稻仍处于灌浆结实的冲刺阶段,预计到国庆节才迎来收割。

“7月已经收了头季水稻了,高产田块亩产达到了1264斤。看目前二季稻的长势,亩产有望破1000斤。”张国平蹲在田边抚摸着穗尖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张国平田里长着的是几乎在四川大面积绝迹20年的水稻栽培模式——双季稻。

“被边缘化”的双季稻

在从事水稻栽培科研数十年的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看来,双季稻栽培模式,是四川的老传统。

马均介绍,四川粮食主产区温光条件呈现两季种植有余、三季种植不足的耕作特点。以川南片区为代表的光热资源更优越的稻区,甚至能够支撑一年种两季水稻的同时,再错季种植一季短生育周期的作物。

他回顾,四川的双季稻种植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因农村劳动力外流而显著萎缩,至2010年前后基本退出主流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转变与四川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农业经济转型及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而且,四川作为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尤其是16 至 45 岁青壮年)外流在 2000年后进入加速期。这种结构性变 化 直 接 冲 击 了 双 季 稻 种 植——该模式需在 6 至 7 月完成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的双抢作业,劳动强度极大,而留守的老弱妇孺难以承担。

另外,替代种植模式的兴起与政策导向,也是双季稻萎缩的重要原因。1987 年后,四川推广中稻+再生稻模式,仅需 一次播种、两次收割,劳动投入大幅减少。近 5 年内,再生稻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成为双季稻的主要替代方案。(下转02版)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