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余前患儿打疫苗时发现皮肤黄染,经皮测胆红素10mg/dL,无发热、皮疹、咳嗽、吐泻,无排陶土样大便。自服茵栀黄3~4天,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
患儿,女,2个月6天,主因“发现皮肤黄染1月余,转氨酶升高1天”入院。
现病史
1月余前患儿打疫苗时发现皮肤黄染,经皮测胆红素10mg/dL,无发热、皮疹、咳嗽、吐泻,无排陶土样大便。自服茵栀黄3~4天,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
10天前到当地保健中心复查,经皮测胆红素10.4mg/dL,建议停母乳4天,患儿皮肤黄染无改善。
1天前于当地妇幼保健院查肝功能提示转氨酶增高,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以“肝功能异常”收入院。患儿精神食纳可,体温正常,小便偏黄。
既往史
生后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当地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5天,好转出院。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个人史
第4胎第2产,胎龄37周,自然分娩,无宫内窘迫,无窒息复苏抢救史,出生体重2950g。生后混合喂养,2个月可竖头,生长发育同同龄儿。
体格检查
精神反应可,头颅无畸形,皮肤轻度黄染,肝肋下3cm、剑突下4cm,质韧,边缘钝,表面光滑,无触痛,脾肋下3.5cm,质韧,边缘钝,表面光滑,余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99×109/L,NE% 14.9%,LY% 62.2%,HGB 93.0g/L,PLT 340.0×109/L。CRP 1.2mg/L,SAA 0.1mg/L,PCT 0.27ng/mL。乳酸1.9mmol/L,血氨29μmol/L。凝血功能未见异常。肝功能:ALT 224.1U/L,AST 292.2U/L,TBIL 111.4μmol/L,DBIL 60.7μmol/L,γ-GT 86.7U/L,ALP 421.5U/L,CHE 5696μmol/L,TBA 91.2μmol/L,TP 56.3g/L,ALB 39.3g/L。甲胎蛋白>2000.0ng/m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甲丁戊肝系列均阴性,丙肝病毒抗体阴性,铜蓝蛋白正常。
巨细胞病毒IgM 1.76COI,巨细胞病毒IgG 49.71IU/mL。人巨细胞病毒核酸定量阴性。抗EB病毒抗体IgM、弓形体抗体IgM、抗风疹病毒抗体IgM、细小病毒B19(IgG+IgM)均阴性。血尿代谢筛查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肝脏左叶厚径36mm,长径52mm,右叶斜径76mm;肝表面尚光滑,肝内回声较增强,分布尚均质,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脾脏肋间厚35mm,肋下78mm;腹腔未探及明确腹水。超声提示:肝大、脾大。听力筛查两耳均通过。头颅MR平扫: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淤胆型)。
治疗经过
病因治疗:更昔洛韦12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疗程6周。
保肝降酶利胆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五酯胶囊保肝降酶,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利胆等。转归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肝功能转归情况
随访
出院后定期于我院门诊随访,1个月后复查胆红素继续呈下降趋势,2个月后复查胆红素正常。连续2次听力筛查复查均通过。
病例分析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为DNA病毒,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呈潜伏感染状态,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呈活动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群体,如新生儿易发生母婴垂直传播造成先天性感染,也容易通过母乳喂养、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或输血等途径导致生后获得性感染。新生儿宫内感染为先天性感染,出生3周内CMV病原检测呈阳性;若出生3周内CMV病原阴性、3周后阳性则属于生后获得性感染。
感染途径
①垂直传播感染,母亲直接感染胎儿、新生儿、婴儿。
出生前感染:经胎盘或子宫颈感染胎儿为宫内感染,分为原发感染、复发感染、再次感染3种。据调查,新生儿出现感染症状的概率随着发生感染的孕周增加而逐渐降低,孕早期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现症状的概率为35%,孕中期官宫内感染新生儿出现症状的概率为14.3%,孕晚期才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均无症状。
出生时感染: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生殖道中被CMV污染的分泌物而感染。
出生后感染:新生儿接触母亲含有CMV的唾液、尿液或通过母乳中CMV引起感染,其中母乳中CMV感染是出生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②水平传播感染,为新生儿出生后接触亲属、抚育人员或医务人员含有CMV体液所致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如输血后CMV感染。
临床表现
①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
中-重度症状:a、存在先天性HCMV感染的新生儿可有多种表现,如血小板减少、肝脾大、发育迟缓、肝炎(转氨酶升高或胆红素升高)、肺炎;b、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如小头畸形、脑室增大、颅内钙化、脑室周围异常回声、皮层或小脑发育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感音神经性耳聋或脑脊液中HCMV-DNA阳性。
轻度症状:仅有1~2个孤立和轻微的先天性HCMV感染相关症状,如肝脏轻度增大、血小板水平轻度降低或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
无明显的HCMV感染症状,仅存在感音神经性耳聋(听阈>21分贝)。
无症状:无明显的先天性HCMV感染症状,并且听力正常。
②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CMV感染,多数表现为与先天性感染相同的黄疸、肝脾大、肝功能损害,亦可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间质性肺炎、心肌炎、关节炎、血液系统损害。目前尚无出生时及出生后感染CMV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听力损害的报道,亦与先天畸形无关。
实验室诊断
新生儿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pp65抗原检测、病毒DNA定性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无论是否有症状,只要患儿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等体液或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者检测出病毒核酸或抗原,均可诊断为CMV感染。患儿出生3周内尿液、体液、血液或组织CMV病原检测阳性可诊断先天性CMV感染。
出生3周内尿液、体液、血液或组织CMV病原检测阴性,出生3周后CMV病原检测阳性为后天获得性CMV感染,活动性感染者血液样本CMV-DNA检测结果阳性。如果出生3周内病原学检测结果缺失,3周后尿液、体液、血液或组织样本中CMV-DNA阳性,先天或后天感染均有可能。
该患儿发病年龄为1个月前后,母乳喂养,临床呈黄疸型表现,伴有淤胆,血清肝酶呈中度升高,有轻-中度肝大,伴有脾大,综合上述情况,考虑该患儿为围生期及生后CMV感染。抗CMV-IgM是原发性感染或活动性感染的标志,一般在原发性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持续12~28周。出生2周后病毒学检测不能再区分先天和围生期感染。基于此,该患儿亦不能排除先天性宫内感染。
如果CMV损害宿主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时,称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先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属此类。如CMV损害主要集中于宿主的某一器官或系统,如肝脏或肺脏时,则称CMV性肝炎或CMV性肺炎。本患儿CMV-IgM阳性,CMV-IgG呈4倍增高,伴有淤胆型肝炎,诊断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明确。
治疗
以中-重度先天性HCMV感染症状的新生儿作为治疗对象,在生后1个月内开始治疗。静脉制剂更昔洛韦剂量6mg/kg、q12h,建议深静脉给药,经外周静脉给药时药物浓度不超过1g/L,避免药物外渗。口服制剂缬更昔洛韦剂量16mg/kg、q12h。不推荐对无症状新生儿进行治疗。
CMV感染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治疗指征评估,如重度先天CMV症状性感染应积极治疗,非重度感染者需监测病毒负荷量和脏器损伤进展情况,损伤进行性加重考虑药物治疗。对该患儿来讲,患儿存在一个进行性肝脏损伤进展情况,故需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参考资料:
[1] Riziki YN, Shu SN.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 2021;29(1):13-15.
[2] Fulkerson HL, Nogalski MT, Collins-McMillen D, Yurochko AD. Overview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Pathogenesis.Methods Mol Biol. 2021;2244:1-18.
[3] Griffiths P, Baraniak I, Reeves M.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cytomegalovirus. J Pathol. 2015;235(2):288-297.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