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改革犹如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
新高考改革犹如一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知识的无限性以及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的跨界学习成为了适应新高考要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新高考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试题更加注重情境化设计,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这意味着单纯依靠传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应试技巧已经难以应对新的考试要求。语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例如,在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可能会出现与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相关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正如苏轼所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游刃有余。
新高考中,语文与历史的跨界融合表现得尤为明显。历史为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阅读理解部分,常常会出现与历史事件、人物相关的文本。比如,可能会选取一段关于古代战争的历史记载,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如果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同时,在写作中,运用历史典故和史实作为论据,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文化内涵。以新高考的作文要求为例,很多题目都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展现出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语文与科学的跨界在新高考中也逐渐凸显。科学领域的发展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代社会,科技信息飞速传播,科普文章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科普类文本的阅读比重逐渐增加。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准确理解科普文章中的概念和原理。同时,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念来构思文章。例如,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科学的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够使文章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此外,科幻文学作为语文与科学跨界的产物,也可能成为新高考的考点。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理解科幻作品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并用语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知识与语文表达的结合,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语文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在新高考中也有体现。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可以为语文学习提供灵感和素材。在新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可能会出现与艺术作品相关的题目。比如,要求学生根据一幅绘画作品写一篇观后感,或者分析一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所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能够将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技巧也可以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借鉴艺术创作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与艺术的结合,让我们用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美,创造出更具魅力的文学作品。
学校应打破学科界限,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语文课程。例如,开设“语文与历史文化探究”课程,将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与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相结合。在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文化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还可以开设“科学语文”课程,引入科普文章阅读、科技小论文写作等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读科学信息和表达科学观点的能力。
定期举办跨学科的语文活动,如“语文与艺术融合创作大赛”。在比赛中,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或故事编写。学校还可以组织“科学语文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科学知识和语文表达,阐述自己对科技发展、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的平台。
学校可以建设跨学科学习中心,配备丰富的跨学科资源,如图书、期刊、多媒体资料等。学习中心可以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历史文化区、科学探索区、艺术创作区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跨学科学习的氛围,如在校园内设置文化长廊,展示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优秀作品。
教师是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引导者,自身的跨学科素养至关重要。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课程,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帮助教师拓宽学科视野,掌握跨学科教学方法。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学习一些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学科与语文的联系点,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界学习。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设计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跨学科的学习情境,如模拟历史场景、科学实验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不同学科的融合,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历史知识,在历史课堂上加强语文阅读和写作训练。教师之间还可以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分享跨学科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要认识到语文跨界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跨学科学习意识。在日常学习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学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联想相关的历史事件、科学知识或艺术表现形式,拓宽思维视野。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跨学科学习计划。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如历史、科学、艺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例如,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同时结合语文学习,进行历史题材的写作练习。
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跨学科活动,如社团活动、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跨学科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等,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
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跨界学习是大势所趋,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探索语文跨界学习的有效策略,让语文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正如歌德所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让我们以跨界学习为契机,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来源:立恒语文